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癫痫健康宣教

癫痫健康宣教

癫痫病健康宣教
癫痫俗称“羊角风”,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

可表现为感觉、运动、意识、精神、行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兼有之。

[流行病学]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癫痫的年发病率为(50-70)/10万,患病率约为50‰,死亡率约为(1.3-3.6)10万,为一般人群的2-3倍。

我国目前约有900万以上癫痫患者。

每年新发癫痫患者65万-70万,30%左右为难治性癫痫。

我国的难治性癫痫患者至少在200万以上。

[常见临床表现]
1.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
系指全身肌肉抽动及意识不清的发作。

以产伤、脑外伤、脑瘤等较常见。

强直-阵挛发作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是各种癫痫中最常见的发作类型。

其典型发作可分为先兆期、强直期、阵挛期、恢复期四个临床阶段。

发作期间脑电图为典型的爆发性多棘波和棘-慢波综合,每次棘-慢波综合可伴有肌肉跳动。

2.单纯部分发作:
是指脑的局部皮质放电而引起的与该部位的功能相对应的症状,包括运动、感觉、自主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

分为四组:①伴运动症状者;②伴躯体感觉或特殊感觉症状者;③伴自主神经症状和体征者;④伴精神症状者。

3.复杂部分发作:
习惯上又称精神运动发作,伴有意识障碍。

先兆多在意识丧失前或即将丧失时发生,故发作后患者仍能回忆。

4.失神发作(小发作):
其典型表现为短暂的意识障碍,而不伴先兆或发作后症状。

5.癫痫持续状态:
是指单次癫痫发作超过5分钟,或者癫痫频繁发作,以致患者尚未从前一次
发作中完全恢复而又有另一次发作。

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需要抢救的急症。

[常见诱因]
常见诱发因素包括:发热、疲劳、饥饿、便秘、饮酒、惊吓、受凉、情感冲动睡眠不足、过度劳累、声光刺激、一过性代谢紊乱、月经期、妊娠期等。

[发作期指导]
1. 注意病人安全,要从有火、水、热、电器等危险地方把病人移开。

防止受伤
和意外。

2. 将病人平卧、头偏一侧,尽量使唾液或呕吐物流出口外,防止窒息和吸入性
肺炎。

解开衣领及裤带,以利呼吸道通畅。

3. 将毛巾、手帕折叠成条状或用缠以纱布的压舌板或筷子塞入上下臼齿之间,
以防舌咬伤。

4. 不要用力按压病人肢体,谨防骨折或脱臼。

[辅助检查]
1.脑电图最重要,常规脑电图痫性放电的检出率30-50%,24小时视频脑电图发
现痫性放电的几率70-80%。

2.核磁可确定脑结构异常或病变,对癫痫及癫痫主治诊断和分类提供帮助,有时可作出病因诊断,如颅内肿瘤或灰质异位等。

A:T2WI;B:FLAIR;可见右侧海马高信号伴萎缩
[用药指导]
1.确定是否用药:人一生中偶发一至数次癫痫的几率高达5%,且39%癫痫患者有自发性缓解倾向。

故并非每个癫痫患者都需要用药。

一般说来,半年内发作两次以上,一经诊断明确,就应用药。

首次发作或间隔半年以上发作一次者,可在告知抗癫痫药可能的不良反应和不经治疗的可能后果的情况下,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意愿酌情选择用或不用抗癫痫药。

2.首先用单种药物,从小剂量开始治疗,不能控制者再逐渐加量或换药和联合用药。

3.抗癫痫药物连续服用数年,一般是在最后一次发作控制后2~5年方可遵医嘱逐步停药。

停药过程不少于1-1.5年。

4.停药或换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随便停药或者换药,以免引起复发。

5.注意用药副作用:常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托吡酯等,大多数抗癫痫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肝、肾、骨髓及生殖畸形等不良反应,应用抗癫痫药物前应检查肝,肾功能和血尿常规,用药后还需每月监测血尿常规,每季度监测肝肾功能,至少持续半年。

多数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短暂性的,缓慢减量即可明显减少。

多数抗癫痫药物为碱性,饭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反应较大剂量于睡前服用,可减少白天镇静作用。

[出院指导]
1. 确保患者按时按量、准确无误的服药。

防止漏服,少服和多服。

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饥饿及进食刺激性强的食物。

避免受凉、淋雨及用过冷过热的水淋浴。

保持心情平稳。

3. 解大便时避免用力,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4. 外出需有人陪行,如有发作先兆,应尽快找一安全地点平卧,并于上下齿间咬上条形硬物如筷子等。

平时随身携带疾病治疗卡,以利发作时及时得到抢救和治疗。

5. 不宜从事高空、水上、炉旁,驾驶或高压电机房等危险性工作,不宜参加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6. 尽量避免某些特发因素,如闪光、音乐、惊吓等,减少声光刺激,如使用窗帘、滤声器,不去辐射或KTV厅等糟杂场所,保持安静环境。

[心理指导]
此类病人常产生忧虑、自卑心理,因此家属应尽量陪同在旁,鼓励病人保持乐观情绪,消除紧张、恐惧等不安因素,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饮食指导]
1. 饮食要有规律,每餐按时进食,避免饥饿和暴饮暴食。

2. 进食清淡,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等刺激的食物,戒烟酒,不饮浓茶。

[休息、活动指导]
1.发作控制,症状缓解,无精神异常者可适当活动与工作。

2.发作较频繁者,应限制在室内活动,必要时卧床休息并加护栏,防止跌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