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干扰及其消除方法一、化学干扰的本质化学干扰是指试样溶液转化为自由基态原子的过程中,待测元素与其他组分之间的化学作用而引起的干扰效应。
它主要影响待测元素化合物的熔融、蒸发和解离过程,这种效应可以是正效应,增强原子吸收信号;也可以是负效应,降低原子吸收信号。
化学干扰是一种选择性干扰,它不仅取决于待测元素与共存元素的性质,而且还与火焰类型、火焰温度、火焰状态及观测部位等因素有关。
化学干扰是火焰原子吸收中干扰的主要来源,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待测元素与共存元素之间形成热力学更稳定的化合物,是参与吸收的基态原子数减少而引起负干扰;自由基态原子自发地与火焰中的其他原子或基团反应生成了氧化物,氢氧化物或碳化物而降低了原子化效率。
二、消除化学干扰的方法由于化学干扰的复杂性,目前尚无一种通用的消除这种干扰的方法,需针对特定的样品,待测元素和实验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1、利用高温火焰火焰温度直接影响着样品的熔融、蒸发和解离过程,许多在低温火焰中出现的干扰,在高温火焰中可部分或完全消除。
例如:在空气---乙炔火焰中测定钙,有磷酸根时,因其和钙形成稳定的焦磷酸钙而干扰钙的测定。
有硫酸根存在时,干扰钙和镁的测定。
若改用N2O---乙炔火焰,这些干扰可完全消除。
2.利用火焰气氛对于易形成难熔难挥发氧化物的元素,如硅、钛、铝、铍等,如果使用还原性气氛很强的火焰,则有利于这些元素的原子化。
N2O---乙炔火焰中有很多半分解产物CN、CH、OH 等,它们都有可能强夺氧化物中的氧而有利于原子化。
利用空气---乙炔火焰测定铬时,火焰气氛对铬的灵敏度的影响非常明显,若选择适当的燃助比使火焰具有富燃性,由于CrO通过还原反应原子化,则灵敏度明显提高。
火焰各区域由于温度和区域不一样,因此在不同观测高度所出现的干扰程度也不一样,通过选择观测高度,也可减少或消除干扰。
3.加入释放剂待测元素和干扰元素在火焰中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时,加入另一种物质使之与干扰元素反应,生成更难挥发的化合物,从而使待测元素从干扰元素的化合物中被释放出来,加入的这种物质称为释放剂。
常用的释放剂有氯化镧、氯化锶等。
例如,磷酸根干扰钙的测定,加入镧和锶后,由于与磷酸根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而将钙释放出来,其反应如下:2CaCl2+2H3PO4=Ca2P2O7+4HCl+H2H1CaCl2+H3PO4+LaCl3=LaPO4+3HCl+CaCl2H2由于生成热H2H1因此反应按第二个方程进行,避免了钙与磷酸根的结合,则消除了磷酸根的干扰作用。
采用加入释放剂以消除干扰,必须注意释放剂的加入量。
加入一定量的释放剂才能起释放作用,但也有可能因加入量过多而降低吸收信号。
最佳加入量应通过实验加以确定。
4.加入保护剂加入一种试剂使待测元素不与待测元素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可保证待测元素不受干扰,这种试剂称为保护剂。
保护剂的作用机理有三:一是保护剂与待测元素起作用形成稳定络和物,阻止干扰元素与待测元素之间生成难挥发化合物;二是保护剂与干扰元素形成稳定的络和物,避免待测元素与干扰元素形成难挥发的化合物;三是保护剂与待测元素和干扰元素均形成各自的络合物,避免待测元素和干扰元素之间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
例如:以EDTA作保护剂抑制磷酸根对钙的干扰属第一条机理;以8—羟基喹啉作保护剂可抑制铝对镁的干扰属第二条机理;以EDTA作保护剂可抑制铝对镁的干扰属第三条机理。
此外,葡萄糖、蔗糖、乙二醇、甘油、甘露醇都已用作保护剂。
应当指出使用有机保护剂,因有机络合物更易解离而使待测元素更易原子化。
5.加入缓冲剂于试样和标准溶液中均加入一种过量的干扰元素,使干扰影响不再变化,而抑制或消除干扰元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这种干扰物质称为缓冲剂。
例如:测定钙时,在试样和标准溶液中加入相当量的Na和K,可消除Na和K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缓冲剂的加入量,必须大于吸收值不再变化的干扰元素最低限量。
应用这种方法往往显著降低灵敏度。
如果样品组成比较确定,亦可在标准溶液中加入同样基体消除干扰,即所谓消除基体干扰效应。
6.加入助熔剂氯化铵对很多元素都有增感效应。
它可以抑制铝、硅酸根、磷酸根和硫酸根的干扰。
其对待测元素吸收信号的增感通过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氯化铵的熔点低,在火焰中很快熔融,对一些高熔点的待测物质起助熔作用;二是氯化铵的蒸气压高,有利于雾滴细化和熔融蒸发;三是氯化物的存在使待测元素转变为氯化物的倾向增大,有利于原子化。
7.联合使用消干扰剂铝对镁有干扰。
如果联合使用释放剂和保护剂,可降低干扰和改善回收率。
以EDTA作保护剂,可改善回收率。
以镧作释放剂,较EDTA效果明显。
使用甘油和过氯酸作保护剂,效果介于EDTA和镧之间。
如果联合使用镧(1mg/ml)、甘油(10%)、和过氯酸(0.1M),铝的浓度高达1000ug/ml,也可定量回收镁。
8.采用标准加入法标准加入法只能消除“与浓度无关”的化学干扰,而不能消除“与浓度有关”的化学干扰。
由于标准加入法在克服化学干扰方面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求采用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来判断标准加入法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稀释的方法常用来检查测定的结果,即观察稀释前后最终结果是否一致。
这种方法的实质只改变试液中待测元素和干扰元素的含量而不改变二者的比例关系。
若经稀释后的测定结果与未经稀释的测定结果一致,则说明利用标准加入法可消除干扰和测定结果可靠。
可以在同一稀释倍数的样品中,加入不同含量标准的方法来检查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即在同一试液中,加入几组不同含量的标准溶液,若测得试液中待测元素的含量不一致,则表明标准加入法不能完全消除这类化学干扰。
实际上是通过加标回收试验来判断结果的可靠性。
磷酸根对钙的干扰,不仅与磷钙比有关,而且与磷钙的绝对含量有关。
这样既可用稀释的方法,也可用在同一稀释倍数的试液中加标回收试验来检查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9.其他方法化学分离也是有效的消除干扰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萃取、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法等。
改变溶液介质或改变雾化器的性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干扰。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示意见下图,一般可分为4个主要部分: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和检测系统。
现在的液相色谱仪一般都做成一个个单元组件,然后根据分析要求将各所需单元组件组合起来。
最基本的组件是高压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数据系统(记录仪、积分仪或色谱工作站)。
如何正确出具食品检验报告、食品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品质量检验部门通过质量检验,获取准确的检测数据,掌握该食品的质量信息,并通过检验结果报告的形式反映出来。
检验报告是质量检验的最终产物,其反映的信息和数据,必须客观公正、准确可靠,填写要清晰完整。
一份完整的食品检验结果报告由正本和副本组成。
提供给服务对象的正本包括检验报告封皮、检验报告首页、检验报告续页三部分;作为归档留存的副本除具有上述三项外,还包括真实完整的检验原始记录、填写详细的产(商)品抽样单、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记录等。
如何正确出具食品检验结果报告,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检验报告封皮检验报告封皮应具有以下内容:报告编号,产品名称,生产、经销、委托单位名称,检验类别,检验单位名称,检验报告出具日期等。
检验报告首页被检产品的详细信息以及检验结论一般在首页填写,这是食品检验结果报告的关键内容,也是被检企业最为关心的信息。
被检产品信息包括:产品名称,受检单位、生产单位、经销单位、委托单位名称,检验类别,产品的规格型号、包装、商标、等级,所检样品数量、样品批次、到样日期等。
监督检验的产品要填写抽样地点、抽样基数;委托检验的还要填送样人等。
报告首页显示的产品信息要与检验报告封皮显示的信息相一致。
最为关键也最为重要的信息是检验项目、判定依据以及检验结论,要在检验报告首页醒目位置显示。
对食品的检验结果进行判定时,以该产品明示的标准为依据。
无论是国家、行业的推荐性标准,还是备案的企业标准,一经采用就作为该产品合格与否的判定依据;卫生指标和食品添加剂以国家强制性标准为判定依据;发证检验的食品,以该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和产品质量标准为判定依据。
检验结论要根据实际检测情况填明共检几项、合格几项、不合格几项。
所检项目全部合格,填写所检项目符合标准要求即该产品所检项目合格;所检项目只要有一项不合格即可判定该产品不合格。
全项检验填写综合判定该产品符合或不符合标准要求,发证检验填写该产品符合或不符合发证条件。
检验报告续页检验结论的综合判定,来源于各检验项目的单项判定。
在检验报告续页,对每一个检验项目,逐一列出标准规定值和实际检测值,在相比较的基础上,判定该产品的单项合格与否。
需要注意的是检测结果的单位与标准规定的单位应当一致。
在实测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时,实际检测值若非临界值,一般采用修约值比较法,结果报值与标准规定的小数位数保持一致,修约时遵循四舍六入五考虑的数据修约规则。
实际检测值若为临界值,一般采用全数值修约法。
例:标准规定值为≤ 0.05,实际检出值为0.054,用修约值比较法修约为0.05,应判定为合格,与实际情况不符。
若用全数值修约法修约为0.05(+),判定为不合格,与实际情况相符,判定客观真实。
又例:标准规定值为5.0±0.5,实际检出值为4.46,用修约值比较法修约为4.5,应判定为合格,与实际情况不符。
若用全数值修约法修约为4.5(-),判定为不合格,与实际情况相符,判定客观真实。
检验结果为0时,填未检出。
检验结果小于最低检出限时,填小于最低检出限,而不填真实检出值。
如: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最低检出限为1.0mg/kg,实际检出值为0.6 mg/kg,则填报<1.0 mg/kg,而不填0.6 mg/kg。
产(商)品抽样单监督抽查、统一监督检查、定期监督检查、日常监督是质量监督部门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几种方式,对监督检查的产品进行检验是质量检验的另一种形式。
抽查的产品要填写详细的抽样单,并由双方签字盖章后附在检验报告副本中一并归档。
检验报告的信息要与抽样单上的原始信息相一致。
仪器设备使用记录检验项目的不同,使用的仪器设备也各不相同。
检验报告副本中还要附有所用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
其内容包括: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检定日期、检定有效期、环境温度、湿度、设备使用日期等,以确保在用设备的检测能力满足检验工作的需求。
检验原始记录检验原始记录是检验工作运转的媒介,是检验结果的体现。
检验原始记录必须如实填写检验日期、检测环境的温度、湿度、检验依据的方法标准、使用的仪器设备、检验过程的实测数据、计算公式、检测结果等。
最后报值的单位要与标准规定的单位相一致。
检验原始记录的填写,必须按照检验流程中的各个实测值如实认真填写,字迹清楚无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