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斗拱课题实验报告黄文浩 3109010131

斗拱课题实验报告黄文浩 3109010131

2011·零九建筑学(1)班《中建史》实验
斗栱
活动介绍:
组织方:09建筑一班指导老师:林垚广老师范围:中国建筑史课程安排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理解,制作和学习时间:11.16---12.4
活动:通过模型制作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斗栱”的理解和思考,并经由将上述对斗栱的理解转化为小设计作品的方式,建立历史与当下的关联。

小组工作流程:(理解和思考,应用和发展)
理解与思考:
我们对古建筑接触很小对古建筑的了解也不是非常的深切,在接到任务书时,小组一致在理解与思考的命题上表示摸不着头脑,脑子里连基本的斗拱知识都没有,谈何理解,更谈何思考?于是经过一小阵的讨论后,小组一致认为先回去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收集有关斗拱的自己认为重要的资料并自己有一个认识和思考。

资料:
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於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栱。

斗是斗形木垫块,栱是弓形的短木。

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栱最初孤立地置於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於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当又一次小组聚头的时候,大家都有收
集资料,并有一定的认识,但就是难以对
斗拱深入思考,我们收集到的都只是斗拱
的构件名称,作用,发展过程等文字上的
没有太大意义的认识而已。

小组讨论后都
认为:斗拱制作过程本身,斗拱材料(木
材)的亲身体验,斗拱小构件的作用,锚
接以及斗拱作为一个构件在整个建筑中发
挥到的作用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去收获的,
于是我们觉得要想要真正的认识和理解并
且深入思考斗拱,我们需要做一个斗拱,
一个真正的斗拱:
我们觉得这次活动要对斗拱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那么就
一定要先体验一下斗拱的材料—木材。

木材是我国建筑的主要使用材料,几千年的历
史向我们诉说着它的辉煌,年轮的不同,性质的差异,
机理的触感,不同的色彩…样样都深深地
刻在我们的心里面。

斗拱在搭接的时候是不需要用一根钉子来固定的,或者者说,不用一根铁钉来固定才比较准确。

它们的锚接方
式有好多种的,但是它们并不是死死的扣在一起,而是
相互
应用和发展:
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收获了许多:在收集资料后我们对斗拱有了大概的认知,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我们对木材有了很好的体验,包括其硬度年轮,给人的感觉(色彩,机理还有气味),对木材,个人认为其是活生生的,各有各的特点。

我们还深刻的体会到古人的智慧,斗拱的神奇:1,制作模型的难度,我们体会过了,古人将其模数化,工厂化,在有限的工具和其他条件下进行快速生产,并最后组装起来2,斗拱的结构并不是钢结构来的,完全能有效面对自然灾害地震,斗拱采用的都是软节点,在地震时可以相互咬合,有一定的移动空间;,3,建筑真正有用的就是被界定的空间,那么想象一下把古建筑的柱子变多几倍,使用就太不相同了。

斗拱是将屋面这个面以点的形式传到地下的,当然,面到点形式功劳并不全是斗拱,还有梁,坊,檩条等一起工作的,但是斗拱在其中起到了过渡(唯一过渡)和稳定的作用。

4,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从形式上来看,有倒金字塔的美感;从它的结构力学来看,剪力极少,轴力为主,材料得到有效的利用。

斗拱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充分利用了材料的性质,完全发挥了在建筑的作用,就算在现代也是不可一世的精品,我们小组学习与制作斗拱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可能性进行发散性思考:1,斗拱结构是存在很多的多余约束的,也许是因为古人推崇方方正正的正气做法,所以就有了斗拱的层层相叠,传力不够直接,于是我们尝试直接的传力方式,把荷载直接通过二力杆传到受力点上
2,斗拱是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的,不是因为其刚性有多么的高,老话:“以柔制刚”就是其最好的阐述了。

在地震时,建筑结构在地震方向上有一定的柔性,并且整体性很强,我们提出以柔性节点结合其他结构的可能性
3,从斗拱的传力形式来看,实则是从一个面传到一个点上的,我们从这个点出发,提出另外的2种可能性:第一种,利用桁架的形式相互搭接并不断的累加最终与斗拱以形似出现;第二种,都是利用二力杆相互作用,不过不一样的是
它们之间的作用不单单是专递的作用了,还有的是相互制约的作用,这一定可能与斗拱的性质更为相似。

我们经过了这次的斗拱理解,应用的活动
中,我们对斗拱有了深切的认识和理解之
外,还针对斗拱的一些性质提出了自己看
法,对于我们自己提出去想法,就算最后把
模型做出来了,力学上分析也可行,但心理
还是没有底的,总感觉缺乏了验证的过程,
后来在一些实例用得到验证,还颇为激动
的。

回望这次的小组活动,与往常不一样的
是,工作并不是一个人来完成的了,需要的
是协调,交流,合作。

尽管这次大家一开始意见很不合,但到最终还是一起合作把有可能性的都做出来了。

这次活动收获的不单单是斗拱还有的是团队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