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商务标1、投标书2、投标文件汇总表3、缴纳投标保证金证明4、工程量清单计价表二、综合标1、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2、企业业绩与荣誉3、拟参与管理和实施本合同主要人员的资格和经验4、计划用于本工程的施工机械设备5、企业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信誉证明函6、近三年与本工程相似合同履行情况7、服务承诺三、技术标1、施工组织设计(含使用商品混凝土的承诺)四、附件1、附件清单2、投标文件要求的各种证书原件三、技术标1、施工组织设计(含使用商品混凝土的承诺)施工组织设计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及编制依据第二章施工中的难点、关键点及处理措施第三章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第一节施工准备第二节施工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路基填筑第五节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第六节水泥稳定碎石施工第七节路缘石施工第八节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第九节人行道施工第四章施工管理机构及人员职责一、施工组织管理机构二、项目部人员岗位职责与部门职能分配三、施工总体平面布置图四、施工技术准备第五章投入机械设备与测量仪器第六章确保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一、质量目标:市级优良工程二、本合同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三、质量检测程序四、质量控制技术措施第七章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一、工期目标:确保在80日历天内完成二、工期保证方案三、工期保证措施四、赶工措施五、施工总进度图表第八章各阶段人员组织计划与农忙及冬雨季施工措施第九章确保文明施工的组织措施一、环境管理、场容场貌二、卫生防疫三、综合治理及宣传教育第十章确保工程安全施工的组织措施一、安全目标与施工安全保证体系二、主要安全管理制与安全保证措施第十一章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质量的合理化建议第十二章服务承诺第一章工程概况及编制依据1、工程概况开封市中山路道路改造工程一标段工程位于开封市区中心,是南北向交通主要通道。
北起西大街,南至自由路。
红线宽 30 m。
工程分为道路工程和排水工程。
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三块板),路面等级为高级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
排水工程采用雨污合流制,排水流向为由南向北分别接入省府西街及大纸坊街排水主管。
2、编制依据:(1)开封市中山路道路改造工程一标段道路工程施工图纸。
(2)开封市中山路道路改造工程一标段排水工程施工图纸。
(3)开封市中山路道路改造工程一标段招标文件。
(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33-95)。
(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33-95)。
(6)《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90)(7)《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90)。
(8)《给排施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
(9)《市政基础工程工程施工技术文件管理规定》(建城[2002]221号)。
第二章施工中的难点、关键点及处理措施1、沥青混凝土路面夏季高温施工时,拌和、摊铺工地的气温大于等于300C时,即为高温施工。
当气温大于350C时应停止施工。
高温会促使水泥水化作用加快,水分蒸发加快,不易做面,而且混凝土板面易出现裂缝。
所以高温季节施工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控制拌和混合料温度使之不超过35℃。
不使用温度高于55℃的散装水泥。
使用低水化热水泥,严禁使用早强型水泥。
(2)对砂石材料搭棚遮阳,洒水降温,尽可能的取料堆内部材料使用。
(3)对使用水降温,避免太阳直射贮水柜和水管,在贮水柜内放冰块,在贮水柜壁周设隔热层等。
(4)掺加缓凝剂,延缓初凝时间,使混合物保证适合的工作性能,并降低拌和稠度,使之易拌和,易出料,易振捣,易做面。
(5)对模板、基层洒水降温,并保证基层湿润状态。
(6)混凝土拌和后尽快运到现场,运时加遮盖,到现场及时摊铺,及时振捣,及时做面,及时养护,做面后及时盖临时敞篷。
(7)必要时设挡风墙,以降低吹到面板表面的风速,减少水分蒸发量以控制面板表面湿度。
(8)当白天日照强烈,气温高于35℃,夜间最低温度低于30℃时,应适当采取保温措施防裂。
2、沥青混凝土路面有纵缝,缩缝,胀缝、施工缝且数量较多。
接缝正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薄弱环节。
接缝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路面的使用寿命,切缝是控制断板的关键,一定要按要求及时切缝。
纵缝为平接缝加拉杆的形式,在施工第一幅时,施工时控制拉杆在第一幅板中的位置与长度,拆模时别摇动拉杆使面板在此处产生裂缝。
缩缝一般多采用在混凝土硬结后锯切。
切缝时间是否得当是控制断板的关键。
一般切缝应在混凝土面板开始收缩,自由开裂前进行,即在混凝土强度为6—9MPa时及时切缝。
切缝深度不宜小于1/4板厚,切缝应与路中心线垂直。
切缝时,一定切到合适深度,切到边。
缝宽以5—6mm为宜。
为了避免断板,切缝时可先间隔跳切(以20—30m为宜),然后再逐块切割。
胀缝是与路中心线垂直的缝,它的缝壁必须垂直,缝宽必须一致,缝中不得有砂浆进入,胀缝下部是胀缝板,上部贯胀缝填料,板中设传力杆,要求其位置固定,定向准确。
施工缝是在一天的施工结束后,或者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意外而停工而设置的横缝,应尽量设在胀缝或缩缝处,多车道施工时,施工缝应避免设在同一横断面上,施工缝设在缩缝处,板中应加传力杆,施工方法同胀缝。
3、为确保路面平整度,沥青混凝料在拌和时,必须采用大型沥青拌和机械拌制,摊铺采用有自动方式调节摊铺厚度及找平装置的沥青混合料摊铺机。
4、水泥稳定土、水泥碎石的施工时间是关键。
摊铺好的水泥稳定土应在水泥初凝前碾压完毕,水泥碎石拌和到碾压成型的延迟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
因此,除加强对施工人员及筑路机械的管理外,还应加强压实度的试验工作。
5、加强检查井周围加固工作,设计路面范围之外检查井的回填方式为水泥石灰稳定土(水泥:石灰:土=4:12:84),回填范围为井周围50cm。
并且回填时须回填对称回填、夯实、满足压实度要求;路面范围以内检查井周围加固方法为:将井框坐在不小于5cm厚的混凝土上的同时,在沥青混凝土面层下采用1.6m×1.6m,厚20cm的C20混凝土满包井框和井筒。
6、路基施工时,应将原地面的草皮、芦苇、树根、建筑垃圾、淤泥及其它杂物应清除干净。
路基应碾压密实,不得有空隙。
7、雨季施工的工作面不易过大,应逐段逐片分期施工;根据降水和地质水文等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临时排水措施;严禁边下雨边施工,特别是油石铺筑。
8、夜间施工,应加强夜间施工标志和照明措施,增加安全员,以确保夜间施工的安全。
第三章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第一节施工准备(一)现场调查1.施工场地调查调查施工现场地形地貌地势、场地拆迁平整及排水设施状况、地表障碍物及架空线路、地下管道等构筑物的分布情况及产权人,掌握现场的第一手资料,施工安排和布置时结合现场调查实际综合考虑的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并进行必要的防护。
2.施工条件调查对工程施工条件的调查,掌握当地气象、水文、给水、供电、通讯、排水、道路、施工场地以及交通运输等施工条件,以及水泥砂石料等各种建筑材料和工程物资的供应情况。
3.周边环境调查调查工程现场周边建筑设施、当地居民及交通人流等情况,施工安排时充分考虑给沿线群众带来的不便和干扰,把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4.现场核对组织设计图纸和有关文件的现场核对,掌握水准点和坐标点的位置,设计的工程位置是否与现场地形地质相符。
(二)现场准备根据施工总平面图的临时设施规划要求进行临时房屋、施工道路、施工用电、施工及生活用水、混凝土拌和站、钢筋及模板加工厂地建设等临时设施工作。
设置好材料堆放场,布置好施工机械停放场,清理施工现场地表等工作。
(三)资源准备包括本标段施工所需人员进场与进场教育、机械设备组织进场、材料采购、等施工资源的准备工作。
1.根据机械设备需用计划,提前进场。
进场前检验机械、设备的性能,使其处于最佳状态。
2.投入本工程的劳动力由我公司具备同类工程施工经验的作业队伍组成。
分级签订劳务合同,进场前进行入场教育,特殊工种持证上岗,按时入场后迅速进入状态。
3.进场后,将根据施工总进度计划和月进度编制月材料使用计划,报监理人批准。
不使用不合格的材料确保工程质量。
(四)技术准备1、图纸审核开工之前,组织技术人员审核施工图纸,正确领会设计意图。
详细核算标高、尺寸、工程量,审核过程如发现设计有误或设计不明确时,及时上报监理工程师,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2、接桩复测及水准点、导线加密为确保本合同段中线、高程与相邻合同段衔接无误,复测时在本合同段两端向相邻合同段延伸最少3个导线点;水准点复测采用高精度的水准仪。
为了施工放样方便,需要对水准点、导线点加密,新增设水准点、导线点测设,要依据较高等级的已知水准点、导线点测设,导线点要精确测量,计算坐标后要进行平差,所有成果由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方可使用。
3、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上场后,认真考察工地,结合上场设备、劳力和材料供应能力,按要求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指导现场施工。
4、试验准备上场后,立即组建工地试验室及时安装、调试试验设备组建试验室,上报监理工程师检验。
按规定对材料抽样试验,检验材料的质量。
设计砼、砂浆配合比,上报监理工程师检验。
5、技术交底上场后,根据施工任务的划分,对各施工队进行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包括:测量桩交接、施工图纸、技术规范、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方案。
技术交底要求准确、详细,以指导各施工队的施工。
6、编制月进度计划开工前由项目总工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编制月进度计划,绘制详细的施工进度网络图,将其进度计划下达到各施工班组,责任到人。
并将其递交给发包人和监理人。
第二节施工测量本节介绍了本工程的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水准)、施工放样、验收测量的方案和施工检测方法及所用的仪器配置。
(一)控制测量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水准测量,其工艺流程见下图。
1、平面控制网控制测量(1)对业主或监理工程师提供的有关的测量资料、数据及测量基准点(线),认真进行复核,校验测量基准点(线)的精度,确保测量资料和数据的准确性,利用核验过的测量基准点,布设平面控制网点,并对所布设的控制网进行外业施测及内业平差计算,分析控制网的精度,是否满足施工规范要求,在满足精度的情况下,报监理工程师,取得批复后进行施工。
(2)对测量基准点以及为满足精度所布设的控制点加以保护,防止损坏,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控制点被移动或损坏后,立即对其进行恢复,以满足施工需要。
(3)测量的方法采用全站仪控制测量,其注意事项为:1)选用相应等级精度的全站仪以达到控制测量的要求。
2)测量前对仪器按要求进行检定、校准;出发前检查仪器电池电量。
3)使用仪器配套的反射棱镜测距。
4)在等级控制测量中,关闭气象、倾斜、常数的自动改正功能,在测量数据中人项改正。
5)测量前检查仪器参数和状态设置,如角度、距离、气压、温度单位,最小显示测距模式、棱镜常数、水平角和垂直角形式、双轴改正等、提前设置好仪器,在测量中不再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