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灵动之美江苏省响水县南河中心小学224633 韩海涛摘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
应当尊重生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生命,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在阅读中感悟生命,激发创作的思维火花。
使语文课堂凸现生命的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展示生命的飞扬。
关键词:语文课堂灵动和谐个性在日复一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繁琐的课文分析,枯燥的阅读训练被很多教师采用,虽然满足了一时的考试所需,但将原本美丽的课文撕成了碎片,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了。
语文究竟是什么呢?记得曾有一篇文章是这么写的: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语文就是这样地充满人文气息,这样地充满生命的灵动。
语文的生命就是人的生命,人创造语文,语文也培育人,二者是生命的共同体。
如何让学生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灵动之美,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尊重生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每个学生都是生命的个体,他们有情感的需要,有满足的需要,有好奇的需要,有展示自我的需要。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这种生命的需要,用爱心、耐心、信心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敬重感、信赖感,形成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只有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才能和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引导者;也只有在这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自主地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获得营养,体验成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呢?1、充满尊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必定是建立在教学民主的基础上的,而民主是建立在承认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的。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火花。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尊重学生的观点,从心底里乐于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学会倾听,使学生畅所欲言。
2、充满期待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告诉我们,在课堂中倾注期待,能唤醒、激活、发展学生的新潜能。
倾注期待,就是要教师从心底里确信,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潜在着智慧,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让学生从老师的目光里、微笑中感受到支持和促进。
因此,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孩子,在倾听他们发言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能流露出一丝不耐烦,而应用眼神、用语言去启发、激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期待,对自己充满信心。
3、充满赏识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
赏识能使人愉悦、快活、激发潜能、开启心智、迸发灵感,赏识也体现了师生间人格尊严的平等。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处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例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班上一位学习成绩中等的孩子很会讲故事,但她很少主动举手发言。
于是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全班讲故事比赛,她果然讲得绘声绘色,赢得了一片掌声。
我趁机引导:希望你在以后的课堂中,都能像今天一样表现出色!以后的课堂上,她变得很活跃了。
4、充满激励激励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鼓舞人心。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准确而得体的评价语言,有针对性地做出不同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
教师应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发言,寻找其中的闪光点,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不足的地方进行引导,不是“你说错了”、“再想想”,而是“声音真好听,再大声点,就更好了!”“微笑着,再读一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更浓了。
二、体验生命,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部分,又作了这样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实施开放性教学,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1、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质疑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
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扫路的老人到底累不累?继而得出两种答案:1、累;2、不累。
接着,我们又一起讨论、交流“累”是什么原因,“不累”又是什么原因。
最终得出答案:扫路人在扫天游峰的过程中,身体是累的,因为天游峰一上一下有一千八百多级石梯,而且老人已经70岁了;但同时老人的内心却不觉得累,因为他热爱这工作,更热爱这里的生活,豁达开朗。
最终得出答案:老人身累心不累!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
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2、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
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进入高年级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正是他们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如果你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我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但他们说想“演一演”这个课本剧。
于是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
经过表演之后,全班同学都对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故事时都能脱口而出,且讲得生动有趣、回味无穷。
3、珍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
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呈现出千差万别、色彩斑谰的审美情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千万不可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觉得小猪、小牛、小猴谁的方法好时,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小猪的憨厚可爱、小牛的勤劳节俭、小猴的聪明能干,三个小动物处理麦子的方法各有好处。
然而有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三个小动物的方法都不是最好的。
虽然这与课前设计的目标有了矛盾,但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生成点,我让大家展开讨论,学生想出了各种处理麦子的好方法,如有学生说:“麦子可以一部分吃,一部分保存起来,再把最好的麦子留下来做种子,这样既饱了口福,又可以一直有麦子吃。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
三、感悟生命,激发创作的思维火花1、声情并茂,体悟情感“情”是语文的灵魂。
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感悟理解,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地走近文本,走近人物的内心。
例如在学习《孙中山破陋习》一课时,同学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孙中山对于姐姐缠足又是生气又是心疼,而妈妈对于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却无可奈何。
人物的不同情感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对于孙中山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2、激活想象,学会创造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体味文章意境,达到情感的共鸣。
如何让学生从简单的文字中读出不简单,把文章读得丰满,我常在教学时设计一些补白,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例如学习《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我设计了多处补白,例如:“这位老婆婆的眼睛长期看不到光明,会遇到什么困难呢?”“你知道歌声还会怎样吗?能做做小诗人,学着课文的样子说说吗?”“瞧!盲婆婆听得多开心呀!她会怎么对小男孩说呢?”……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入透彻了。
3、拓展延伸,注重积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已是语文教改的方向。
学生的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课堂,而应面向生活、社会中的各个领域。
如我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我让学生自己回去查阅资料,了解“负荆请罪”之前因后果。
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扩大了的知识面。
这样尊重个性的作业,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走进课文,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走进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世界,去思考、探究、解决心中的疑团。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
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歌,使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之内去尊重、体验、感悟生命,领悟真、善、美,使语文课堂凸现生命的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展示生命的飞扬。
参考文献:1、《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佚名2、《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张迎春3、《新课程呼唤绿色的生态课堂》王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