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行政管理1班许桂池东莞长安治安问题状况浅析摘要:长安镇是位于东莞南端,东邻深圳市,南临珠江口,西连虎门港。
改革开放以来,长安从一个边缘小镇迅速发展成为珠三角湾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成为广东乃至全国镇域经济的排头兵。
随着开放、改革的不断深化,人口流动量迅速增加。
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既有诸多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社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给社会治安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违法犯罪率上升。
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间差异悬殊的冲突、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活动增多、黑势力等治安问题。
本地人仗着钱权的优势蔑视治安管理也是当今社区治安问题的隐患。
所以,研究和探索长安社会治安问题十分必要。
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分析。
一、地理人文现状长安镇的地理与历史状况,长安镇是位于东莞南端,东邻深圳市,南临珠江口,西连虎门港,区域面积98平方公里,下辖13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4万多人。
改革开放以来,长安从一个边缘小镇迅速发展成为珠三角湾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成为广东乃至全国镇域经济的排头兵。
根据“东莞市长安镇区域人口估算”,算长安镇的人口大概有150万左右,也就是有接近100多万的流动人口。
二、流动人口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在近几年长安的治安问题越发严重,治安问题事情更是层出不穷。
在公车上偷东西还不止更是直接抢和打,司机乘务员直接视而不见。
入室抢劫杀人案、银行门口有人公开抢劫,路上出现撞车党、抢窃殴打开车经过的、商场门口聚集大量新疆人偷东西。
黑的士横行,抢劫乘客。
闲杂人员倒处流窜,许多村里有吸毒人员活动都已成为村里的治安黑点和隐患。
在刑事案件中80%以上是外来人口作案,大量案件是盗窃、抢劫案件,这和经济上的贫困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又值得注意的是偷渡案件时有发生,这是人口流动中的非法流动行为,近年来尽管已加强了打击的力度,但屡禁不绝。
主要问题:(1)犯罪主要以侵财犯罪为主,“两抢一盗”所占比例较高侵财犯罪是城中村犯罪的主要类型,外来人员既是侵财犯罪的主体,也是主要的被侵害人,特别是其中的经商人员及盲目进入城市寻找工作的女性,常常成为被袭击、侵害的目标。
深圳市公安局调研得出,绝大部分外来人口是对城市有贡献的劳动者,真正破坏治安的违法、犯罪人员只占外来人员0. 7%,但由于绝对数大,已成为城市治安的隐形炸弹。
抢劫、抢夺、盗窃(入屋盗窃和盗窃机动车),特别是初现于珠三角地区摩托车“飞车抢夺”,具有发案率高、破案率低的特点,让市民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2)外来人员聚集程度高,团伙性犯罪突出外来人口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乡土社会关系网络,使人际交往具有地区性,活动区域具有聚集性的特点,容易在城中村形成“村落社群”,出现大量的“同乡村”。
据统计,深圳属于“同乡村”概念的群体有643个,近200万人,其中聚居人数在1万人以上的“同乡村”有15个,广州、东莞也大量存在同乡村这种现象。
近年来广东以团伙形式实施暴力性犯罪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一些犯罪团伙由过去的随意结合、结构松散,趋于向以同乡、狱友为纽带结合成的比较严密、固定的结构类型发展。
2006年1-9月广东省打击黑恶势力团伙和“两抢一盗”犯罪团伙3500多个。
(3)“黄赌毒”现象造成一系列治安问题广东公安机关一直没有中断过对“黄赌毒”现象的查处,但近年来东莞各个镇街的“黄赌毒”又有暗流涌动、沉渣泛起之势。
东莞站街女现象,长安也曾有多次被媒体曝光, 不仅外来人员易沾染“黄赌毒”,本地村中的多数年青村民由于主要靠分红、收租为生,就是网络上称的“富二代”终日无所事事者也极易沾染上此类恶习。
案件一:上角社区入室抢劫杀人。
今年1月21日凌晨4时许,长安公安分局接电话报警称,有小偷窜入上角社区铜古上路一民居。
长安分局和公安局领导闻讯组织警力赶赴现场后发现一男一女躺在血泊中,立即通知120到场抢救。
经了解,男伤者王某祥(42岁)胸部被捅伤,女伤者蔡某萍(34岁,均为长安镇上角社区人)颈部被割伤,经120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案件发生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广东省公安厅刑侦局副局长翟凯夏、东莞市公安局副局长李灼华、公安支队支队长温颂均,以及长安公安分局局长黄国权、副分局长孙林高、钟锦志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成立现场指挥部和专案组,火速开展侦查工作,经大量细致走访,专案组于当日19时许在长安镇上角社区上南路成功将犯罪嫌疑人黄某菊(男,18岁,贵州省普安县人)抓获。
经审,黄某菊交代了窜至案发现场盗窃时被屋主发现,随即将屋主夫妻二人杀害的犯罪事实。
至此,长安上角“1·21”命案发案后15小时即成功告破。
案件回访:据一知情人介绍,两名死者为一对夫妇,结婚后生有一子。
1月21日凌晨1点,死者夫妇睡在自家楼房2楼的卧室,而他们的儿子则独自一人睡在3楼自己的卧室。
当他们睡着后,小偷从他们家一楼一通风口爬入他们家中行窃。
小偷行窃过程中,把王某惊醒。
王某便叫醒妻子一起前往制止。
没想到,被小偷持刀捅死。
行凶后,歹徒立即逃走。
歹徒逃走后,王某家12岁的儿子也被惊醒。
当他下楼看见父亲与母亲均倒在血泊之中,也晕倒了。
随后,他也被闻讯而来的家人送往医院救治。
接报后,长安警方立即前往现场调查取证。
并很快锁定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
1月21日晚上,警方便在长安一旅店的客房成功将这名犯罪嫌疑人抓获。
上述案件中属于流动人口侵财类的刑事案件。
并且是入室抢劫杀人,对上角社区的影响很大,当地居民的压力也大大增加。
上角社区里流动人口数量不少,没有良好的安全隐患意识和保安措施也是造成这件事情的主要因素。
这个案件呈现在社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的缺失,治安管理的不完善。
三、造成治安问题的主要原因(1)流动人口情况复杂流动人口情况复杂,一些流窜作案的、有前科的、从劳教劳改场逃跑出来的和有案在身的不法分子混迹其中,巳发现的流窜犯团伙就有所谓“东北虎”、“武汉帮”、“新疆佬”、“潮州仔”等,尤其是其中的惯犯、累犯,几经公安、政法机关打击处理,这些人主观恶性大,凶狠残暴,不断改变犯罪的手段和策略,具有较强的社会依赖性和适应性。
(2)唯利是图是思想蒙蔽了双眼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还有着广泛的影响,流动人口在流动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中更容易受到感染。
他们中有的人就是在强烈的金钱欲和超前消费的享受欲支配下,在各种诱发因素的刺激下,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
(3)贫富分化严重,缺乏教育导致心理失衡城中村内的多数流动人员,本身是抱着打工赚钱的愿望而来到城市的。
他们在家乡时虽然穷,但贫富相差并不严重。
在城市里却让他们体会到“富人一顿饭,穷人一年粮”,“老板一条烟,农民一头牛”,悬殊的贫富差别使部分流动人员倍受刺激。
当这种被诱发的欲望通过正常手段得不到满足,脱离了原地传统舆论力量的约束,异地匿名心理突出,认为在外地做了坏事家乡无人知晓,受到的各种歧视也让他们对城市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心理失衡而又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引导,从而激发犯罪的心理诱因。
三、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冲突造成的治安问题外来人员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差异引发的治安纠纷增多。
由于流动人员和本地居民在思想观念、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如进城农民将农村生活习惯带到了城镇,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随地吐痰,夏季晚上在路灯下畅怀饮酒到深夜。
由于镇区房租较高,可供流动人口居住的闲置住房较少,考虑到居住成本,几乎大部分流动人口都选择居住在村里的出租房,几十平米的房间住下一家人呢,经常出现噪音过大等问题。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周围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经常引发摩擦、争吵,进而发展到对抗、冲突,使本地居民产生不安全感,进而引发对外来人员的不满情绪,对外来人员流露出明显的偏见和歧视。
主要原因:(1)由于本地居民的排斥,外来人员对所生活工作的城市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与城市居民产生疏离感,这更加剧了城市居民的不安全感。
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聚居区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都缺乏安全感,而社区的治安状况也越来越差。
(2)本地居民一般都的比较富有和具有一定的号召力,部分居民对外来人员表示不尊重,刻意贬低外来人员,对外来人口辱骂或者冲突,欧打等问题。
案件二:一宗商铺纵火案件,造成了4死2伤的惨案。
今年5月30日凌晨2时左右,东莞市长安镇乌沙社区步步高大道一烟酒店铺发生火灾。
火灾造成店主陈汉泉的老婆(赵雪雁,31岁)、弟弟(陈汉炎,31岁)、两个未成年儿子(大儿子陈嘉鑫,8岁、小儿子陈嘉俊,5岁)共4人葬身火海,死者都为广东汕头人。
火灾发生后,消防、公安等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援,但因火势太快,大火还是造成4人死亡。
东莞警方通报,昨日2时10分许,长安镇乌沙社区一栋私人楼房利轩楼店铺发生一起纵火案。
截至30日19时,已抓获9名犯罪嫌疑人。
起火店铺所在的楼名叫利轩楼,为戴某轩夫妇所有。
汕头人陈汉泉之前租了沿街店铺经营烟酒。
5月下旬,戴某轩夫妇二人打算将利轩楼拆除,要求陈汉泉退回铺位,但是由于合同期未满,陈汉泉要求补偿损失再退还。
此后,戴某轩先后多次本人或委托亲戚来与陈汉泉“谈判”,但对于赔偿金额双方一直没有谈拢。
为达到目的,戴某轩秘密找到陈某光,委托其帮忙找人一起“收回”该店铺。
监控录像显示,5月28日凌晨0点10分,5名手持钢管的男子,一起对着陈汉泉和货物猛砸。
恐吓过后,见陈汉泉依然不搬。
5月30日凌晨2点左右,陈某光又纠集周某龙、宋某伦、杨某等5人,由杨某购买汽油倒入塑料瓶中,将店铺卷闸门拉起,然后点火丢入店内纵火。
大火导致陈汉泉的二弟陈某炎、妻子赵某雁以及两个儿子共4人死亡。
案件清楚的告诉我们,存在部分的本地居民与外来流动人口的冲突是不容忽视的。
部分法律意识低下的本地居民,公然地无视社会治安管理,甚至可以说蔑视法律、生命和财产。
不仅仅对受害人的商店进行打砸,更是纵火烧铺。
为求达到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如戴某一类的当地居民,觉的自己有钱有关系什么都能搞定,视人命为草莽,蔑视法律法规。
这样对社会治安的安全威胁更大。
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能造成的破坏是难以想象的。
四、问题的对策无论是流动人口还是常住人口,只要是道德低下、法律意识薄弱的人,都会对这个社会的治安造成隐患。
(一)统一认识,转变观念。
随着形势的发展,人口流动将会继续增加。
流动人口是一部分很重要的生产力,但是,如果管理不好,也会对开放、改革带来不良影响。
我们认为,必须尊重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顺应这一时代潮流,既不能简单地限制、堵死,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就当前来说,确立为流动人口服务的观念至关重要。
各项工作都应本着服务的宗旨,善于从服务工作中加强社会秩序的管理,建立经常的管理制度,积极防范,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
同时,要加强宏观控制,有计划有领导地扩大劳务市场,不断完善对就业性流动人口的各种组织管理,控制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