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姓名__ ___冯玉峰 _学号___ _3 1 6 0 1 0 3 8 1 7 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 李建琴_ _______ 专业__ ___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___年级_____________ __2 0 1 6_级___________浅谈我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

从国际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余震依然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增长依旧乏力,复苏缓慢,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更是给开始复苏的世界经济当头一棒;国内方面,面临经济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的变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这决定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为此,要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总结世界经济和中国特色发展经验,以转型促发展,以和谐求稳定、以改革求出路,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挑战与机遇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当下经济形势及变化总述、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影响、我国经济之间内部存在的问题。

一、背景及经济变化总述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加速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惜巨大代价,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确定巨大成就,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约为美国的60%到70%。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也存在许多弊端、巨大挑战与机遇。

四十快速发展,给我国无论是经济结构、社会、环境生态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很多弊端,虽然十八大以来,不断推行深化改革和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但依旧存在很多弊端。

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复苏举步维艰,全球需求及结构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给本在慢慢复苏的世界经济当头一棒,给世界经济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数;反观国内消费持续低迷,人口红利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城乡、东西部区域差距较大,产业结构缺陷及不合理性逐渐暴露,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不匹配,煤、石油的能源资源产能低下,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的同时,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年限越来越近,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从物质需求向文化、精神需求转变,从大众消费向个性消费转变,也要求我国经济不断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变化。

虽然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和空间,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能否有效应对挑战,并充分运用有利条件,将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推进并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二、国际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给我国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决定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十分紧迫。

第一,全球总需求及其结构出现新变化。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履维艰,经济整体低迷态势可能持续。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各国GDP(不变价)计算,2008~2012年累计,美国GDP仅增长3.66%,德国增长3.74%,法国增长0.08%,而日本是负增长1.26%,英国负增长2.29%,意大利负增长6.74%。

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由国际金融危机前10年的4%,降到2008~2012年的2.9%。

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率由2003~2007年的16.6%,降到2008~2012年的3.2%,这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率由2003~2007年的29.2%,降到2008~2012年的9.4%,大幅下降近20个百分点。

因此,总体看,未来全球总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需求不足,可能要持续较长时间。

我国经济过多依赖出口,特别是依赖向发达国家出口,不论短期还是中长期都是不可持续的,因而迫切要求调整内外需结构。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海外资产贬值、投资不足,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海外并购提供了重大机遇。

发达国家更新老化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投资,拉美、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电力、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更为突出。

因此,近几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和对外投资步伐大大加快。

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通过对外投资,利用国际资源、技术并带动国内商品和服务出口,正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

第二,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出现新变化。

发达国家近几年为应对危机和刺激经济复苏,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购买国债,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导致政府债务大幅攀升和金融体系流动性泛滥,大大增加了未来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第三,全球实体经济竞争态势出现新变化。

发达国家吸取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教训,纷纷提出以振兴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

如,美国推出《制造业促进法案》,后又推出“高端制造合作伙伴”计划。

欧盟提出“增强型工业革命”,旨在重新确立欧盟工业的核心地位,以促进经济复苏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英国提出再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是高科技制造,重点是“高价值设计和创新”。

当前,新的工业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其特点是技术创新速度快、影响广,核心是能源再造和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包括3D打印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管理以及新材料技术等。

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的再工业化,一方面是为重振制造业,提高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增加国内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要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先机和制高点。

由于在刚刚兴起的高技术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总体上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因而新一轮工业革命也为我国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

慢一步就可能错过时机,快一步才能赢得主动。

第四,全球贸易和投资环境出现新变化。

在经济复苏艰难、需求不振、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常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等报复措施。

2012年,我国出口产品遭到贸易救济调查的涉案金额近2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0%以上。

2016年11月特朗普赢得美国选举,自从特朗普上台以来,他以美国优先为口号,不断退出各种“群”,与世界各国不断搞贸易摩擦,特别是与中国大打贸易战,给整个世界经济和贸易规则带来诸多挑战和不确定因数,也让我们清醒认识到我们经济结构特别是在很多核心科技领域存在巨大差距。

上述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以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作为目标来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总之,面对出现重大变化的、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与过去相比,我国现在和今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依靠低成本优势纳入全球分工体系,通过扩大出口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传统机遇,必须转变为应对新挑战、利用新机遇倒逼我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新的强大动力。

三、经济转型升级是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迫切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为稳中求进,但长期的快速发展,积累和遗留的各种问题也十分突出,经济形势十分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改革开放前三十多年我们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居主导,过分依赖投资和重化工业拉动增长,因而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的问题相当严重,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是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的,是不可持续的。

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经营方式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

导致人、社会、环境三者发展不协调,资源严重浪费。

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经济增长中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率占72%,依靠科技进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贡献率仅占28%,而发达国家后者50%~70%。

由于过于追求速度,不仅导致了高能耗的粗排放型增长,还导致三大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之间的结构和比例不协调。

产业间,农业和服务业跟不上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从事农业的人文化技术素质低下,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而服务业领域,今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人口老龄化加剧,对服务业的要求水准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但各种服务业依旧没有跟上需求。

产业内部,以工业为例,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相对低端领域,以重工业为重,多数为技术导入型、劳动密集型,而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落后,特别是在核心技术领域更是受制于人,比如今年中美贸易战,美国拿中兴的芯片开刀,中兴唯有束手就擒,毫无还手之力。

所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形势严峻,我们不得不转型升级来改变现状,掌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权。

(二)我国人口红利在消退,企业需求与人才结构不匹配我国劳动力成本已大幅增长,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2.9美元,已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

同时,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减少。

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有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绝对数和比重双下降。

预计2015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将减到9.28亿人,占总人口的67.6%;2020年减到9.16亿人,占比65.3%。

这说明,我国依靠劳动力低成本及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不加快转型升级,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是我国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教育和培训水平在世界的排名已由2006~2007年度的第77位上升到2010~2011年度的第60位。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3)No.3》预计,“今后10年中国劳动力结构会进一步优化”,“将迎来‘质量型人口红利’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的新十年”。

二是我国在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但差距正在缩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多,而很多企业依旧停留在体力劳动密集型,需求大量基层员工,而大量大学毕业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低端的体力劳动型工作,导致企业无人可用,大学生大量失业与累积,这也要求我国经济进行升级换代,从体力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技术型转变。

(三)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一方面,我国许多重要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如,人均土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5.9%,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石油、天然气的人均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得多。

另一方面,我国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

虽然单GDP的能耗在降低,但能源消耗总量仍然增长很快,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已达36.2亿吨标准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