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
重庆模式
北京模式 香港模式及苏 州模式 沈阳模式
现场评估
现场观察保证安全 急救人员首先应进行现场环境的评估,观察现场有 无危险因素的存在,同时查询病人受伤的线索,这对
判断伤情是很有必要的。
病情的评估
判断伤病员的清醒程度—Response 若病人对呼唤、轻拍均无反应,婴儿拍打足跟或
掐捏其上臂不能哭泣,则可判断其无意识。一旦初步 确定病人神志昏迷,应立即呼救,请求援助。
判断伤病员病的气道是否通畅—Airway 检查伤病员是否有呼吸苦难症状存在,并查明原
因,必要时清除伤病员口腔等部位的异物,有假牙托 者需取出,保持伤病员气道的通畅。
病情的评估
判断伤病员是否有呼吸—Breathing 维持开放气道的位置,用耳贴近病人的口鼻,头部 侧向病人胸部。眼睛观察病人胸部有无起伏;面部感觉 病人呼吸道有无气体排出;耳听病人呼吸道有无气流通 过的声音。前后观察时间控制在5秒钟左右。 判断伤病员是否有脉搏—Circulation 成人可通过触摸桡动脉或颈动脉来判断有无搏动及 搏动的强弱;婴儿触摸颈动脉或腹股沟动脉判断有无搏 动及其强弱。对没有呼吸脉搏及微循环者需立即进行心 肺复苏。
灾难救护
灾难:
包括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是指对能够给人类和人
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而且超过受影响地
区现有资源承受能力的事件。
二、灾害原因
原 因
自然变异
人为影响
火灾 交通事故
如地震、 风暴潮、 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Top10排行榜”
灾害类型 1.热带气旋、飓风、台风 2.地震 3.洪水(除与1关联的之外) 死亡人数 499,000 450,000 194,000
用药等
常挂在伤病员左胸的衣服上。 绿 红 轻 危重 黄 黑 重 死亡人员
现场急救区划分
收容区:伤病员集中区,在此区进行分类,并提供必要的
抢救工作。 急救区:接受重伤病员(红色卡、黄色卡),在此做进一 步抢救工作。 后送区:接受能自己行走或较轻的伤病员(绿色卡)。 太平区:停放已死亡的尸体。(黑色卡)
A=abdomen(腹部)
S=spine(脊柱脊髓) H=head(头颅) P=pelvis(骨盆) L=limb(四肢)
A=arteries(动脉)
N=nerves(神经)
伤病员分类卡
检伤分类:根据患者伤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确定优先 治疗程序的过程。 卡片上项目包括:编号,姓名,性别,年龄,初步诊断,
转运途中的监护
5.空运中,注意保暖和湿化呼吸道,一般将病员横放在飞 机上,休克者头朝向机尾。颅脑外伤导致颅内高压者应减 压后再空运。 6.转运途中要加强生命支持性相关措施,保持各种管道妥 善固定,通畅。 7.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意识、面色变化、 出血等情况,并给予持续心电监护,途中一旦出现窒息、 呼吸停止、抽搐 等紧急情况,应停止搬运,立即进行急救 处理。 8.转运途中做好抢救、观察、监护等有关医疗文件的详细 记录,并做好伤病员的交接工作。
4.龙卷风与雷暴
5.雪暴
29,000
10,000
6.火山爆发
7.热浪 8.雪崩 9.泥石流 10.潮汐流(海啸)
9,000
7,000 5,000 5,000 5,000
自然灾害-地震
自然灾害-洪水
自然灾害-龙卷风
自然灾害-火山爆发
人为灾害-火灾
人为灾害-交通事故
灾害医学 是研究在各种自然灾难和人为事故中所造成的灾 害性损伤条件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治、疾病预防和 卫生保障的一门科学。
地震灾害的急救
地震急救
地震灾害急救 1.伤员数量多、 伤势重、伤情复杂, 常合并休克或心肺 功能衰竭 2.首要处理威胁 生命的窒息、心脏 骤停和大出血等
3. 迅速进行 止血、包扎、 骨折固定、 搬运
二、交通事故急救
1
2 特点 •暴力大 •伤情严 重 •多脏器 损伤 •致残 •死亡率 高 3
致伤因素
二、注意自身的安全
只有确保急救人员自身的安全,才能救援伤员应尽快 排除险情后,方可进入现场。 必要时,马上请求消防队、工程救险等专业人员的支 援。 如果急救人员必须冒着危险进入现场,应对现场的危 险进行充分评估,选择快速而安全的进出路线,并注 意有无可以紧急避险的掩体等。
三、科学合理地使用防护装备
先救命、后治伤、对症治疗为主 随着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现代救护 是立足现场的抢救。 主要特点是“急”和“救”
现场急救技术
1、心肺复苏 2、止血 3、包扎 4、骨折固定 5、伤员搬运
地震灾害
世界近代史上, 地震死亡人数最多 的一次是1976年唐 山地震,死亡24.2 万人,直接经济损 失达百亿元
单纯的救护车转运
• 中国院前急救发展的第二阶段
独立型
院前型
依托型
指挥型
• 中国院前急救发展的第三阶段
信息通畅、分布合理、覆盖全面
美英模式
把患者送到医院
欧陆模式
把医院送到患者身边
我国院前急救工作模式
类型 广州模式 上海模式 特点 医院进行行政划区,通过调度指挥全市医院急诊室的救 护车开展院前急救 单独开展院前急救,主要开展单一的院前急救工作,院 前人员均隶属于急救中心 主要依托于综合医院开展院前急救,目前,医院急救中 心建在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内 独立型的院前、院内结合急救模式,多被认为不适合北 京,其未能充分利用其他医院的医疗资源 急救与消防、公安等相结合的联动型模式,报警电话统 一是“999” 注重将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医师、急诊住院医师 、专科医师推向院前急救,强调将院内急救搬到院前
严重程度判 断 •生命体征 •重要脏器
现场急救 4 •验伤 •心肺复苏 •控制出血 •搬运伤员 • 转运
交通事故急救
急救处理
抢救原则 “先抢后救” “先非医疗工程 救险后现场医疗 救护”
步 骤
1. 尽快将伤员从 车内救出 2. 现场急救 3. 医疗运输
交通事故急救
车祸现场
车祸现场
思考题
1.简述院前急救的原则? 2.简述现场救护的要点? 3.我国院外急救的模式有哪些?
转运与途中监护
转运工具
担架:灾难急救转运病人最常用的工具 汽车:颠簸,晕车现象 汽艇,轮船:洪涝灾害时的搬运工作,晕船现象 飞机:上升和下降时气压有变化,噪音,颠簸
转运途中的监护
1.根据运输工具和伤情摆好伤病员的体位,确保体 位的合适,舒适。 2.担架在行进途中,注意保持伤员的头部在后,下 肢在前。 3.若遇脊柱受伤者应保持脊柱轴线稳定,对已确定 颈椎创伤的患者最好用颈托保护颈椎,待固定完 好后再进行搬运。 4.运送前要评估地面平整度,救护车尽量保持平稳, 以免病人病情加重,发生坠落等。
1.立即使伤(病)员脱离危险区
(1)先复苏后固定; (2)先止血后包扎
(3)先重伤后轻伤 2.先救命后治病,先救治后运送
3.急救与呼救同时进行
4.争分夺秒,就地取材 5.保留离断肢体和器官 6.搬运与医护一致性 7.加强途中监护并记录病情
中国院前急救发展的第一阶段
• 中国院前急救发展的第一阶段
特点
(三)流动性大 院前急救系统一般都是在急救医疗服务的区域内活 动,而急救地点可以分散在区域内的每个角落。
患者的流向一般也是不固定的,它可以是区域内每
一个综合性医院(有固定接收医院的地区除外)。遇 有特殊需要,可能也会超越行政医疗区域分管范围。
特点
(四)急救环境条件差 现场救护的条件大多比较差:急救人员、设备仪 器均受限制;环境恶劣、设备受现场条件限制;病人病 史不详,缺乏客观资料;运送时救护车的震动、马达声 和路途颠簸等常给一些必要的检查、治疗工作带来困难
检
伤
在现场医疗救护中,依据受害者的伤病情况, 按 重、中、轻、死亡分类, 分别以“红、黄、绿、黑” 伤病卡作出标 志。 伤病卡以10厘米×6厘米的不干胶材料做成, 固定在伤病亡者左胸前部或其它明显部位。
伤员集中分检场地示意图
通
绿区
道
红区
黄区
黑区
院前急救的原则
先复苏后固定 先重伤后轻伤 急救与呼救并重 先止血后包扎 先救治后运送 搬运与医护一致
现场救护
紧急呼救 体位 1.体位的安置 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
2.安全松解或去除患者衣物 脱上衣、脱长裤、脱鞋袜、脱头盔。
伤病员分检
伤病员的分检过程需遵循边分检边抢救的原
则,通常由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来
统筹安排,保证分检过程的快速、准确及无误, 分检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2min。
防 疫
防 病
我国灾难救援的现状
现场急救
一、对现场环境的评估
快速对现场环境作出评估 急救人员进入现场前,首先应迅速观察整个现场环 境、了解情况。 现场情况往往能够提示已经发生事件的性质、可能 发生的损伤以及可能继续发生的危险等,如火灾、 塌方、电线脱落、可燃性气体或液体泄漏、毒气泄 漏、运转的机器、物体有倒塌或坠落的危险、武器 暴力行为等。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被视为EMSS的首要环节,与院内急救、重症监 护密切相关,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医疗机构的广泛关注。
特点
(一)社会性及随机性较强 社会性强:院前急救涉及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已 跨出了纯粹的医学领域。 随机性强:病人呼救无时间限制,病情种类多样 化,重大事故或灾害的发生时间及地点往往也是个未 知数。
伤病员分检
简单询问病史:主诉,既往史,健康资料册 体征观察:在询问病史的同时,注意通过视觉、听觉和
嗅觉观察伤病员的阳性体征。
全身检查:采用国内外普遍倡导的“撞击计划(CRASH PLAN)”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