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科教版)

六年级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科教版)

(5)再次实验并找出杠杆上的三个点,F(力点)、L(重点)、E(支点)。
(6)画一画示意图,并在图上用字母标出三个点。
2.打开玻璃瓶饮料
(1)教师提问:你观察过用开瓶器开饮料瓶的过程吗?
(2)①简单讨论实验要求
②学生实验:仔细观察开瓶器和盖子的运动过程并记录下来。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教师提问:▲开瓶器是杠杆吗?
4.分析,交流。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5.学生尝试用了解的知识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6.小结。
四.完成作业。
教学随笔




总计第课时年月日备月日投放
教学课题
7在斜坡上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试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4)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
……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发现生活中竟然有这么多常用的工具,那么用不同的工具去完成同一件工作,是不是都一样的省力快捷呢?
三、选择合适工具
1.要将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来,你想到几种工具,选择哪种工具更加方便,更加省力?(组内交流)说说分别做这两件事你所选择工具的理由。
2.全班交流,完善活动手册的记录表。
3.全班交流中对学生发现的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的肯定:
(1)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比如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
(2)同一工具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打开奶粉盖)
(3)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比如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镊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
3、经历“斜面省力”研究活动,知道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的原理,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种多样的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研究同一物体在不同斜面上的提升情况。
研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及手段
学生: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同样平整光滑,长度分别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100厘米的木板和高10厘米的木块等),重物(重500克的重物和小滚筒、大木块、小木块等,要有钩子),测力计、平头和尖头铁钉、螺丝钉等各四枚、螺丝刀、铁锤每小组一份。
杠杆尺的状态
格数
钩码数
格数
钩码数
表2
右边钩码(所用的力)比左边多而撬不起左边钩码的情况
左边钩码情况
右边钩码情况
杠杆尺的状态
格数
钩码数
格数
钩码数
各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情况,并将最后一次的实验装置在讲台上分为两类,进行展示。
观察用较少钩码就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尝试说说规律。
观察用了较多钩码还不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尝试说说规律。
2、认识杠杆尺
出示杠杆尺,观察杠杆尺的结构,将其与杠杆进行对比,认识杠杆尺也是一种杠杆。
让学生在杠杆尺的左边挂上钩码,用手在右边将杠杆撬起来,将手换成钩码试试。体验到可以将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成重物,右边的钩码看成所有的力。
3、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
让学生阅读教材P6“杠杆尺不同时候的状态”实验,让学生尝试实验,用多种方法记录杠杆尺的状态。
科学知识:认识杠杆这种简单的机械,知道杠杆上有三个点:重点、支点和力点,能够收集生活中应用杠杆的事例,说说杠杆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掌握杠杆上的三个点。找到杠杆的支点。
教学准备及手段
学生器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等)。
教师器材:空油漆桶或胶桶,铁片(或钢尺),玻璃饮料瓶及开瓶器等。
交流记录到的情况。
设问: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力点离支点越远,就会把左边的重物撬得越高。)
4、改变杠杆尺的状态研究
让学生在杠杆尺的两边随意挂上一些钩码,观察两边钩码的情况并(不同的小组负责其中的一类)分类填写到下边的表格之中:
表1
右边钩码(所用的力)比左边少而撬起左边钩码的情况
左边钩码情况
右边钩码情况
教学课题
6起重机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2.能解释起重机吊重物的原理。
3.积极参与科学实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滑轮组的作用
难点:起重机的原理
教学准备及手段
滑轮重物
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重机在生产中的资料
(图片模型影像资料)
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组装滑轮组是本课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的能力。)
(这部分要让学生意想不到两根小铁棒能干这么多事,而且组成的工具又是那么熟悉,让学生马上联想起生活中的常用工具。所以教具的制作要精心一点,组合要灵活一点,关注学生的回答,突出回答中所提到的工具。把回忆与创造性的思维同步推进)
2.揭示课题:我们常用的工具。
二、说说常用的工具
1.说一说曾经还使用过哪些工具,我们是怎样使用这些工具的,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分组讨论,互相介绍、互相启发。
3、按照能否省力的标准,将身边的一些杠杆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力,什么情况下不能省力。
教学准备及手段
杠杆尺、钩码、标尺、一些杠杆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撬桶盖示意图,学生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
杠杆能用小小的力量完成了不起的工作,那它为什么能省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秘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难点:认识动滑轮,定滑轮的作用。
教学准备及手段
滑轮器材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主体完善
一.引入
1.出示升旗图片,讲述升旗的过程。(升旗手讲述)
问:为什么向下拉绳子,旗帜就升上去?
2.学生讨论。
二.研究定滑轮
1.出示定滑轮装置,学生观察。(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装配定滑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请你想一想,怎么把一块大石头搬到一旁去?
2.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借助一些工具来完成。今天我们来研究“打开盖子的工具”。(板书)
二、实验观察、探究新知
(1)实物展示:一个空的油漆桶。
提问:如果要打开油漆桶,用什么工具最简单、方便?
(2)①学生讨论。
四、制定研究计划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哪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我们一起来筛选。
1.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怎么研究?与同学交流。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可以向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计划。)
(1)你想要研究什么问题?
(2)这一工具能这么轻松地完成这项工作,你的猜想是什么?
总计第课时年月日备月日投放
教学课题
目标
1.科学探究:尝试在实践中更方便地解决科学问题(拔钉子和螺丝钉),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有计划地开展进一步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工具的研究感兴趣,很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从而启发自己对工具更多的认识。
3.科学知识:能向别人介绍常用工具的一些基本特点、使用方法和优势用途。
2.观察定滑轮是怎样运动的。(用测力计提升)
3.小结。固定的,不能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4.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A.能改变用力方向。B.不能省力。
5.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三.研究动滑轮
1.出示动滑轮,观察动滑轮的运动情况。(学生根据演示,装配动滑轮。)
2.小结。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学生重点研究)
(3)你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4)可能会用到哪些材料?
3.讨论交流研究计划,并作进一步完善。
教学修改




总计第课时年月日备月日投放
教学课题
2、打开盖子的工具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在打开盖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做出自己的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进行持续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1.组装一个滑轮组,实验。
2.在滑轮组上挂100克的重物。学生说说需要多少力才能吊起来。
3.增加一个动滑轮,实验。吊100克的重物需要多少力。
记录数据。
三.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作为本课的一个学习内容的补充。)
1.说明游戏规则。
2.安课文介绍的材料,请两位学生进行游戏。
3.让游戏的学生把感受告诉大家。
2.你能说出这些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3.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分析这些杠杆,你还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吗?
四、小结延伸
教学修改




总计第课时年月日备月日投放
教学课题
3杠杆的研究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各部分的名称,会使用杠杆尺做杠杆的探索性实验;
2、尝试将杂乱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类,认识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力;
制定一个探究计划,画出示意图。应用测力计。
四.研究滑轮的工作原理
1.引导思考:如果把滑轮看作是一种杠杆,能找到那三个点吗?
2.能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不同作用吗
3.交流总结:结合示意图说说。定滑轮不能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能省力,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五.完成作业。




总计第课时年月日备月日投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拔钉子和螺丝钉的探究活动,引导发现提出以及进一步有计划地研究问题。小组合作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