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哲学思考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在网络盛行的今天,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它所带来的层层隐患,网络沉迷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时至当下,网络盛行,越来越多的人把宝贵的时间和自己有限的经几次元用于网上冲浪,沉迷其中,对于这种现象尚无确切的界定。
我们称之为“网络沉迷现象”,它促使我们进一步去思考网络存在的利与弊。
文章讲述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网络对大学生的有利影响,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危害以及其防治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原因危害对策近年来,互联网的出现与快速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在人们很惬意地享受着网络所带来的便捷、尽情挥洒现代文明的同时我们也遗憾地看到:许多青少年却因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成为网瘾少年。
为了上网而偷盗抢劫、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自杀……,面对这让人触目惊心的一幕幕,许多家长和老师不禁困惑: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了?一.大学生为什么会沉迷于网络?(一)。
从大学生自身方面而言,有如下几点:1.缺乏自律,自控能力差。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过渡期,他们的生理虽趋于成熟,但心理还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网络上大量的新奇信息、游戏和视听功能为主的娱乐性活动,使得追逐时尚、爱好猎奇的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2、逃避学习困难,逃避现实。
当大学生因为对学习的放松和不努力导致成绩差,或因基础差产生学习上的困难,或因方法不当出现学习障碍时,这一切都将导致他们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面对困难和压力,多数学生不愿面对自己在现实中的实际困难。
于是,网络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学习困难的最佳去处。
在网络上的流连忘返可以让自己沉醉其中,忘却现实中的学习烦恼,以此来麻痹自己。
3.缺乏高远的志向,没有奋斗目标。
不少大学生在进人大学前把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当大学梦实现后他们就以为万事大吉,达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
对于上大学后该如何完成学业,自己将来应成为怎样的人,未来要做成什么事,诸如此类的问题根本没有思考过,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势必表现出在学习上的被动无计划性、在时间上不会有效管理、在生活中无规律性。
于是,空虚、孤独、寂寞、无力感、无兴趣感油然而生;他们终日无所事事,对学习、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毫无兴趣,觉得时间不好打发。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极易被网络所吸引,在网络中寻求精神刺激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二)。
从家庭方面而言,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之一是与父母缺少沟通与信任。
虽然众多父母在物质生活中对孩子关爱有加,但在精神生活上却由于代沟、教育方式不妥等原因,无法满足青少年对精神关怀的需求,导致他们到网络中寻求精神寄托。
(三)。
从学校教育方面而言,在许多学校,存在的依然是应试教育。
不负重荷的学生容易滋生厌学情绪和心理压力,而教师由于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对学生的心理的变化未予以足够关注,学生在学校找不到缓解内心的孤独地方,遂把目光转移到虚幻的世界中去;从计算机教育现状来看,尽管各学校对电脑和网络知识都很重视,都开设了专门课程。
但很少有学校对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进行专门教授。
而大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一旦浏览非法、色情、暴力网站后,很容易被腐蚀,继而沉迷。
从高校网络教育现状来看,全国多数高校虽已建立了校园网,有的还铺设了宽带网,开设了电子阅览室,为学生上网提供了便利.但由于缺乏安全预防教育,疏于引导和管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致使电子阅览室完全变相,成了名副其实的聊天室、玩游戏和看黄色片的好去处。
这种变相纵容最终导致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
(四)。
从社会方面而言,网吧的出现是造成青少年沉溺网络的重要条件。
客观地说,网络的出现与发展是孩子沉溺网络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特别是政府机关对网吧的监管不力,加剧了学生沉溺网络。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有利影响。
1.网络带来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网络中,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他们可以同时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和娱乐节目,一些思潮、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网络为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大学生利用日渐成熟的电子商务,在网上购买教材、衣服、电脑等,还可以通过远程网络视频和远方的亲人面对面的交流。
3.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因特网及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大学生不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件及学校的重大工作安排。
4.网络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
大学生可以通过招聘单位的网站了解一些招聘信息,通过发Email的方式同招聘单位取得联系。
这样,大大减少了应聘的盲目性,既减少了经济开支,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5.网络带来大学生交往方式的改变。
网上交友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这种方式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网友可以直接交流思想,使个人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可推心置腹,又可任意调侃,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缓解了生活中交友的心理压力,扩大了交际面。
三、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危害。
首先,对学业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成瘾削弱了学习的动力,容易遭受学业上的挫折。
网络成瘾使大学生整日与电脑为伴,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害怕走进课堂。
一些大学生总是想着那个色彩缤纷的网络世界,以致于旷课,逃课去上网,结果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学业荒废而遭受到学校的强行退学。
其次,对身体健康的消极影响。
长时间坐在电脑跟前,极其影响身体健康,包括视力下降、整体体质下降。
大学生还处在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该多参加体育锻炼,而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且不说电脑辐射的伤害,大脑神经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视力下降,引发心血管、胃肠功能等各种疾病,对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再次,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主要是在聊天或互动游戏。
大学生迷恋网络聊天或网络游戏,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应,而网络成瘾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心理研究表明,过度上网容易引发心理疾病,使学生的心理或行为偏离社会公认的规范或行为方式。
心理或行为上出现失常或反常、失调或无序。
大学生上网易产生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行为、人格等心理障碍。
主要指由于长时间激烈的网上游戏、聊天等刺激而产生的幻觉;病态地对网上图片、游戏、图象等过分注意所引起的过高的警觉性;记忆力减退;思维僵化、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差;情感冷漠、焦虑。
意志消沉,人格匮乏。
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防治对策。
1.学生自己应该树立健康意识,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时加强自己网络知识方面的教育,明白网络只是一个信息桥梁,一个可以获取知识的工具。
2.深入开展网络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面对网络,学校应对学生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网络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现代化工具,但不是精神家园,更不是世外桃源。
其次要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两面性。
网络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危害,要扬长避短,特别不能迷恋网络。
第三要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心态。
正确认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自由性,能够在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之间自由转换,不能本末倒置,沉迷于网络虚拟环境之中;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积极参加网络文明建设,不传播虚假信息,不实施欺骗行为,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第四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现实生活态度。
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及需要,发现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其他途径所在,鼓励大学生参加到现实活动与交往中,培养和发挥自身优势。
3.适时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指导的有效方式,它的针对性强,有利于将一般的原理用以指导学生个别具体问题,有利于促使教育期望内化为学生的认识,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
但是,心理咨询的普及面较窄,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系统的青年心理知识学习和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缺乏心理自我保健和心理疾病自我防治能力。
因此应在开展心理咨询的同时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把心理教育、心理卫生常识等教育,举办各种心理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学习心理、社会心理、恋爱心理和求职心理,掌握人际交往艺术,正确对待荣辱、挫折。
4.加强完善网络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大学生网络行为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是成年人,但是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加强网络制度建设,把他们上网行为限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之内是必要的。
通过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课堂和宿舍等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对上网行为进行强化训练,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是能够克服和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的。
同时对网络成瘾者也有一定的矫治作用。
学校要严格校规校纪,建章建制,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条例、宿舍计算机网络管理条例、上网用户守则等进行规范管理,并从公寓管理规定入手,对夜不归宿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从源头上杜绝学生通宵上网的可能性。
5. 加强网络立法,抑制网络糟粕。
网络在为我们带来信息开放的同时,又向人们警示:倘若置网络糟粕的泛滥而不顾,必将造成对青少年健康构成危害;但若因噎废食,禁止青少年上网,亦会对精华的流通构成人为地阻滞。
如何才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的立法进程,使网络营运做到有法可依,是防治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