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飞向蓝天的恐龙1

飞向蓝天的恐龙1

飞向蓝天的恐龙
设计理念
“恐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

因此,在设计中,我抓住这一学习契机,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收集资料,以自主学习唤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中,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反复诵读,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正确生动,并在这过程中感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7 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

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喜若狂、描绘、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2.方法与过程: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帮助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难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课件中包含相关的原始恐龙图片影像、恐龙化石、文字解说、课文重要句段等。

2.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方法收集恐龙相关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材料。

教学流程:
一、预习探究,激兴导入。

1.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朋友。

(板书:恐龙)
看到“恐龙”这个词语,你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的恐龙(笨拙的;庞大的;凶猛的……)
2.你了解恐龙吗?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3.补充课题,质疑问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笨重恐龙怎么可能飞向蓝天的?恐龙和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样的吗?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4.出示预习提纲学生预习课文
⑴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字词读准确,运用已学方法识字。

⑵再读课文,看看自己了解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并在文中做好批注。

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并给课文分段。

二、合作交流,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中生代化石演化
凌空翱翔迟钝描绘
毋庸置疑敏捷崭新
脑颅骨骼鸟翼
2.交流讨论,试着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大量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了飞翔的鸟儿。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科学家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科学家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三、品读感悟
1.引导阅读第1、2自然段
⑴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有什么不同?
①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②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⑵科学家提出恐龙和鸟类有亲缘关系的依据是什么?
二者骨骼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大量的化石也能说明。

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⑶“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这句话中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点睛之笔在文中所指是什么?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点睛之笔”在文中所指是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2.了解演化过程。

(1)自主阅读,想一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
画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再认真读一读。

自主阅读这两小节,小组研讨合作填写表格:
恐龙的庞大家庭
繁衍生息的情况它们的特点角度
第一代恐龙大小似狗,后腿有力大小
形态各异的庞大家庭有的两足奔跑
从生活习性上有的四足行走
有的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从身体形态上有的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

有的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从性情上
有的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的)猎食性恐龙身体渐小,越来越像鸟类
从体态、习性
体表的不断变化上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前肢渐长,像羽翼,会拍打
体表长出羽毛,无鳞片或鳞甲
转移到树上生存,渐渐具备滑
翔、飞行能力
根据表格,讨论:作者从哪些角度来介绍恐龙这一大家族?
(2)汇报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提示学生可根据表格或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融入自己了解到的恐龙相
关知识,清楚有序地表达。

)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2.自主品读体会语句特点
找出你认为写得比较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好在哪里?(出示课件)
如:(1)比较句子:
A、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B、恐龙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是指某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漫长的演化”是指有着很长的演变过程,
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2)“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3)“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科学家严谨执着的工
作作风。

3.感悟语言特点。

(1)齐读第三自然段,渗透写作方法。

说说这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过渡段:这段以设问的形式激起了读者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循着读者的阅读
思路,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读者视线引向中生代,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
(2)自主品读,体会语句特点。

4.读第四自然段。

科学家认为恐龙和鸟类是有关系的,它们又是如何联系的?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身体_逐渐变小__ 体表_长出美丽的羽毛_ 转移到_树上生存_ 在树木间_跳跃、降落
具备_滑翔能力最终_能够主动飞行__。

并设置问题情境:
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让学生通过看视图资料和读课文,把抽象的内容以图解的形式画出来,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5.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

说说科学家们又有怎样的愿望?
(希望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
(2)说说你对“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个句子的理解。

(“希望”说明这一历史进程还没能完全重现,说明科学家还在继续探索、搜集证据。

)
四、巩固延伸
1.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一背。

3.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讲给爸爸、妈妈听。

4.选作:再找一些关于恐龙的资料读读。

组织一次“恐龙展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