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一、引言现代外语教学中,文化干扰是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它比不理解更为可怕(吴国华,1990)。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教育有四个层面: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范畴——“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外,还应当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
.二、文化导入的必要性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不仅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内容,而且也包括人们的思维、生活及行为方式等。
人类学家早就发现,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这就决定了语言离不开文化。
脱离了文化,语言就失去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和工具性。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 Sapir 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
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
例如有些颜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就有不同的联想意义,“红色”使中国人联想到“革命”、“喜庆”、“成功”等,如“办红事”、“红色政权”、“又红又专”;而英美人却习惯用red表示“气愤”、“罪行”,如see red(发怒),red-handed(正在犯罪的)。
又如一个美国人说“I am a materialist”,他可不是我们所说的“唯物主义者”,而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
因此,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碍。
学生在交际中所犯的文化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文化意识。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
Brown(1987)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体说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
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教授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
三、文化导入的内容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1990)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
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
例如“爱人”这个词,如果不懂它的特定含义,在与英美人交际时就可能被他们误解为英语里的“lover”即“情人”的意思。
这就是由于缺乏交际文化知识而导致的交际失误。
既然文化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
但是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文化导入的内容可以偏重交际文化知识。
交际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手。
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英语中的禁忌语多与“privacy”有关。
许多个人情况如家庭、婚姻、信仰、年龄、薪水等都是个人隐私,因此,在与英美人进行交际时不要询问或者涉及有关他们的私人情况。
而学生由于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在交际中常犯这种错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对个人情况的询问体现了亲密、关怀。
又例如,教师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学生齐声说:“Good m orning, teacher”,教师应该告诉学生,“teacher”这个词在英语里不能作为称呼语用,这个句子应改为:“Good morning, Mr. Liu/ Ms. Zhang/ Mrs. Brown”等。
当然,也应适当的导入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例如,在阅读“Button”文章时,文中描写到:一天,女主人公突然收到一个装有按钮的盒子和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如果你按了这个按钮,你将得到5万美元的酬金,但是世界上某个地方的一个人将死去。
”结果她按了这个按钮。
从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有些西方人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的拜金主义思想以及价值取向。
像这种课文,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符号的表层,还应向学生传授语言符号下面的深层文化,只有这样,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才会从文化知识过渡到文化意识。
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与词语有关的文化;与篇章有关的文化;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
四、文化导入的方法1、课堂融入法。
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做一个练习,内容主要涉及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
例如在学有关礼仪的课文时,组织学生对比中国和英语本族人行为举止上的差异,饮食习惯的异同。
通过这种练习,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不会在实际交际中因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导致交际失败。
2、专门讲解法。
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有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这种方法比较灵活。
如在学有关美国历史的课文时,教师可用一定的课内时间介绍有关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等。
3、对比讲解法。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是较实用且有效的文化导入法、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称赞的不同反应;对比英汉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对比两个民族在打招呼以及谈论话题方面的差异等等。
让学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
这些文化知识的导人,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列表对比的方式进行。
4、图片、实物展示法。
该方法是指用图片或实物来说明、解释某一个“文化现象”。
如教材中可能遇到hamburger, pudding, sandwich,salad等词语,这些均是西方文化所特有的。
教师对这类文化现象的导入可通过给学生展示图片或者照片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对它们有一种感性认识。
另外,可采用实物展示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中西方习惯上的差异,如信件、信封的格式、式样,教师可找一封英美国家的来信,直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免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出错。
5、游戏法。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许多词语对英美人和中国人来讲所产生的词的联想意义和词的文化内涵不同,这也是造成学生交际失误的主要原因。
对这类文化知识的传授,教师可采用游戏的方式给学生讲解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讲解一些具有文化涵义的词汇像landlord, owl, peasant, restroom 等这些词语时,教师可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让其中一组列出这些词在英语里的联想意义,让另一组列出这些词所对应的汉语词的联想意义,然后教师进行对比分析。
此外,还可以办一些介绍西方文化方面的讲座,如介绍西方国家的重大节日像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
利用电影、电视、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播放一些关于西方文化的影片、电视节目等,让学生体会英美社会丰富的文化材料。
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英语文学原著、英文报刊、杂志等、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材料,不断拓展视野。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力会更成熟、更全面。
五、结语新修订的教学大纲进一步强调了语言的本质功能是交际功能,人们用所学语言知识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学习英语的人如果仅仅能说出语法结构正确的句子是很难与英美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的。
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导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正确地使用这门语言。
要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应该从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多方面入手。
尤其是教师要做到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导入相关的文化。
目前许多教师虽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素质、但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首先应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使自己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
不仅要刻苦钻研语言知识,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本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扩大知识面,使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得以真正实施。
英语学法初探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577 更新时间:2006-9-12 18:15:30长期以来,人们潜心研究教法而忽视了学法的研究。
凯洛夫注意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几代教育工作者,至今许多老师仍遵循"教师讲,学生记,课后完成作业就了事"这样一种旧的教学模式。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英语学法指导是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法与学法是相互作用的整体,只注重教法而忽视学法,尤如飞机两翼缺了一翼。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因此,应该把学法研究与教法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新《大纲》有关强化"学"的功能的要求。
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介绍一些普通适用的学习方法:一、课前预习法。
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布置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习课文,初步掌握基本内容。
如第三册的38、39课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①What's Mr Green's problem?②Why is he worried?③Whatdoes Mr Green want?二、温故知新法。
预习中发现与新课有联系的旧课文、旧知识,可先复习旧课文,回忆旧课文,对比新课文,以旧引新,一举两得,印象将更深刻。
如新教材第三册中有很多课文都是第二册课文、对话、语法现象的扩展、加深和再现。
二册的Unit 9和三册Unit 17、二册的Unit15与三册Unit 10都含有相互连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