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0519课程名称:大众传播学学时/学分:36/2先修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开课教研室:文秘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模块课,是目前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有助于良好的开展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任务: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各种媒介的特点、媒介运行的基本规律,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使用媒介。

本课程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大众传播的特点、作用,特别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的多种运用方式,即总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在管理中的运用。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大众传播的受众、传播效果研究、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等内容。

主要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科研训练等,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传播的定义以及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明确传播学的学科性质;掌握传播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传播、传播学等基本概念,掌握传播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以及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和问题。

教学难点是如何正确把握传播的概念。

4.教学内容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二、传播与信息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内容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以及社会信息体统的特点二、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和问题三、传播学的兴起以及在我国的研究状况第三节如何学好传播学一、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学习传播学二、努力涉猎传播学的边缘学科三、将传播理论与具体的传播实践相结合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了解信息社会及其特征。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人类传播、信息社会等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是人类传播发展过程每个时代的特征。

4.教学内容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的本质区别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五、网络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信息社会的定义及特征二、媒介的进化与信息社会的关系三、各国迎接信息社会的具体举措第三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传播的结构;了解传播的基本模式;掌握传播的功能;认识传播功能的几种理论。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传播的结构、传播的基本模式、传播的功能等基本概念,理解传播的基本模式和传播的基本功能。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传播的结构,传播的基本模式,传播的功能。

教学难点是对传播功能的几种不同理论的理解。

4.教学内容第一节传播的结构一、结构二、结构(过程)研究的意义第二节传播的基本模式一、模式二、线性模式三、控制论模式四、社会系统模式五、各具特色的其他模式第三节传播的功能一、传播的基本功能二、二功能说:工具性和消遣性三、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四、四功能说:社会传播和大众传播五、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第四节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一、三功能说:负功能研究二、“两个环境”理论三、“托马斯公理”和“自我达成的预言”第五节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一、传播研究与发展研究二、拉纳的贡献三、发展传播研究的经典范式四、旧范式的欠缺五、新范式的兴起第四章传播技术的进展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传播技术的进展;了解不同媒介类型的特征;认识新媒介的发展;了解几种媒介理论。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媒介、媒体、新媒介等基本概念,了解传播媒介的发展,掌握媒介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传播媒介的进展,新媒介的发展。

教学难点是对媒介概念的理解和新媒介的发展。

4.教学内容第一节从亲身传播到大众传播一、从语言到文字的进化二、形形色色的媒介三、复制技术的演进四、社会结构的变革第二节从活字媒介到声像媒介一、活字媒介“家族”的成长二、声像媒介“家族”的兴起第三节新媒介与信息化社会一、新媒介二、新媒介的种类三、传播新技术对媒介实践和研究的冲击第四节媒介理论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二、威廉斯的媒介观三、梅罗维茨的创新与发展第五章媒介与社会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传播技术的进展;了解不同媒介类型的特征;认识新媒介的发展;了解几种媒介理论。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媒介、媒体、新媒介等基本概念,了解传播媒介的发展,掌握媒介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传播媒介的进展,新媒介的发展。

教学难点是对媒介概念的理解和新媒介的发展。

4.教学内容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一、媒介的四种理论二、权利与媒介三、最后的权利第二节社会控制的其他理论一、“获知权”和“接近权”理论二、国家发展优先理论第三节媒介自律一、新闻专业主义二、媒介自律与职业伦理第六章大众传播的内容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媒介内容;了解媒介类型与文本;认识新媒介的发展;了解几种媒介理论。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媒介、媒体、新媒介等基本概念,了解传播媒介的发展,掌握媒介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传播媒介的进展,新媒介的发展。

教学难点是对媒介概念的理解和新媒介的发展。

4.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介内容一、为什么要研究媒介内容二、媒介内容批判的不同方面三、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四、作为信息的媒介内容五、媒介表现论述第二节媒介类型与文本一、媒介类型二、新闻的类型三、新闻的结构四、新闻是叙事五、电视暴力六、文化的文本和意义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受众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认识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了解“使用与满足”理论。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大众、受众等基本概念,了解几种重要的受众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大众、受众的概念,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教学难点是“使用与满足”理论。

4.教学内容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八章大众传播的效果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认识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了解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认识一些著名的传播效果理论。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传播效果等基本概念,了解几种重要的传播效果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传播效果理论。

教学难点是对几种传播效果理论的理解。

4.教学内容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一、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三、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第五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要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第六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三、“培养”理论的外围第七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三、“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四、学时分配章序内容课时备注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4二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4三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4四传播技术的进展 6五媒介与社会 4六大众传播的内容 4七大众传播的受众 6八大众传播的效果 4合计36五、主用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传播学原理》主编:张国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

(二)参考书:1.《传播学教程》主编:郭庆光,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

2.《大众传播学总论》主编:张隆栋,姜克安,范东生,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年。

3.《传播学引论》主编:李彬,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1998年。

执笔:成怡审定:成怡左攀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