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的特点及保持

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的特点及保持

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的特点及保持
水利工程是指用于控制和调配天然地表和地下水,达到符合人们需要而进行的工程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对当地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破坏;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在水利工程施工及运营期将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农业及生态环境,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直接威胁到生态安全。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问题,分析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的特点,提出有效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的特点
水利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一旦施工或运营期发生水土流失现象,不仅会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影响到农业和生态环境,而且对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会造成河道堵塞、河床高,削弱防洪能力,降低水利工程的寿命,严重时造成灾难的崩溃。

(1)直接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由于水利工程的施工大多是位于交通不便的山区,施工场地狭窄,进入困难。

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临时工程、施工现场平整、运输道路和施工交通道,临时仓库等施工难度大、工程量大,对地表原灌木林地和草地植被、地形及地貌构成均会损害,短时间内地表裸露,地貌是重塑,原稳定的自然状态的始终不能发挥其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使其蓄水和防止土壤侵蚀作用减弱。

水土保持功能丧失,从而导致土壤蓄水能力下降,土壤
侵蚀增加。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运输道路和施工交通道容易因运输易破碎、降水时路面泥泞、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2)土石料场开采与取土造成水土流失。

水利工程,尤其是一些规模巨大的枢纽工程,需要土石料较多,外运不现实,这样势必建土石料场进行开采。

在开采过程中,地表植被和土层遭到破坏,这些水土保持设施的损失暂时无法恢复,其中一些是不可逆的,增加了原有的土壤侵蚀强度与水土流失。

土石料开采结束后剩余的土壤母质以及易风化岩石风化壳,由于表面结构发生变化,并且没有坚实的土壤植物根系覆盖,耐蚀性和耐冲击性迅速下降,降雨时大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3)建设工程废弃物造成水土流失。

水利工程建设中产生了大量要处理的弃土、弃石、弃渣,其中大部分是结构松散的砂石(砂页岩、玄武岩、石灰岩),这些建设工程废弃物,如果任意堆放,临时排水、支挡等必要防护工程不到位,遇到雨水冲刷,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发生。

有的地方这些废弃物在短期内会造成了大量流失,污染河流、甚至饮用水源,使下游和周边地区存在很大风险。

(4)工程运行后造成水土流失。

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水土流失不一定会在施工阶段或生产运作阶段全部显现出来,很多都是工程运行一段时间后,各种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才逐渐被人们觉察到。

水利工程建设必然改变河流原有的水文特征,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条件,引起地表形状及稳定性变化,如果水库完成并运行,水面在风的作用下会形成一定波浪,冲击水岸,形成崩塌,导致土壤侵蚀,水土
流失。

水文特征的变化自然会造成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5)水利工程建设工程量及周期造成水土流失。

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一部分是表状的,其中一些是线状的。

如线状水利工程建设,有的项目跨多流域和各种地貌类型,建设线路相对较长,短的几十公里,长达几百甚至几千公里,可以通过平原,丘陵和山区等地形,弃渣场、取料场多而分散,土壤侵蚀的类型也多种多样,保护起来比较困难。

表状水利工程建设则体现在工程量大,施工期长,可达几年到十几年,在这么长的施工过程中,水利工程可以容易地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果施工没有做好准备并采取控制措施,容易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施工进度,增加施工成本,而且对施工质量造成较大的威胁。

2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保持措施
(1)加强水土保持认识,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

水土保持工作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大事。

我国于199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进行了修订,通过不断完善和修订,相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已完善,现在又新增了新建工程水土保持计划审批制度。

该法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

此外,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所需资金,除国家及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外,还应该引入商业及社会资金,积极探索多渠道的水土保持投入机制,增加水土保持投入,提高水土
保持的有效性。

同时,应按照有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规定,将水土流失治理费纳入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成本预算中,作为专项费用指定其用途。

(2)加强水土流失保持的规划设计。

水土保持规划应包括在水利工程的专业规划中。

首先,在水利工程可行性评估中,设计部门需要对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在初步设计阶段,应先预测水土流失。

不同开发流域的地质情况不同,在预测工作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水土流失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貌进行调查取证,对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施工设施进行分析。

其次,根据评价结果设计水土流失保持初步计划,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估算,保证设计方案有效性与合理性。

最后,设计部门需要根据水利工程实际情况来规划和设计合理的水土保持施工预案,向有关部门报批。

施工单位将在后续建设中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如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后续设计工作;实际执行施工准备阶段的水土保持工作;提高全体员工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制定工程中水土保持工作进度表;聘请具有水土保持工作经验的监理人员参与工程监理;接受各级水利部门的监督检查等。

(3)加强视水利工程施工阶段水土流失保持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将水土保持设施与水利工程主体功能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防治水土流失的能力,发挥水土保持的作用。

施工区域进行表土剥离,集中堆放和保留,用于工程后期绿色项目,提高植被生存率。

在主体工程进行混凝土板护坡、抛石固脚和草皮护坡等保护措施,不仅满足了
主体工程在技术和安全方面的要求,而且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许多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大量当地材料时,在土石料场施工期间,从施工便利性和经济性考虑,土石料场要布局分散,沿线设置,不同土石料场取料深度要有所不同。

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施工工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工作区域检查,确保施工质量安全,有效地减少水土保持。

(4)加强水利工程结束后水土流失保持管理。

工程结束后,原地貌必须进行植被或耕地的恢复,起到保持水土,防风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如果弃渣场原本是耕地,则应进行平整、复耕。

如果弃渣场是林地或未利用的土地,考虑选择树种并恢复植被。

植被恢复必须基于保持水土保持的目的和水利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特征以及当地人民
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选择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植被。

在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损害一部分林田草地,为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加入植树造林,或者采取某些方式种草护林,培育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利用增加的植被覆盖来维持水土循环。

(5)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土流失保持管理。

对水利工程的修建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通过分析实际的水土流失情况,建立起相关的水土保持监理机制,提高相关人员的意识和专业能力,并逐步完善水土保持监理评价机制,既要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又要注重水土流失方面的问题。

应设置专职、专业的水土保持监理人员,要求进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

监理人员针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行为和具体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严格的监
督管理,规范其操作行为,更好的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

除此之外,还要引入生态环境影响的项目监测和监测机制,在施工各方面进行有效的生态管理,对重要的水利建设应及时进行跟踪和评价。

(6)强化政府在土流失保持管理监管责任。

对于水利工程,地方政府应参与监督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的执行。

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水土保持政策和实施意见,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监测,重点监测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的水土流失环节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以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政府有必要建立健全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加强预防和监督。

违反单位的相关法律相应处罚,并命令采取补救措施。

3结语
水土保持是水利工程管理中的重要规划,这是发挥水利工程基础性、保障性功能和作用的基础。

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应采取全面而长远的保护措施和手段,做好预防与监督,以达到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平衡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