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01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授课对象: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新闻学、传播学、媒体创意等专业
开课学期:2、6
学分/学时:3/48
先修课程:新闻理论(012003)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
考核方式:考试(写论文或闭卷)。
课程简介: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
80年代引入我国,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必修课程。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及前瞻性。
随着信息传播活动的日益发展,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
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
第一讲传播学史(共3课时)
第1单元传播学的诞生(2课时)
知识点: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环境
第2单元传播学的先驱者(1课时)
知识点:李普曼、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的主要贡献
第二讲人类传播的历史(共3课时)
第1单元传播的历史演进(2课时)
知识点:人类传播历史演进的主要历史阶段
第2单元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1课时)
知识点:主要演进规律;使用规律来分析当代媒介发展前景第三讲传播的材料(共3课时)
第1单元信息(1课时)
知识点:信息的定义;三论
第2单元符号(2课时)
知识点:符号的定义;符号学及相关理论;符号的特征与分类;讯息第四讲传播类型(共6课时)
第1单元内向传播(1课时)
知识点:内向传播与心理学
第2单元人际传播(1课时)
知识点:人际传播的特征;人际传播的动机;自我表露
第3单元群体传播(1课时)
知识点:群体压力与群体规范对传播的影响
第4单元组织传播(1课时)
知识点:组织传播的方向、功能与主要形式;组织传播与公关第5单元大众传播(2课时)
知识点:大众传播的特征;大众传播的功能;负面功能:麻醉精神与社会顺从
第五讲传播过程(共3课时)
第1单元传播过程(1课时)
知识点:传播过程的特征
第2单元线性传播模式(1课时)
知识点:五W模式;线性模式的缺陷
第3单元控制论传播模式(0.5课时)
知识点:反馈;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第4单元系统传播模式(0.5课时)
知识点:系统;赖利夫妇模式
第六讲传播者(共6课时)
第1单元传播体制(2课时)
知识点:传媒的四种理论;批评与发展
第2单元传播者与把关(2课时)
知识点:把关人;信息流动过程
第3单元媒介专业主义(2课时)
知识点:媒介专业主义的形成;媒介伦理的主要困境
第七讲传播内容(共6课时)
第1单元大众传播内容(2课时)
知识点:大众传播内容特征;信息娱乐与市场新闻业
第2单元大众传播内容研究(2课时)
知识点:内容分析;文本分析
第3单元大众文化(2课时)
知识点:大众文化的正面与负面认识
第八讲传播媒介(共6课时)
第1单元理解传播媒介(2课时)
知识点:认识媒介的主要原则
第2单元大众媒介的本体特征(2课时)
知识点: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媒介第3单元技术与媒介(1课时)
知识点: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理论
第4单元媒介机构与媒介产业(1课时)
知识点:大型跨国媒介集团
第九讲受众(共3课时)
第1单元理解受众(1课时)
知识点:受众的定义及其基本认识
第2单元受众的行为(1课时)
知识点:选择性过程;使用与满足
第3单元研究受众(1课时)
知识点:受众调查;受众商品
第十讲传播效果(共9课时)
第1单元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1课时)
知识点:四个发展阶段
第2单元宣传研究与枪弹论(1课时)
知识点: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宣传的七种技巧;枪弹论
第3单元两级传播论与有限效果(1课时)
知识点:舆论领袖与两级传播;创新扩散;有限效果
第4单元议程设置(1课时)
知识点:议程设置;铺垫与框架
第5单元知识沟(1课时)
知识点:知识沟;媒介与社会
第6单元教养理论(1课时)
知识点:教养理论;媒介制度分析
第7单元沉默的螺旋(1课时)
知识点:沉默的螺旋;强大效果论
第8单元第三者效果(1课时)
知识点:第三者效果
第9单元对传播效果的整合认识(1课时)
知识点:传播效果的内涵;传播效果的普遍认识
四、作业、实践环节
共有2次作业,结合现实热点问题,布置每篇作业2500字左右。
五、建议教材
[1] 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段鹏.传播学基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六、参考资料
[1] 李彬.传播学引论(修订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业出版社,1998.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5] 塞弗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6]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 鲁曙明、洪浚浩. 传播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 卡茨等. 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