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对外贸易摩擦
3.日本对华贸易壁垒-遏制型贸易摩擦 在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中,由于中国对日本出口 产品的结构在不断升级,因而两国的产业分工与比较 优势逐步出现逆向趋同的变化,两国的贸易结构逐步 接近,打破了雁型(flying geese)经济发展的格局, 使一直处于雁头的日本经济发展受到了威胁,从而造 成日益频繁的贸易摩擦。而在贸易摩擦的做法上,日 本政府采取更多样化的形式,包括技术壁垒、反倾销、 卫生检疫标准、环保标准、保障条款等各种方式,以 增强阻挡中国商品进入日本的效果。因而,中日贸易 摩擦更多地以遏制中国产品竞争力为目的。
一、国外对华贸易摩擦成因的国际因素 (一)政治因素 特定时期世界或相关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形 势直接影响了贸易摩擦的发生频率,它往往是国家 间政治斗争的筹码。由于存在着利益集团 (interest group),他们在一定的资源投入下, 通过自己或代理人使用股票、制造舆论等手段,游 说政府制定出有利于自己集团利益的政策决定。这 就使得各国政府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到贸易争端的 产生和解决过程中,通过贸易摩擦获得利益集团的 认可,从而谋求贸易以外的政治利益。
然而,虽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摩擦没有与欧美之间的摩擦影响深远,但贸易 摩擦往往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即如果我国的某 种商品在一个国家被实施反倾销,其他国家也 会对我国这种商品实施反倾销调查,而且还会 引发对我国其他商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因而值 得注意。
5.中东欧转型国家对华贸易摩擦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东欧转型国家(简称CEE,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主要在经互会(CMEA)框架下开展贸易。20 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互会的解体,贸易自由化和加入世界多边贸易 体系成为中东欧转型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加入欧盟成为其 首选。参见表11-1。 表11-1 CEE国家与欧盟关系
第十一章
对外贸易摩擦
对外贸易概论 第三版
本章要点
对外贸易摩擦是国际经济关 系中的常见现象。长期以来,西方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战”从未停 止过。然而 20 世纪 90 年代后,尤 其是“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进入 了各种摩擦的高发期,其类型、成 因和效应既有国际的普遍性,也有 很明显的特殊性。
第一节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日、欧美三角 关系中,存在大量的转移性贸易失衡引发的 摩擦,例如,在中国的对日贸易逆差与对美 贸易顺差之间,中国的输港产品与香港转口 贸易差额之间的对应转移摩擦,是一个十分 引人瞩目的研究视角。
4.发展中国家对华贸易摩擦-连锁反应性贸易摩擦 在对华反倾销案件中,亚、非地区的案件呈 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995-2005年国外对 中国反倾销的立案情况来看,中国共遭受469起 反倾销调查,发展中国家占了半数以上,其中 以印度居于首位,对我国发起87起反倾销调查, 占18.6%。 总体上说,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 擦具有以下特点:
二、国外对华贸易摩擦表现形式分类
1.反倾销调查 反倾销本是世界贸易组织用于维护公平贸易的一个 机制,但是近年来,反倾销被不少国家滥用,成为贸易 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它成为主要贸易国对华贸易 摩擦最常用的手段。我国所遭遇的反倾销调查表现出以 下几个特点: 第一,次数不断增加,中国逐步成为全球贸易保护 主义最大的实施对象。据WTO统计,1995-2011年6 月世贸组织所有成员共发起反倾销调査3922起,最终 采取反倾销措施2543起,其中中国遭遇反倾销调査 825起,最终采取措施的达612起,占全球总数的比重 分别高达21.04%和24.07%。
4.技术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国 家或区域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 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 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 措施。这些措施具体表现为苛刻的技术标准、严格 的认证制度、繁琐的检验检疫程序等。
5.知识产权摩擦 当知识产权固有的排他性超出了合理的范畴,扭曲 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时,就成为了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知识产权纷纷被许多发达国家及 其跨国公司以不同方式作为保护本国市场的屏障,围 绕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问题和标准的国际贸 易摩擦愈演愈烈。 知识产权壁垒已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非关税贸易壁 垒,困扰着中国广大制造商和出口厂商。
已加入欧盟的CEE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捷克、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 文尼亚
已申请加入但还未加入欧盟的CEE国家: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马其顿 未申请加入欧盟的CEE国家: 阿尔巴尼亚
资料来源:欧罗巴网站http://www.delchn.cec.du.int/cn/eu_guide/F&Q.htm及 /wiki/南斯拉夫
3.反补贴调查 与反倾销案件相比,反补贴案件比较少。首先,这 是因为反补贴案件在政治上比较敏感,不仅要调查出口 国涉诉的企业,还要调查出口国政府。其次,计算反补 贴的方法与计算反倾销的方法相比,还不是很成熟,而 如果按照比较成熟的反倾销做法来进行起诉,成功的可 能性要大得多。最后,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许多国家 一般认为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而过去发 达国家在开展反补贴调查时,一直把中国视为“非市场 经济国家”,认为中国的原材料和和劳动力以及制成品 的价格是由政治因素而不是市场因素决定的,正是基于 这种认识所以并没有对我国的产品实施反补贴调查。
6.社会壁垒
社会壁垒是指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 为接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它最主要的问题就 是劳工标准。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应 尽的社会责任方面并不完善,因而这种标准成为 了发达国家对我国产品设置社会壁垒的最有力依 据,从而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导 致我国出口量下降,出口产品的成本上升。从潜 在影响看,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可能失去。
美国对华贸易摩擦正是如此,两者间的经济关 系与政治利益牵扯不断,非经济因素对贸易摩擦施 加了诸多负面影响。
3.农产品贸易摩擦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长期 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呈现出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 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也是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 重要来源。因此,农产品领域的贸易摩擦也十分常 见。 4.能源与主要原材料贸易摩擦(石油、铁矿石等) 以我国的SITC3类产品为例,SITC3类产品的 进口额从1996年开始大于出口额,出现逆差,而且 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这说明经济的迅速增长使 得中国的能源需求急剧上升,国内供给已经不足以 满足需求,而资源禀赋的优势在我国已经逐渐弱化。
2.纺织品贸易摩擦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与服装生产国与出 口国,长期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是我国外贸顺差 的主要来源,2010年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额在全 国外贸顺差额中的比重为 102% ,特别是 2005年 以前,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额在全国外贸顺差额中 的比重超过250%。这充分表明纺织品与服装产品 在我国商品出口中的重要地位。正因如此,我国纺 织品与服装贸易屡屡遭遇摩擦。
对外贸易摩擦的分类
对外贸易摩擦(foreign trade fraction),是 指由于贸易活动或与贸易相关的政策、制度等原因 引起的国际经济关系紧张及争端事态。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 快,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及利益的不平衡,经济全 球化的发展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入世” 以来,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表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 化的大幅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明显增强。但与此同 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中国与 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从来没有如此激烈 过。
第二,立案国家多,被诉产品范围广。90 年代以后,反倾销越来越针对我国具有劳动力 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且往往同一种商品相继被 多国反倾销,前六位的涉案产品分别为贱金属 制品、化工产品、机电和音像设备、杂项制品、 纺织品、玻璃和陶瓷制品,这六类产品案件数 合计占75.8%。
2.保障措施与特保保障措施 由于我国出口增长较快的是产品主要是劳动密 集型产品,这些具有很强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势必 对贸易伙伴的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从 其他WTO成员来看,为了防止我国产品在“入世” 后在较低的关税水平条件下冲击其国内产业,会不 断地采取保障措施。而且除了受一般的保障措施限 制之外,还受到专门针对中国的特殊保障措施。按 照这一条款,如果在加入WTO后5-10年内,中国的 某些产品对某个国家出口大幅度增加,出口将受到 严格的保障措施限制。
一、国外对华贸易摩擦对象国分类 1.欧盟对华贸易摩擦-技术性贸易摩擦。从历史 统计数据观察,欧盟是对华发起贸易摩擦最多的经济 体。在中欧贸易摩擦中,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 普惠制待遇和单方面数量限制方面极为常见。 2.美国对华贸易摩擦-制度性贸易摩擦。中美之 间的贸易摩擦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的特点,以贸易不 平衡为基本背景,包括反倾销、报账措施、技术壁垒、 知识产权等多种行驶的一般贸易摩擦,往往和宏观经 济政策、经济与社会制度层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中 美经贸关系面临着四大热点问题的困扰:美国对华贸 易失衡增大问题、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人民币汇率问 题,以及对华纺织品设限与反设限问题。
第一,贸易摩擦形式较为单一,相比与欧美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 间的贸易摩擦形式以反倾销为主; 第二,涉案金额总体来说相对较小,2003 年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双边贸易摩擦涉案金额为 2830万美元,而同期北美涉案金额为1.4亿美元; 第三,摩擦的程度较低,贸易摩擦主要属于 微观经济活动范围,并不涉及制度和社会、政治 层面。
国外对华知识产权摩擦具有以下特性:首先,从 发展趋势来讲,由以美国为首的一国到美、日等多个 发达国家;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到高技术性产品;由之 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不健全造成摩擦到当前发达 国家利用自身知识产权优势,从制度设计到企业策略, 政府和企业共同实施不正当竞争,造成摩擦;其次, 摩擦具有涉法性,与知识产权法密切相关,在国际法 承认的范畴内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合理理由进行;再次, 摩擦具有无形性、时间性与地域性,这是由于知识产 权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最后,摩擦与各国经济发展和 国际贸易发展密切相关,从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 向知识产权制度层面发展,摩擦主体由企业向企业和 政府发展,从企业策略向国家战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