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精彩对话资源————————————————————————————————作者: ————————————————————————————————日期:作者承诺:本文系本人所作,如有抄袭等违法违规行为,文责自负阅读生成精彩【摘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如果学生的阅读只是借助教师的指导,缺乏自我的理解、感悟、巩固和掌握,学生所得到的语文就成了“泡沫语文”。
只有让学生明确如何去感悟与思考,才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判的乐趣”。
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学会阅读。
学会阅读是生成精彩对话资源。
【关键词】阅读精彩积累语感联系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对新的理念熟记在胸,但在操作时却有力不从心之感:同样的教案,不同的学生上出来的课,却是迥然不同的。
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的不配合”,“学生积极性不高”等诸如此类的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与教师的素质有关,但是关系最大的应该是学生,这完全取决于学生是否学会了阅读。
现状分析:现实中,有些时候我们夸大了学生的能力,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就能挖掘出文本的内涵了。
于是乎,读,再读,学生的“熟读成诵”了,“积累”了,“语感”了。
但是现在应该掌握的知识,囫囵吞枣式的积累,怎能在运用中“开花结果”呢?真的要等到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后,等到长须飘洒胸前时,再悟出一个“得”来吗?一直以来,我们天真的推测和实施:每天背诵一首古诗或一段话,十天就积累了十首古诗或十段话,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提高了。
学生“积累”了吗?其实是假想,而不是现实。
没有每一天的理解、感悟、巩固和掌握,十天的积累是微乎其微的。
阅读也是这样。
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出于受到知识、经验、心理、生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阅读时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去思考,挖掘文本。
面对一篇文章,他们能完成初读的目标,至于精读中的感悟、体验、欣赏、评价,只能停留于表层。
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
如果学生的阅读只是借助教师的指导,缺乏自我的理解、感悟、巩固和掌握,学生所得到的语文就成了“泡沫语文”。
只有让学生明确如何去感悟与思考,才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判的乐趣”。
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学会阅读。
学会阅读是生成精彩对话资源。
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呢?一、学会分析分析,课改以来一直被我们视为异端,是抹杀人文性的罪魁祸首。
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然而让学生学会分析,这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分析,何况课改摈弃的是教师的“繁琐的分析”。
这里原分析应该理解为“让学生学会对文本中某一部分的思考与挖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完成对文本“其所以然”的深层理解与感悟。
让学生学会分析的前提是教师必须钻研大纲、教材,明确教材编制意图。
如三年级拓课本涉及了中心句,拟人句等知识,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心句(总分结构)、比喻句、拟人句等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问题,从而加深读的理解和感悟,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
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对学生说:画出你认为美的句子。
有些学生不假思索,随手一画。
其实他们不清楚哪些句子美,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美。
还有中心句。
通个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心句,一来可以让学生抓住自然段的中心,便于朗诵感悟;二来在写作时可以借鉴,即内化运用。
学生一旦学会了分析,抓住文本的关键,就能丰富对话的内容,加深感悟,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积累内化。
课标也说: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
二、学会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关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研究,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刊物中发表了很多观点和做法。
这里我想说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这些学习方式,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操作的方法,从有价值的、有坡度的问题入手,把握住合作、探究的动向,要有布置、有落实,不至于流于形式。
交流时,除了关注过程外,还要关注学习的方法。
三、学会联系:精彩的对话不是断章取义的交流,还应该体现整体性。
它从文本的某一部分,回到整体中去。
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联系文本,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
不能孤立地理解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
因为词句是作者表情达意的符号代码,是为整体服务的。
阅读是通过符号代码,感知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还应该让学生联系生活。
因为文本是从生活中来,同样生活中一定有文本的影子。
如在教学《航天飞机》一文中智慧老师安慰飞机的话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小明同学成绩差,他很自卑。
上课不敢举手,下课不和同学玩。
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就会联系课文和生活的感受,说一说自己如何做,如何说。
(一)按一定的层次训练朗诵初读时要有一定的目标性和层次性。
所谓的目标性和层次性主要表现在:每一次的读都应该让学生明确“我要解决什么问题”所以初读要做到“四到”:一到:自主识字,读通读顺。
让学生随文识字,然后汇报交流:认识了哪些字?如何认识的?读通顺了哪句话......对于学生来说,这不是在交流,而是在表扬自己,他们感受到成功、快乐、自信,所以学生乐此不彼。
二到:交流所知,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初始,学生能说出每一自然段的大体意思,对某一句话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到:再读文本,加深感知。
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经过二读和交流,三读中学生逐渐理解文章的内容,虽然概括性的言语还不够精炼,然而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对文本的内容有了较清晰的整体认识。
此时,学生以做到了“充分地朗读”。
四到:集体交流,完成目标。
指名分节朗读,学生的发音(方言的影响)、句子停顿等问题,在交流中迎刃而解了。
精读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更是把握好层次性。
“熟读精思”,方能“立体感悟”,完成积累、内化、运用。
至此,有了初读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精读就有了依托和保障。
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仅注重读——学生的再现表达方式,如语气、动作、技巧,这是不够的。
因为精读不是肤浅的感知,而是要注重学生的感悟:美的所在,为什么美?教师的朗读指导是先从具体的段、词句入手,逐渐感悟结构的美,整体的美,思想意蕴的美。
所以精读要做到:1、先提纯文本,选择要点。
由于精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这也是被课堂时间所制约着的。
所以,精读时要把学生选择感兴趣或学生认为是重要的部分作为突破口。
当然,选择感兴趣或者重要部分,并不是断章取义,对于理解或感悟,还是要把握住整体的。
2、再体验感悟,提升语感: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的第四节时,让学生体会到丰收再望的情景和人们的喜悦之情,在熟读成诵。
3、最后迁移:凭借文本,超越文本。
如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后,让学生回顾课文,写一写南沙的美景,这是对全文的总结,这也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所以,朗读课文要注意训练的层次性。
只有在对课文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才能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达到积累、内化、运用。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一蹴而就。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引导。
前文说过学生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于有些关键的部分只能停留在表层认识上,甚至是忽略,还有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适时引导、讲解,效果特价。
有些教师谈“讲”色变。
讲,并不可怕,从讲解中学生既可以明白深意,又能从中学到变通的方法。
有些时候,教师的引导、讲解,能引发学生创新的思考,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拓宽了他的视野,使课堂上的对话,在掀起一次精彩。
(二)、要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培养学生语感,把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和感受力都比较弱,自控力也差,规范语言的积累比较少,但是他们可塑性强,正是进行语言训练的最佳时期。
因此,我们应采用合适的朗读方式,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示范读,感知文本。
老师的范读,一直大家认可。
因此范读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各种感官和心灵最直接的交融。
所以范读远比听录音传神、感人。
记得前不久,听了一节公开课,教者在课堂上用不太准却很有感情的普通话荡读,学生反响很大。
当然,普通话也是教师的语言修养之一。
教师的范读是母语的具体表现。
其本身就是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最直接的样本。
教师朗读时语气、声调、表情等,都有助于学生解析语言文字或语言表达意义。
(2)、吕评读,触摸文本。
语言实践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反复品读课文的原汁原味,评价课文的用词造句,表达方式,触摸文本脉搏。
《北大荒的秋天》一本,长句特别多,而且词语内涵比较丰富。
如第三自然的第一句,“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学习这一句,我首先让他们把握住句子的停顿,评价“躺在”一词用的好不好,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让他们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体会到小河的“清澈见底”和作者当时的心境。
“山坡上,大路上,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这是文章的第四段,文美,意境美,我启发学生调动视觉形象听觉思维,品评比喻句和“燃烧”一词,反复读,读出人们心里充满的喜悦之情。
(3)、创造读是,领悟文本。
课标中提倡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启发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认识和经历,努力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领悟其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往往还会产生令人称奇的创见。
“蜘蛛重新扯起细丝再次结网,又被风吹断了。
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
这是《第八次》里第三自然段第三、第四句,指名读时,有学生认为蜘蛛太可怜了,读时强调“断了”;有学生强调“结”,他认为这样可看出蜘蛛结网艰辛,有学生把重音放在“七次”上,强调蜘蛛执着,更有学生读“结”的时候读出吃力的感觉,他认为蜘蛛结网太累了,还有学生干脆读出夸奖的语气,表扬小蜘蛛。
这充分体现了“读”的自主性、独创性,倾注了学生自己对语气内涵的切身体验和个性理解。
(4)、欣赏性,内化积累。
叶老将有事情地朗读称为美读,“所谓的美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的,激昂之处还他个激昂,委婉之处还他个委婉。
”这种美读的关键在于“设身处地”,从欣赏作者表达的语言入手,去把握作者当时的情感。
尽管学生朗读水平不高,但也需要这样的欣赏读,对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段,要求学生反复的欣赏,感受到美,再熟读,直到背诵,体验其中的美妙,读出其中的韵味。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又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力求内化、运用。
如苏教版第六册《荷花》中描写荷花,“荷花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