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1.1 工程简述本项目位于沈阳市铁西区肇工街西侧,北二西路北侧,一期占地面积约3.3万平方米。
其中1#、1-1#、2-1#、2#、13#楼及南侧商业部分,根据拟规划平面图,勘察地块拟建建(构)筑物主要为高层住宅(19F)、多层住宅(9F)、商业网点(1~7F)及地下停车场。
3#、3-1#、4#、4-1#、5#、5-1#、14#、15#、18#楼及其地下车库部分,根据拟规划平面图,勘察地块拟建建(构)筑物主要为高层住宅(含一层地下室)(19F)、多层住宅(9F)、商业网点(1~7F)及整体地下停车场(埋深-7米)。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规定,拟建建筑物的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2 场地位置、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1.2.1区域地质构造在区域构造地质上,沈阳市区处于辽东块隆与下辽河-辽东湾块陷相交接的部位。
在区域新构造运动上,沈阳市区位于千山-龙岗上升区,第四纪时期主要表现为掀抬式上升,为重力场的重力高带异常区。
在地震活动带划分上,沈阳市区位于郯庐断裂带北段。
自1493年至1991年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19次。
郯庐断裂带在本区主要表现为较大断裂:浑河断裂、伊兰-伊通断裂、营口-佟二堡断裂、辽中-二界沟断裂、台安-大洼断裂。
沈阳市处于郯庐断裂带北段的营口-沈阳亚段与沈阳-开原亚段的相交接部位,营口-沈阳段差异运动不明显,地震活动水平低;沈阳-开原段有较弱的差异升降运动,现今微震活动频繁。
1.2.2场地位置、地形及地貌勘察场地位于沈阳市铁西区肇工街西侧,北二西路北侧。
勘察场地地形较平坦。
地表高程介于40.90~41.65m,地貌单元属浑河冲洪积阶地。
1.3 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1.3.1场地地层结构组成根椐钻探所揭露地层表明,构成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① 杂填土:主要由碎石、砖块,以及建筑垃圾等组成,含少量黏性土,局部含植物根系。
该层分布连续,层厚介于1.5~3.1m。
② 黏土:黄褐色~灰褐色,可塑,含铁、锰质结核。
局部为粉质黏土。
该层分布连续,层厚介于1.5~3.4m,层顶高程介于38.40~39.78m。
②粉质黏土:灰褐色,可塑,局部软塑,有腥臭味。
含铁、锰质结核,该层分布不1连续,层厚介于0.6~4.1m,层顶高程介于35.93~39.35m。
③细砂:黄褐色,局部呈灰褐色,有腥臭味。
石英~长石质,均粒结构,级配不良。
松散,局部稍密,饱和。
该层分布基本连续,层厚介于0.6~2.6m,层顶高程介于34.72~36.24m。
④ 中砂:黄褐色,石英~长石质,均粒结构,级配一般。
稍密,饱和。
该层分布基本连续,层厚介于0.6~1.9m,层顶高程介于32.75~34.75m。
⑤ 粉质黏土:黄褐色,局部灰褐色。
可塑,含铁、锰质结核。
该层分布连续,层厚介于0.5~10.3m,层顶高程介于26.15~33.35m。
粉质黏土:黄褐色,软塑,局部可塑。
含铁、锰质结核。
该层分布不均,呈透镜⑤1体状分布于⑤粉质黏土层中,厚度4.3m。
⑥ 粉质黏土:灰褐色,可塑,含铁、锰质结核。
该层分布连续,层厚介于2.5~4.7m,层顶高程介于21.75~23.01m。
⑦ 细砂:黄褐色,石英~长石质,均粒结构,级配一般。
中密,饱和。
该层分布连续,最大厚度3.2m,层底高程介于15.94~18.53m。
⑧ 中砂:黄褐色,石英~长石质,混粒结构,级配良好,含少量圆砾。
中密,饱和。
该层分布连续,揭露该层最大厚度5.4m,层底高程介于12.50~13.96m。
⑨ 粉质黏土:黄褐色,可塑~硬塑,含铁、锰质结核。
本次勘察为未透该层,揭露该层最大厚度16.6m。
二、基坑支护设计概况2.1北侧及南侧部分地段采用1:1放坡,坡面挂设钢丝网。
喷射C20厚50mm的混凝土,坡面渗水点设置泄水孔。
其余地段采用钢管桩+预应力锚索支护体系,钢管桩采用φ159mm的钢管,间距500mm;2.2腰梁腰梁采用2[18槽钢,锚杆锁具:垫板厚1mm,规格为220mm×220mm钢板,腰梁间依据桩与腰梁间距加工找平三角钢板。
2.1.3水泥土地锚水泥土地锚共设计二层,设计参数如下表。
桩间土铺设φ6.5@200的钢筋网,喷射C20厚度为50mm混凝土。
2.3 施工管理目标本工程的管理目标主要包括:工期目标、质量目标、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文明施工目标及环境管理目标等。
具体的管理目标见表1.2-1。
表2.3-1 项目管理目标2.4 对本工程的认识及工程特点分析通过对工程特点的分析,找出工程的特点所在,为更好的组织施工、完成总体目标提供条件。
其内容包括施工管理难点和施工技术难点两部分内容。
2.5 施工总体策划及部署2.5.1 总体施工思路进场准备——基槽放线、场地平整——钢管桩施工——土方挖运——放坡段插筋补强喷护、桩间土喷护、水泥土地锚施工——土方挖运——桩间土喷护、水泥土地锚施工——人工清底——收坡。
2.5.2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法<一>钢管桩施工前的准备工作⑴根据业主提供的规划点施放建筑物位置,然后进行讯息工期前探明和清除一切地面及地下障碍物:如场地内有大量的残土及原有旧建筑物基础,无法施工,在施工前需对场地进行平整上及旧基础障碍的清除等先期工作,根据现场情况需用大型挖掘机械挖出;清理工作完成后,用土方回填并压密至满足施工要求。
⑵甲方提供正式设计图纸及有关设计资料。
⑶甲方提供水准点,将水准点引入现场,并请监理人员复核验收。
⑷施工单位根据甲方提供的图纸及水准点进行轴线测定工作,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施放桩位,监理复核施工桩位放线。
⑸根据工程要求,甲方需要给现场配足照明设施,以便夜间安全施工,水源须引至现场。
2钢管桩的施工流程钢管桩运输→施工放线→桩机就位→吊桩→压桩(直至桩顶标高符合设计要求为止)→桩机就位开始第二根桩施工(直到全部施工完毕)3钢管桩的施工作业顺序:挤土桩施工机理所产生的挤土影响范围一般在1~1.5倍的桩长范围内。
只有合理的压桩流程及适当地控制沉桩速率,才能有效地减少压桩施工所产生的挤土效应。
因此在确定施工作业顺序时,必须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周围环境、以及对工程桩自身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科学合理地进行安排。
测量定位——桩机就位——桩机调平——吊桩——测垂直度——压桩——记录,在压同一根桩时,桩机就位、吊桩、压桩、送桩等工序应连续施工,避免停机时间过长造成送桩困难。
1)、测量放线定位⑴.根据甲方给出建筑物规划点施放建筑物轴线,再根据建筑物的桩位图放出具体的桩位,轴线和桩位偏差不大于20mm,桩位经甲方、监理复核后才能施工。
⑵.桩位定位前应检查各轴线交点的距离是否与桩位图相符,然后使用全站仪通过直角坐标或极坐标法测放样桩,做好距离和角度的记录以便复测桩位。
(3).压桩机就位后应进行再次校核,确认无误后桩机对中、压桩。
压桩过程中测量员随时进行桩位复测,每根桩必复测,确保桩位准确。
2)、吊桩定位桩运至现场后调整桩机位置及水平,使桩在铅垂状态下,桩尖能准确地对准桩位。
3)、压桩⑴.压桩刚开始时速度不宜过快,不得超过3m/min。
当桩尖插入桩位土体0.5米后,压紧预制桩,再次用经纬仪进一步校正桩的垂直度,观测桩身是否垂直,桩机平台是否水平,符合要求后启动压桩油缸,将桩徐徐压入。
⑵.压桩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桩身是否发生位移、偏斜,若桩在初压时发生位移、倾钭应及时纠正。
必要时应将桩拔出,清理桩位下障碍后,再回填土重新压桩。
⑶.压桩过程中应控制沉桩速率,以减小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增长速率,防止对周围土体及相邻桩发生严重挤压,造成地面隆起及相邻桩产生偏移。
⑷.桩位偏差和垂直度应符合GB50202—2002规范要求,详见下表。
钢管桩桩位的允许偏差(mm)在压桩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桩的贯入情况,发现以下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沉桩,并向甲方、监理等有关部门反映,共同分析研究处理。
1) 压桩过程中压力突然减小或增大;2) 桩身突然发生倾斜、移位或严重回弹;3) 地面显著隆起或沉陷;4) 周围监测结果发生异常变化;<二>水泥土地锚施工方案水泥土地锚钻孔施工工艺直接影响其承载能力、施工效率和整个支护工程的成本。
水泥土地锚施工在填土层宜采用搅拌法施工,粉土层宜采用旋喷搅拌法,砂层宜采用一次性成孔下锚,卵石层宜采用一次性旋喷下锚,具体如下:采用搅拌水泥土地锚,其施工工艺采用Φ150mm 钻头,角度、长度以设计图纸为准,水泥浆液水灰比0.55:1,水泥用量每米75kg ,采用一次性成孔下锚将钢绞线插入。
1、腰梁的制作与地锚张拉腰梁必须紧贴竖向[18槽钢,要求采用2根18槽钢,用铁件焊为一体,锚头部分为20cm×20cm×1cm的垫片。
水泥土地锚正式张拉之前,应取0.3~0.6设计轴力,对地锚预张拉1~2次,使其各部位的接触紧密,钢绞线完成平直。
地锚张拉荷载分级及观测时间应遵循有关规定。
地锚张拉与锁定工作应作好记录。
2、质量控制要点及相应技术质量保证措施1)水泥土地锚钻进速度严格要求在0.3~0.5m/min,回转速度20~50N·m,防止速度过快引起旋喷搅拌不均匀,浆液过少。
2)水泥土地锚注浆用水、水泥及其添加剂应注意氯化物与硫酸盐的含量,以防对钢绞线的腐蚀。
3)水泥土地锚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土层条件,选出合理的施工工艺。
4)钢绞线应除油污、除锈,严格按设计尺寸下料,每股长度误差不大于50mm。
钢绞线应该按一定规律平直排列。
5)注浆材料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6)地锚紧拉前,应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
锚固体强度均大于15.0MPa时,方可进行张拉。
地锚张拉应按一定程序进行,地锚张拉顺序,应考虑邻近地锚的相互影响。
3)施工参数①水泥土地锚钻杆的钻进速度(0.3~0.5m/min),退出速度(0.5~0.6m/min);②水泥土地锚钻杆(轴)的回转速度(20~50N·m);③施工桩径(150mm)、水平间距(1100mm);④施工桩长(以设计长度为主);⑤水泥浆液配合比:水泥:水=1:0.55或1:1;⑥灰浆搅拌机内每次投入量:水泥量+水量=0.25t+0.1375或0.25t;⑦每条水泥土地锚水泥浆液用量(每米水泥用量是50~150kg)本水泥土地锚施工工艺专业要求极强,如违犯施工工艺,会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因此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专利技术要求进行施工。
4) 桩间土处理钢管桩间采用喷射混凝土护壁,壁厚5cm。
锚杆间及以下分两步开挖工作面喷护,随挖随喷,以防流砂。
1)、施工前先将坡面按设计坡度要求清理干净,平整;2)、喷射混凝土厚50mm;3)、喷射混凝土强度,其配合比为水泥:砂子:碎石=1:2:2;4)、石料粒径为5-10mm的碎石,级配应合理;5)、采用坚硬耐久的中砂或粗砂,细度模数宜大于2.5,含水率宜控制在5-7%;<三>钢管桩监测与应急方案为了确保加固边坡安全,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