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第1讲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规律—2021高中物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八章 第1讲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规律—2021高中物理一轮复习学案

第 1 讲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规律
ZHI SHI SHU LI ZI CE GONG GU ,知识梳理·自测巩固
知识点 1 电流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人为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形成条件 ①要有能自由移动的电荷。 ②导体两端必须有电压。 3.电流强度: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Q 跟通过这些电荷量所用时间 t 的比值叫电流 强度,简称电流。即 I=Qt 。
R3=11 Ω,则流过三个定值电阻的电流之比为( C )
A.1 2 3
B.3 2 1
C.2 1 3
D.3 1 2
[解析] 因为 R1 R2=1 2,且两电阻并联,两端的电压相等,所以 I1 I2=2 1,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则通过 R3 的电流为 I3=I1+I2,那么通过电阻 R1、R2、R3
A 正确;仅将导线的长度减半,则由电阻定律 R=ρSl 知,导线的电阻变为原来的一半,流过 导线的电流变为原来的 2 倍,则由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I=nqvS 知,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 速率 v 变为原来的 2 倍,B 正确;同理 C 错误;仅将导线的半径变为原来的 2 倍,由 S=πr2
6 16
知识点 5 电压表、电流表的改装 1.电压表的改装 (1)电压表是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在表头上串联一个分压电阻,并在表头的刻度 上标出相应的数值后改装而成的,如图所示。
(2)若改装后的电压表量程为 U,则由 U=Ug+URggR 得:R=(UUg-1)Rg。 2.电流表的改装 (1)电流表是根据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在表头上并联一个分流电阻,并在表头的刻度 上标出相应的数值后改装而成的,如图所示。
可知,截面面积变为原来的 4 倍,由电阻定律 R=ρSl 知,电阻变为原来的14,电流变为原来 的 4 倍,根据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I=nqvS 得知,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 v 不变,D 错 误。
〔类题演练 1〕 如图所示的电解液接入电路后,在 t 时间内有 n1 个一价正离子通过溶液内截面 S,有
7 / 16
长方体导体,P1 的上、下表面积大于 P2 的上、下表面积。将 P1 和 P2 按图中所示方式接到 电源上,闭合开关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若 P1 和 P2 的体积相同,则通过 P1 的电流大于通过 P2 的电流 B.若 P1 和 P2 的体积相同,则 P1 的电功率等于 P2 的电功率 C.若 P1 和 P2 的厚度相同,则 P1 两端的电压等于 P2 两端的电压 D.若 P1 和 P2 的厚度相同,则 P1 两端的电压大于 P2 两端的电压 [解析] 由于两导体串联在电路中,因此通过的电流一定相等,A 错误;设导体的表面 边长为 a,厚度为 d,根据 R=ρLS可知,导体的电阻 R=ρaad=ρd,即电阻与厚度 d 有关,与体 积无关——电阻微型化的依据,由 V=Sd 可知,如果两导体的体积相同,则 P1 的厚度要小 于 P2 的厚度,因此 P1 的电阻大于 P2 的电阻,再由 P=I2R 可知,P1 的电功率大于 P2 的电功 率,B 错误;若厚度相同,则两电阻阻值相同,由 U=IR 可知,P1 两端的电压等于 P2 两端 的电压,C 正确,D 错误。 〔类题演练 2〕
微观式
I=nqSv
一切电路
n:导体单位体积内的 自由电荷数 q:每个自由电荷的电 荷量 S:导体横截面积
从微观上看 n、q、 S、v 决定了 I 的 大小
v:电荷定向移动速率
决定式
I=UR
金属、电解 U:导体两端的电压

R:导体本身的电阻
I 由 U、R 决定, I∝U I∝R1
例 1 (2019·上海市延安中学期末考试)(多选)某导线的截面为半径为 r 的圆,取长 度为 l 的该导线接在恒定的电压两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用 v 表示。则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AB )
2 / 16
思考:(1)一个很大的电阻与一个很小的电阻串联或并联后阻值有什么规律? (2)如图所示,如果 R1=R2,当 P 从 a→b 时,总电阻大小如何变化?
[答案] (1)串联后总阻值约等于大电阻阻值,并联后总阻值约等于小电阻阻值。 (2)总阻值先增大后减小,且当 P 位于 a、b 的中点时总阻值最大。
1 / 16
截面积 1_m2 的导线的电阻值。
知识点 3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其 表达式为 I=UR。 2.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金属导电、电解液导电(对气体导电不适用)和纯电阻电路(不 含电动机及电解槽的电路)。 3.导体的伏安特性:导体中的电流 I 和电压 U 的关系可以用图象表示。用纵坐标表示 电流 I、横坐标表示电压 U,画出的 I-U 图象叫作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伏安特性曲线为直线的元件叫作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的元件叫作非线性元 件(如气体、半导体二极管等)。
(2)若改装后电流表量程为 I,则由 IgRg=(I-Ig)R 得 R=I-IgIgRg。
知识点 6) 电功、电热(焦耳定律) 1.电功和电热 (1)电功:W=Uq=UIt (2)电热:计算公式 Q=I2Rt,此关系式又称为焦耳定律。 (3)电功和电热的关系 在纯电阻电路中,W=Q;在非纯电阻电路中,W>Q。 2.电功率和热功率 (1)电功率: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即 P=UI。此式适用于一切电路。
的电流之比为 2 1 3,C 正确。
4.(多选)如图所示为一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其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且图
线的倾角为 α=45°。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D )
A.由图象可知流过电阻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该图象的斜率即电阻的阻值,则 R=0.5 Ω C.由于该图线斜率的倒数为电阻的阻值,则 R=tan1 α Ω=1.0 Ω D.当该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6 V 时,单位时间流过该电阻的电荷量为 3 C [解析] 由于 I-U 图线为一直线,A 正确;由于 R=UI ,所以 R=2 Ω,B 错误;不能用 公式 R=tan1 α Ω=1.0 Ω 来计算电阻的阻值,C 错误;当 U=6 V 时,I=UR=3 A,单位时间 流过该电阻的电荷量为 3 C,D 正确。
n2 个二价负离子通过溶液内截面 S,设 e 为元电荷,则以下关于通过该截面的电流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D )
A.当 n1=n2 时,电流大小为零 B.当 n1>n2 时,电源外部电流方向由 A 指向 B,电流 I=(n1-t2n2)e C.当 n1<n2 时,电源内部电流方向由 B 指向 A,电流 I=(2n2-t n1)e D.电源外部电流方向由 A 指向 B,电流 I=(n1+t2n2)e [解析] 电流的方向就是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由 A 指向 B,在 电源内部电流方向由 B 指向 A,与 n1、n2 的大小无关,由题意可知,流过溶液内截面上的 电荷量 q=(n1+2n2)e,则电流 I=(n1+t2n2)e,方向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故 D 正 确。
A.仅将导线两端的电压变为原来的 2 倍,则 v 变为原来的 2 倍 B.仅将导线的长度减半,则 v 变为原来的 2 倍 C.仅将导线的长度变为原来的 2 倍,则 v 变为原来的 2 倍 D.仅将导线的半径变为原来的 2 倍,则 v 变为原来的 2 倍
[解析] 仅将导线两端的电压变为原来的 2 倍,由欧姆定律 I=UR可知,电流变为原来的 2 倍,则由电流的微观表达式 I=nqvS 知,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 v 变为原来的 2 倍,
3 / 16
(2)热功率:单位时间内电阻产生的热量,即 P 热=I2R。 思维诊断: (1)导体中只要电荷运动就形成电流。( × ) (2)电流有方向,所以它是一个矢量。( × ) (3)根据 I=qt ,可知 I 和 q 成正比。( × ) (4)在小灯泡的 U-I 图线中,图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表示该点的电阻大小。( × ) (5)由 I=UR知道,通过同一段导体的电流跟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 ) (6)公式 P=UI 和 P=Wt 适用于任何电路的电功率的计算。( √ )
知识点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串联电路特点 (1)等效电阻:R=R1+R2+…+Rn (2)各处的电流相等:I=I1=I2=…=In (3)分压原理:UR11=UR22=…=URnn (4)电路两端电压:U=U1+U2+…+Un (5)功率分配:RP11=RP22=…=PRnn 2.并联电路特点 (1)等效电阻:R1并=R11+R12+…+R1n (2)各支路电压相等:U=U1=U2=…=Un (3)分流原理:I1R1=I2R2=…=InRn (4)电路中的总电流:I=I1+I2+…+In (5)功率分配:P1R1=P2R2=…=PnRn 3.四个有用的结论 (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于电路中的任意一个电阻,串联电阻增多时,总电阻增大。 (2)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任意支路的电阻,并联支路增多时,总电阻减小。 (3)不论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只要某个电阻增大,总电阻就增大,反之则减小。 (4)不论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电路消耗的总功率等于各电阻消耗的电功率之和。
考点二 电阻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电阻的两个公式对比
公式
R=ρSl
R=UI
电阻的决定式
电阻的定义式
区别
说明了电阻的决定因素
提供了一种测定电阻的方法,并不说明 电阻与 U 和 I 有关
只适用于粗细均匀的金属导体 适用于任何纯电阻导体
和浓度均匀的电解质溶液
例 2 (2019·湖北武汉调研)如图所示,P1 和 P2 是材料相同、上下表面为正方形的
4 / 16
A.6.36×105 J
B.6.84×105 J
C.3.6×104 J
D.8.4×104 J
[解析] E 总=P 总 t=0.5×103 W×20×60 s+(20+10) W×20×60 s=6.36×105 J,故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