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是一位挪威世界级的作家,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得斯堪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
其后10年在芬兰教授哲学,于1991年他成为一位全职作家。
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销量达到300万册。
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
乔斯坦·贾德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最著名的小说《苏菲的世界》享誉全球,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三亿册。
他的作品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于个人生命、於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
乔斯坦·贾德除致力於文学创作,启发读者对於生命的省思外,对於公益事业亦不遗馀力。
他於一九九七年创立「苏菲基金会」,每年颁发十万美金的「苏菲奖」,鼓励能以创新方式对环境发展提出另类方案或将之付诸实行的个人或机构。
1952年8月8日贾德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
父亲科努特是一所六年制学校的校长,母亲英尔·玛格丽特·贾德是位教师并撰写一些儿童读物。
1974年贾德结婚。
两个儿子分别出生于1976年及1983年。
1976年贾德获得奥斯陆大学斯堪的纳维亚文学系挪威文学学位。
1981年贾德与妻儿迁至卑尔根居住。
此后10年,他在芬兰一所高中教授哲学及文学课程。
1991年贾德开始成为职业作家,全身心投入青少年文学的创作,1991年以《苏菲的世界》一书奠定了全球十大作家的地位。
并于1994年再度迁至奥斯陆居住。
乔斯坦·贾德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名列各国畅销书排行榜,并且荣获无数奖项的肯定,作品如下:˙1986《贾德的20堂课》(又名《贾德谈人生》)(The Diagnosis and Other Stories)1987《没有肚脐的小孩》(The Children from Sukhavati)1988《青蛙城堡》(The Frog Castle)1990《纸牌的秘密》(The Solitaire Castle)˙1991《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1992《伊丽莎白的秘密》(The Christmas Mystery)1993《西西莉亚的世界》(Through a Glass, Darkly)1993《圣诞的故事》(story of christmas)1993《谜语》(Riddle)1993《虚伪的生命》(life of hypocritical)1993《生命的目录》(directory of life)1994《永恒的灵性》(Eternal spiritual)1996《我从外星来》(又名《喂,有人在吗?》)(Hello? Is Anybody There?)1996《主教的情人》(Vita Brevis)1999《玛雅》(Maya)2001《马戏团的女儿》(The Ringmaster’s Daughter)2003《橘子少女》(又名《橙色女孩》)(The Orange Maid)纸牌的秘密(The Solitaire Mystery) (1990)【内容提要】《纸牌的秘密》是小男孩汉斯·汤玛士的解谜之旅。
故事叙述汉斯与父亲从挪威出发,展开一段穿越欧洲大陆的旅程,前往希腊找寻离家多年、要去追寻自我的母亲。
途中,汉斯得到一本神秘的小圆面包书,说的是一名水手遭遇海难流落到奇异之岛后,他每天把玩的一副纸牌幻化成鲜活的人物的故事。
而汉斯必须解开两百年前的沉船之谜,才能知道母亲失踪之谜。
全书分成五十二章,结构有如一副纸牌,每一章由一张纸牌代表,虚实交错,纸牌中的丑角更扮演关键角色。
故事中另有故事,融童话与家庭史于一炉。
直到故事结尾,整副重新洗过的牌才完整地摊在读者眼前。
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1991)【内容提要】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
玛雅(Maya)(1999)【内容提要】《玛雅》讲述了一个生与死的故事。
主人公法兰克是一位生物学家,女儿的意外死亡导致了她和妻子薇拉的婚姻危机。
法兰克带着满心伤痛来到太平洋斐济群岛中的塔弗尼岛,这个国际日期变更线所在地,而太平洋探险队的最后一站也是斐济群岛中的塔弗尼岛。
时间是一九九八年十一月间,西班牙国家电视台派了安娜与荷西,来这里拍摄有关迎接千禧年的背景报道。
法兰克邂逅了一对神秘的西班牙恋人,安娜与荷西。
这对爱侣之间的神秘对话引起了法兰克的好奇,那些对话好似箴言,听来直击心灵却又难以理解;更奇异的是,安娜有一种惊人的美,每个看见她的人都觉似曾相识,可是都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她。
在旅店中,法兰克更与一只壁虎对峙、交锋,展开生物演化与宇宙起源等问题的辩论……有什么是永恒的?人们应该怎样去承受亲人死亡所留下的悲伤?生命与爱情如何才能永恒?安娜的绝世之美随着她生命的终结而消亡,但更伴随着生命的代代相传而延续。
所以安娜是不死的,美是不死的。
法兰克也领悟到他与妻子无法承受的是彼此的悲伤,克服悲伤就意味着爱的新生。
法兰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一一写给分居的妻子薇拉,最终得以与妻子复合,而安娜扑朔迷离的生死悬案也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
1990年《纸牌的秘密》获得“挪威儿童及青少年评论协会奖”和“文化科学事务部文学奖”,并当选为该年度儿童及青少年最佳读物。
1991年《苏菲的世界》获得挪威“宋雅·赫格曼那斯(Sonja Hagemanns)童书奖”。
1993年《苏菲的世界》、《纸牌的秘密》、《伊丽沙白的秘密》同时获得学校图书馆员协会奖。
《苏菲的世界》获得德国时报周刊(Die Zeit)的文学奖。
1994年《苏菲的世界》获得德国青少年文学奖。
˙1995年《苏菲的世界》获得意大利邦卡瑞拉奖(Bancarella)及菲莱以阿诺奖(Flaiano),在台湾则获选为台湾中国时报 95年度十大好书,并获得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苏菲的世界》出版后,即被欧陆许多学院选为哲学教科书了。
这本书有关哲学史的叙述与传统学院的叙述方法大相径庭,它力求与时代的发展及社会之演变搭上线,哲学因而能够不被架空成学究的观念游戏,无法真正通俗化的哲学至少因此而变得比较可读起来。
同时它也提示出了另一个重点,那就是哲学是有用的。
苏菲在懂了一些哲学后,果然思路大通,在学校无论作文或答申论题,都眼界不凡,让老师刮目相看。
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
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能、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点亮一颗颗不灭的天星。
贾德的《苏菲的世界》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可谓是空前的。
他再次用事实证明了哲学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学院人士在象牙塔里所写的东西。
—《德意志星期日汇报》《苏菲的世界》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未曾修习哲学概论的人,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而学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本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
——美国《新闻周刊》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不仅文笔卓尔不群,同时他多年担任哲学教师的经历,有助于使读者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而丝毫不会产生枯燥厌烦的感觉。
——马德兰·蓝格尔《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以西洋哲学史为题材的小说。
读哲学史如读小说,真令人有兴奋、愉悦、不忍释卷之感,一扫此前钻研西洋哲学史的枯燥。
——哲学教授沈清松哲学不是万灵丹,但是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能”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得,那么将会陷入心灵之封闭与终结。
这或许是本书在世界各地受欢迎的原因吧。
为了使人从困惑到觉悟,本书提供了一盏明灯。
——哲学教授傅佩荣《苏菲的世界》可以当作哲学启蒙书来阅读,它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则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斯梦游仙境》。
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更加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 ——著名作家南方朔好奇心成就哲学作家问:最初您如何对哲学感兴趣的?乔斯坦·贾德:在11岁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世界上许多问题是不能解决的,而且人生也是非常短暂的。
在那个时候,我满脑子都是些奇怪的想法。
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地球是圆的,中国一直在我脚下,那么住在那里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难道不会掉下去吗?我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父母对我说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不用想太多。
但我坚信这个世界充满神奇并且人生短暂,所以选择去学习文学、历史、神学来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而之后我做了多年的高中哲学老师,也写过教案,我希望通过小说讲述哲学道理,可以说好奇心是我创作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