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
葛雷制
为杜威学生渥特 (W.A.Wirt,1874~1938) 1908年在印 第安纳州首创 葛雷制的目的:在教育设施贫乏的地区普及 教育,同时用最经济的手段来培养适合工业 生产需要的技工
葛雷制的特点
1. 减少各科教学时间,增加游戏和劳作时 间,将学校改成Work Study Play School 2. 不分年级,只按能力分组,并选习学科 内容 3.充分利用学校设备,废除寒暑假及星期日 4.实行两重编制法教学
(3)使儿童天赋自由施展; (4)鼓励儿童自制;
(5)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
(6)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 (7)要求儿童尊重他人与民族保持个人尊严。
3. 后期发展阶段 1929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给各国经济和政 治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新教育联合会也修改了自己的目标。强 调要关心“我们时代的复杂性”。突出了教育改良社会 的要求。1942年,新教育联合会通过《儿童宪章》。 标志着新教育的发展已经扩大了它的范围,为儿童权利 的保障和义务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1966年,新教 育联合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合会”(WorldEducation Fellowship),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 结。
设计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1.废除班级授课,打破学科界限,要求儿童 从生活中选取主题,在自已设计、实行的单 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2.设计活动的种类:创作、欣赏、问题研究、 技能练习等 3.一般程序为:决定目的、订立计划、实行、 评价
道尔顿制
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 1887~1973)1920年在马 萨诸塞州道尔顿市道尔顿中学试行 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不能照顾个别差异等) 而创立 重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其社会 经验的积累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集中体现了自由、合作和独立的时代精神 帕氏主张9岁以上学生均可采用此制
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
进步教育运动产生的背景 南北战争(1861~1865)结束后,资本主义经济处于 大发展时期,对于改革教育提出要求 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物进化论和实验科学、实 证科学的发展,致使许多人开始用观察、描述、假设、 推断等科研方法思考教育问题,并运用于实践 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安定因素,包括阶级矛盾、种族矛 盾、移民问题尖锐,化解有关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欧洲历史上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卢梭的儿童本位思想) 传入美国,成为进步教育的思想渊源
2.狄摩林的罗斯新学校
继雷迪以后,法国社会学家狄摩林也于1898年创办了
一所罗斯新学校。这所学校“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空气,
工场的作业也不少”。狄摩林指出新学校必须重视实际
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得到发展。
3. 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1907年,比利时的教育家德可乐利创办了“生活学 校”。学校注重教育环境的设置,要求学校为学生的智 力、体力、社会和审美的生活服务。 课程注重以儿童“兴趣中心”为中心。认为人有四种原 始的需要:即供养自己;保护自己免受自然力的伤害; 防卫自己对抗危险和各种敌人;以及活动的需要。与之 相联系,提出人有四种主要的兴趣中心:即食物;躲避 自然灾害;防御敌人;以及劳动和相互依赖。据此把课 程分为关于个人的知识和关于环境的知识两大类。 注重 “单元教学” 。教学方法根据单元学习分为三段: 观察、联想和表达。
昆西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1.重视发展儿童个性,学校以儿童为中心 2.教材:取消教科书,代之以报纸杂志 3.课程:增设手工游戏及各种活动课程 4.方法: (1)反对机械背诵,强调领悟与理解 (2)地理与自然的教学着重于户外观察 (3)废除强制威胁,将教师因势利导作为 教学的最高原则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不能与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强权政治的需要始终保持同
步; 2.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和实现本身也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 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 的决定作用。
3.改造主义和其他保守主义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
进步主义教育的衰落。
对美国进步教育的评价
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 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时代背景
自然科学—特别是与人体有关的科学得到长足发展, 推动了对儿童的研究及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的探索 传统教育的弊病(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呆读死记, 儿童无地位)更加显露,而以卢梭为代表的新教育 观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酝酿、传播,,吸引了更多的 信徒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工业化的进程,对培养大批有一 定素养的劳动者及政经人才提出了要求 教育革新运动因此应运而生,欧、美大陆分别称之 为新教育运动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 不应让学生为遥远的未来做准备,关心 儿童现在的生长 2. 尊重儿童的人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 按其自然而安排教学过程 3. 教学中强调儿童的兴趣 4. 引进各种手工作业和活动 5. 废除背诵、强迫作业、考试、升留级制 度 6. 学校不分年级,只根据进步教育无疑在西方教育史尤其是美国现代教
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反对落后的传统教 育方法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给美国学校教育
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
儿童研究与实验教育
儿童研究及实验教育学问世的背景 在西方历史上,儿童一直被认为是小大人, 直至《爱弥尔》问世,才引起改变,人们开 始研究儿童的特点 19世纪中叶后,由于落实义务教育,要求根 据儿童身心特点更有效地实施教育 到19世纪末,生物学、实验心理学及其他与 人相关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科学地研究儿童 提供了一定手段及可行性
道尔顿制的主要做法
1. 废除班级授课制及年级制 2. 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按学科性质在作业室陈 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 3. 各作业室配教师一名,作为顾问 4. 将各科学习内容安排成按日划分的作业大纲 5. 学生与教师订立公约,规定学习进度,学生按 作业大纲,根据自己兴趣,自由支配学习时间 6. 学业进度允许快慢。进度快者可提前毕业
一、设计教学法(Project Method)
1908年有人在农业教育中使用这一方法 最著名代表人物是克伯屈(William Head Kilpatrick, 1871~1965) 1918年发表《设计教学法》,使之流行
这是由学生自动自发的、有目的、有计划, 在实际中进行的,手脑并用,并获得一个完 整经验的学习活动
三、约翰逊与有机教育学校
约翰逊(Marriatta Johnson, 1864~1938) 于 1907年 在阿拉巴马州创办该校 约翰逊将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教育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价值,发展身 体、感觉和智力,培养完整的人 学校中的一切都应是自然的
约翰逊有机教育体系的特点
新学校的特点
1.培养资产阶级需要的事业家及实业家 2.由私人或教育团体开办,靠私人捐款及高昂学费 维持运作 3.设在风景优美的农村 4.学校规模一般不大,但设施豪华完善 5.学生均为住宿 6.重视体育运动及卫生健康、饮食营养 7.开设多种自然及人文科目,重视手工 8.实行学生自治
2. 建立国际性组织阶段
1921 年法国的加雷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
《新时代》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1922 年正式颁布
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 7 项原则,推行儿童中心的
教育目标,这7 项原则也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
新教育运动的七项原则
(1)增进儿童的内在的精神力量;
(2)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二、杜威与芝加哥大学初等学校教育实验
始末:创办于1896年元月,1904年停止 宗旨:解决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直接经验与间 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以儿童的4种本能(社交、制作、探究、艺 术)为基础 作业(手工劳动)是课程连接的中心环节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儿童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一切活动都从儿童的生活需要中引出 儿童的经验成为课程及教材的依据
进步教育的兴起阶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特点:涌现出一批有创新思想的教育家, 各自为政,在美国各地开办以改革旧教 育为宗旨的实验学校或进行教育实验 影响最大的有帕克的昆西教学法、杜威 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约翰逊的有机 教育学校
一、帕克和昆西教学法
帕克(F.Parker,1837—1900)早年曾参加内 战,屡建战功。战后到欧洲游学 1875年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教育局长,开 始教改 昆西教改的原则是: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 是儿童适应学校
(20世纪初~20年代末) 1916年,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发表, 从此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成为进步教育的指导 思想 各种进步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1919年进步教育协会(PEA)在华盛顿创 立 1920年PEA公布了进步教育七原则
进步教育七原则
1.自由发展学生本性 2.兴趣作为一切作业活动的出发点 3.教师只是教学中的指导者而不是工头 4.重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5.研究各种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6.学校与家庭密切合作 7.确认进步教育在教育中的领导地位
一、欧洲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new educational movement)亦 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 起的教育改革运动。新教育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
英国,以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一)新教育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1. 兴起阶段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创办了阿博茨霍尔 姆(Abbotsholme)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 育运动的开始。在雷迪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出现了一批 新学校。 巴德利在英国南部建立了比代尔(Bedales)学校;尼 尔的夏山学校。 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乡村教 育之家。 法国的狄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