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探索平昌县信义小学陈波[关键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摘要]:笔者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学与教相结合,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方式,实践课改理念,结合课例来说明如何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充分地体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是对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育观念上的新要求。
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征,数学教学的要求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例如,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的教学时,联系实际,编制几道应用题:例1、“我班学生数是第一小组学生数的几倍”?(我班有学生52人,第一小组有学生13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活跃起来了,有的已知,有的学生先清点全班学生数,再清点第一小组学生数进行计算:52÷13=4,答:我班学生数是第一小组学生数的4倍。
例2、数学书本的宽是长的几倍?例3、课桌长是宽的几倍?例4、学校栽植了30棵松树,6棵柳树,松树的棵树是柳树的几倍?……。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受到通过测量、计算可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我们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如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时,明确教学目的:使学生能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用分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学会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并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为了达到这一教与学的目的,我在课前要认真的分析教材:因前面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理解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学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了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反之,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
这样,既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为学习假分数、假分数化整数、带分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扎实的基础。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是分数意义的实际应用,这一内容教材主要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教学之后,并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引入,目的是为了同除法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好地说明算理,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指出: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计算整数除法时得不到整数商的问题,接着安排了例2、例3两个除法例题来说明这一问题。
例2是把一个计量单位(1米)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例3是把许多物体(3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在例2例3教学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例4例5,例4是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例5是在复习题的基础上类推,使学生看到这两小题都是以鸭的只数作标准都用除法计算。
所不同的是前一题得整数商,后一题得分数商。
另外,例5还通过两种解题思路的对比,来加深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以顺利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问题。
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知道,甲数是乙数的几倍,反过来乙数就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在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渗透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方式,我采用启发类推,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生生、师生合作交流,辅之以讲练结合的教与学的方法。
三、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习了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用进率去除时,商要用分数表示的情况。
我还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明确了这样的题目也用除法计算,商用分数表示。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要注意什么呢?要注意和谁比,就以谁作标准,也就是把谁看作单位“1”,计算时就用谁作除数(实际上就是分母)。
四、教学反思。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注意获取信息反馈,及时矫正弥补、效果回授,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改进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也更有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
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的合作交流,以及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浅谈四年级数学教学与反思平昌县信义小学陈波[关键词] 教学反思[摘要]笔者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学与教相结合,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方式,实践课改理念,结合课例来说明如何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地体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是对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育观念上的新要求。
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征,数学教学的要求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三、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例如,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的教学时,联系实际,编制几道应用题:例1、“我班学生数是第一小组学生数的几倍”?(我班有学生52人,第一小组有学生13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活跃起来了,有的已知,有的学生先清点全班学生数,再清点第一小组学生数进行计算:52÷13=4 答:我班学生数是第一小组学生数的4倍。
例2、数学书本的宽是长的几倍?例3、课桌长是宽的几倍?例4、学校栽植了30棵松树,6棵柳树,松树的棵树是柳树的几倍?……。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受到通过测量、计算可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如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时,明确教学目的:使学生能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用分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学会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并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为了达到这一教与学的目的,我在课前要认真的分析教材:因前面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理解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学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了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反之,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
这样,既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为学习假分数、假分数化整数、带分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扎实的基础。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是分数意义的实际应用,这一内容教材主要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教学之后,并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引入,目的是为了同除法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好地说明算理,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指出: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计算整数除法时得不到整数商的问题,接着安排了例2、例3两个除法例题来说明这一问题。
例2是把一个计量单位(1米)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例3是把许多物体(3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在例2例3教学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例4例5,例4是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例5是在复习题的基础上类推,使学生看到这两小题都是以鸭的只数作标准都用除法计算。
所不同的是前一题得整数商,后一题得分数商。
另外,例5还通过两种解题思路的对比,来加深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以顺利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