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火灾扑救常识

森林火灾扑救常识

森林火灾扑救知识一、扑救森林火灾基础理论(一)林火种类根据火烧森林的部位可以划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

根据燃烧的可燃物类型可以划分为:荒火、草原火、草甸火、灌木火和林火。

地表火:火沿林地表面蔓延,烧毁地被物,为害幼树、灌木、下木,烧伤大树干基部和露出地面的树根等。

一般温度在400℃左右,烟为浅灰色,约占森林火灾的94%。

树冠火:火沿树冠蔓延,主要由地表火在强风的作用下引起。

破坏性大,能烧毁针叶、树枝和地被物等,一般温度在900℃,烟柱可高达几千米,常发生飞火,烟为暗灰色,不易扑救,约占森林火灾的5%,多发生在长期干旱的针叶林内,一般阔叶林内不大发生。

地下火:又称泥炭火或腐殖质火。

火在林地的腐殖质层或泥炭层中燃烧,地表看不见火焰,只见烟雾,蔓延速度缓慢,每小时仅4~5米,持续时间长,能持续几天、几个月或更长,可一直烧到矿物质层或地下水层。

破坏性大,能烧掉土壤中所有的泥炭、腐殖质和树根等,不易扑灭。

火烧后林地往往出现成片倒木。

约占森林火灾的1%。

火烧迹地呈环形。

多发生在特别干旱的针叶林地内。

(二)森林燃烧三个要素森林燃烧需要森林可燃物、氧气、和温度,称为燃烧三要素。

只要缺少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燃烧就不能进行。

扑救森林火灾时,只有消除其中一个要素,森林燃烧就会停止。

1、森林可燃物。

森林中所有的有机物都属于可燃物,包括森林中的乔木、灌木、草本、苔藓、蕨类、地衣、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等。

2、氧气。

氧气是森林可燃物燃烧时的助燃物,没有氧气任何可燃物都不能燃烧。

在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气。

通常燃烧1kg 木材约需3.2-4m2的空气,需要纯氧0.6-0.8m3。

当空气中的氧的含量减少到14%~18%时,燃烧就会停止。

在燃烧过程中,由于氧气供给的程度不同,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燃烧:a)、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经过燃烧后的产物不能再次燃烧,并能放出较多的热量;b)、不完全燃烧:氧气供给不足,燃烧后的产物能再次燃烧,放出的热量较多;通常森林燃烧都产生大量的烟雾,这是处在缺氧的不完全燃烧时,形成可燃物挥发物(焦油)凝聚成细小的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在这些液滴的调围又凝聚着部分水气,形成白雾。

另外,森林可燃物在燃烧热解的过程中形成子微小碳粒子,随上升的气流而上升,就形成了烟雾。

3、一定温度森林燃烧除了可燃物和氧气外,还需要一定的温度。

一定的温度可使氧活化并促使可燃物产生大量可燃性气体。

当外界对可燃物进行加温时,大量水蒸气蒸发,温度上升绥慢,出现大量可燃性气体,达到开始着火温度时,称为燃点。

各种森林可燃物的点差异很大,一般干枯杂草的燃眯为150~300℃,要达到这样高的温度,需要有外界火源,一旦可燃物达到燃点就不需要外界火源,依造自身释放的热能就能继续燃烧。

(三)扑灭森林火灾的基本原理和途径扑灭森林火灾的原理,就是破坏它的燃烧条件,不让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和热源(火源)结合在一起。

只有消除“三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会停止。

所以说扑灭森林火灾有三个途径:一是散热降温,使燃烧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燃点以下而熄灭。

主要采取冷水喷洒燃烧物质,吸收热量,降低温度,冷却降温到燃点以下而熄灭;用湿土覆盖燃烧物质,也可达到冷却降温的效果。

二是隔离热源(火源),使燃烧的可燃物与未燃烧可燃物隔离,破坏火的传导作用,达到灭火目的。

为了切断热源(火源),通常采用开防火线、防火沟,砌防火墙,设防火林带,喷洒化学灭火剂等方法,达到隔离热源(火源)的目的。

三是断绝或减少森林燃烧所需要的氧气,使其窒息熄灭。

主要采用扑火工具直接扑打灭火、用沙土覆盖灭火、用化学剂稀释燃烧所需要氧气灭火,就会使可燃物与空气形成短暂隔绝状态而窒息。

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初发火灾,当火灾蔓延扩展后,需要隔绝的空间过大,投工多,效果差。

(四)扑救森林火灾主要阶段根据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和扑火特点,扑救森林火灾必须遵循“先控制,后消灭,再巩固”的程序,分阶段地进行。

1.控制火势阶段。

控制火势阶段是初期灭火阶段,其任务主要是封锁火头,控制火势,把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燃烧,也是扑火地最紧迫阶段。

2.稳定火势阶段。

在封锁火头,控制火势后,必须采有效地措施扑打火翼(火地两侧部),防止火向两侧扩展蔓延,是扑火地最关键阶段。

3.清理余火阶段。

火被扑灭后,必须在火少迹地上进行巡逻,发现余火要立即熄灭。

4.看守火场阶段。

主要任务是留守人员看守火场。

一般荒山和幼林地起火监守12个小时,中龄林、成龄林地起火监守24个小时以上,方可考虑撤离,目的是防止余火复燃。

(五)常用的扑火战术1、“单点突破,长线对进突击”战术。

扑火队从某一个地点突入火线,兵分两路,进行一点两面作战,最后合围。

这种战术选择突破点是关键,一般是选择接近主要火头的侧翼突入,火势较强的一侧重大配置兵力,火势较弱的一侧少量布兵力。

这种战术的特点是:突破点少,只有一个扑火队连续扑打的火险和火势突变可能性小的情况下采用,但由于扑火队能力有限,大面积火场不宜采用。

2、多点突破,分击合围战术。

这是一种快速分割灭火的实用战术。

实施时,若干个扑火小队(组),选择两个以上的突破口,然后分别进行“一点两面”作战,各突破口之间相互形成分击合围态势,使整个火场分割成若干个地段,将火迅速扑灭。

这种战术的特点是:突破口多,使用兵力多,全线展开,每个扑火队(组)间的战线短,扑火效率高,是扑火队常用战术。

3、四面包围,全线突击战术。

这种战术是以足够的兵力扑打初发火、小面积火时的实用战术。

主要时采用全线用兵,四面围歼的办法扑火,既扑打火头、又兼顾全局,一鼓作气扑灭火灾。

蔓延强烈的一侧兵力多于较弱的一侧,顺风火的兵力多于逆风火和侧风火,上山火的兵力多于下山火。

4、一次冲击,全线控制战术。

这种时将全部兵力部署的火线的一侧或两侧,采用一个扑火层次,全力扑打明火,暂不清理余火,也不留后续部队和清理火场队伍,力求在短暂时间内消灭明火,以控制火场局势,然后再组织消灭残余火。

“一次冲击”的距离一般荒坡400-500米,危险地段150-200米,有林地500米左右。

这种战术多半用在火危及到居民区、重要设施时,会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时使用。

二、森林火灾扑救安全知识(一)扑火时的危险地带1.沟谷地带。

扑火人员在扑救沟谷地带山火时,一是火灾产生的飞火容易引燃附近山场,包围扑火人员。

二是火灾燃烧时耗费了大量的氧气,使谷底空气含氧量下降,使扑火人员窒息而死。

2.峡谷地带。

当风沿着山谷长度的方向吹,而峡谷的长度宽度各处又不同时,在狭窄处风速则增加,称为峡谷风,也叫峡谷效应。

火在峡谷处燃烧,火的速度极快,在峡谷地带扑火十分危险。

3.支沟地带。

如果火灾山场的主沟在燃烧,遇到了支沟,火就会分流。

而支沟在燃烧,却不容易向主沟方向发展,因此,如果主山沟发生了火灾,扑火人员从支山沟向主山沟运动很不安全。

4.鞍形场地带。

当风越过山脊鞍形场(即两山山脊之间相隔不远,且山谷与山脊的高度相差不大之处),容易形成水平和垂直旋风,容易对扑火人员造成伤害。

5.依次增高的山场。

当火的前方有依次增高的山群,火向前方发展迅速,一下子会烧着几个山头,在火前方的山脊修防火线很不安全。

(二)扑火时的危险天气条件一是干旱天气,地被物含水量下降,湿度低,可燃物极其干燥易燃,一旦点燃难以控制而出现大面积的火灾,火的强度大,人容易被火烧伤。

二是大风天,一旦发生火灾,火助风力,风助火威,火蔓延迅速,使扑火人员难以靠近,在火的前方扑火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三是高温低湿天气,特别是在12-14小时,气温和湿度达到一天中的极限,受高温和人体生物钟的影响,这时,扑火人员战斗力下降,容易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三)林火对人体造成的危害1.火旋,是由于同一平面气流流速不一致而产生的水平涡流,一般是受地形变化的影响和受热的影响而生成的,常见的火旋风出现在山火初起时、山火熄灭时和山火越过山头在山的背面。

火旋会加速火灾的蔓延,特别时熄灭期的火旋风会使死火复燃。

发生火旋时,火星乱溅,浓烟翻滚,人容易迷失方向,被烟呛窒息,较容易引发人身伤害事故。

2.一氧化碳(CO),是林火产生的一种污染物资,直接危害人体及动植物。

空气中CO浓度达0.002%时,就能使人体组织缺氧,浓度达到0.2%,能使人在几分钟内死亡。

燃烧1吨可燃物往往产生15-73千克CO,若是不完全燃烧时,可产生1865千克CO,越时完全燃烧,产生的CO量就越少。

根据火场测定,距离火焰越近,CO量越大。

因此,扑火任务要防止CO 中毒。

3.烟尘,林火产生的烟尘对大气污染病对扑火任务威胁很大,烟尘往往将人呛昏而被火烧死。

林火的烟尘排放量取决于火的类型、火的强度和火烧的阶段。

无论是顺风火还是逆风火,其烟尘释放量均为10千克/吨。

当可燃物裁量超过5吨/公顷,顺风火烟尘量直线增加,而逆风火烟尘量呈指数减少。

一般顺风火的烟尘量是逆风火的3倍,而无焰燃烧的烟尘量是有焰燃烧的11倍。

火灾的面积越大,烟尘量也越大。

4.高温辐射,也称高温热流,是高能量火或火场面积很大时产生的一种不可见的高温高速的气流,危害性极大,它是剧烈的或在前进过程中,不断积累热量形成的。

高能量火具有温升效应,火灾温度高可导致燃烧速度加快,而燃烧速度加快又提高燃烧区的空气温度,促使高温空气运动从而产生高温热流。

在扑火行进中,遇到高温热流,轻则中暑或灼伤,重则引起呼吸道水肿,产生窒息(四)扑火中常见的几种人身伤害事故1.被火直接烧伤烧死。

主要发生在扑火人员身处险地,来不及撤离。

从实验数据来看,火的温度达到800-1000oC ,人只能生存7.5秒-18秒。

2.窒息伤亡。

一是因一氧化碳中毒昏迷或死亡,当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达到1%以上,身体较弱者1分钟即可死亡,身体较强者2分钟即会死亡。

二是在火的前方,吸入高温气流后,咽喉产出水肿堵死气管死亡。

3.摔伤摔死。

主要是因在扑火中,因断木、滚石砸伤,或因落崖摔伤摔死。

4.因违反操作规程伤亡。

在扑火中,使用铁锹、耙子等工具时,没有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产生相互碰撞,或使用灭火弹不当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五)造成伤害事故的主客观原因1.对林火行为的变化判断失误。

2、顺风逃生。

3.直接扑打火头。

4.在草甸、杂灌中避火。

5.对地形条件认识不清,没有建立避火安全区。

6.浓烟熏呛和高温烤灼。

浓烟:一氧化碳是浓烟中对人危害最严重的气体。

高温:许多可燃物能产生高达200℃以上的地面温度,并能轻而易举地形成1000℃以上的空气温度,而人体在高于120℃的环境中就会丧失功能。

7.扑火队员过度疲劳。

8、对小火掉以轻心。

小火给人以错觉,扑火安全意识淡化,也不建立避火安全区,往往因掉以轻心而发生意外伤亡事故。

9.对林火的极度恐惧,惊惶失措。

没有接受扑火训练的扑火人员,因受到林火产生的轰鸣声和浓烟、高温的危害而引起极度恐惧,惊惶失措、失去统一指挥,乱跑乱串而发生伤亡事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