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2013年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乳痈 TCD 编码:BWR020西医病名:急性乳腺炎 ICD-10 编码:N61 01【诊断标准】(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参考《现代中医乳房病学》(林毅、唐汉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1)初期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
化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
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
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2)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3)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
(4)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克氏外科学》(中文版第15版)(DavidC. Sabiston 主编,王德炳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多发生在初产妇的哺乳期,尤其是产后第三或第四周。
(2)初期乳房肿胀、疼痛、结块,皮肤不红或微红,乳汁分泌不畅,或伴有高热、寒颤。
(3)中期肿块变硬,有压痛,皮肤发红,常在短期内软化,形成脓肿。
(4)患侧乳房肿大,局部红、肿、热、痛,有搏动性疼痛,在哺乳时更剧。
(5)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6)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7)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少见。
(8)病程往往延时甚久,严重的可并发全身化脓性感染。
(二)疾病分期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
组成:全瓜蒌15g、牛蒡子12g、柴胡12g、赤芍12g、蒲公英15g、橘叶15g、青皮10g、丝瓜络10g、鹿角霜15g。
加减用药:乳汁壅滞结块明显者加漏芦、留行子、路路通;乳汁过多需回乳者加生山楂、生麦芽;热甚者加生石膏、生地;气郁者加金铃子、合欢皮、炒枳壳;新产妇瘀露未净者加当归,川芎、益母草。
(2)热毒炽盛(成脓期)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
组成:全瓜蒌15g、炮山甲(先煎)15g、皂角刺12g、赤芍12g、当归12g、黄芪12g、牛蒡子10g、连翘10g、蒲公英15g、丝瓜络10g、柴胡10g、甘草9g。
(3)正虚毒恋(溃后期)治法:补益气血,托毒生肌。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组成: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12g、炮山甲(先煎)10g、皂角刺10g、蒲公英12g、白芷10g、甘草10g。
2.常用口服中成药(1)炎立消胶囊:每次3片,每日3次。
清热解毒,消炎,用于急性乳腺炎等感染性疾病。
(2)夏枯草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
清火,明目,散结,消肿。
用于乳痈肿痛。
(3)夏枯草胶囊:每次2粒,每日2—3次。
清火,明目,散结,消肿。
用于头痛眩晕,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乳腺炎等症。
(4)新癀片:一次2~4片,一日3次。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二)外治法1.郁滞期:(1)中药外敷法: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鲜菊花叶、鲜蒲公英等捣汁调敷患处;或用仙人掌去刺捣烂外敷。
(2)中药熏洗热敷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用蒲公英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或用蒲公英煎汤沾湿毛巾趁热外敷于乳房或患处等中药塌渍治疗。
2.成脓期:宜切开排脓。
在乳房部切口宜循乳络方向呈放射状,在乳晕部宜在乳晕旁作弧形切口,以免损伤乳络而形成乳漏;切口位置宜取低位,以免袋脓。
可用针吸穿刺抽脓术:脓肿形成时,在中医辨脓法或超声定位后,在波动感及压痛最明显处及时穿刺抽脓,采用注射器针筒抽吸脓液。
3.溃后药线蘸八二丹或九一丹引流,外敷金黄膏。
待脓净仅流黄稠滋水时,改用生肌散,红油膏盖贴。
脓腔较大,或切开创口渗血较多时,可用红油膏纱布填塞脓腔,1—2天后改用药线引流。
4.传囊若红肿疼痛按初起处理。
若局部已成脓应指,宜再作一辅助切口或拖线引流。
5.垫棉法可用于袋脓或乳汁从疮口溢出者。
袋脓者垫在脓腔下方;乳汁溢出者宜垫棉加绑缚,束紧患侧乳房。
6.乳头皲裂处理(1)复方白芷洗药外洗白芷12g、苦参12g、硼砂9g、石菖蒲12g、双花15g、公英15g、甘草6g 水煎外洗;(2)麻油、蛋黄油外涂。
二、技术疗法(一)手法治疗1.手法1:揉散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技术适应症:气滞热壅型乳痈,20至40岁,病程小于7天,哺乳期妇女,伴发热恶寒,体温39°C以下,乳汁排泄不畅,或有乳头破碎,乳房局部结块,肿胀疼痛,可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局部肿块经诊断尚无成脓。
操作方法:手法:揉法、散法(抹推、拿捏)。
取穴及部位:肩井、膻中、乳根、灵墟、屋翳、期门、内关、梁丘、足三里、太冲,乳房。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先在患部周围作轻摩,揉法5分钟,再用两手的四指托住乳房,两手的拇指在肿块上交替抹推数次,方向从肿块上方开始,向下到乳头,最后用左手托住乳房,右手拇指和食指捏拿肿块,由上向下到乳头。
根据患者忍受程度,渐渐增强捏拿的力量,如此捏拿数遍,尽可能疏通为主,同时可辅以按揉膻中、乳根、灵墟、屋翳、期门、足三里穴,拿肩井,点按内关、合谷、梁丘、太冲穴约5-10分钟。
每次治疗时间20分钟,每日一次,五天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严格掌握适应症;操作前后密切观察安全性指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保证安全性。
2.手法2:直接作用于患处,除宿乳消壅滞。
患者取坐位,先在患乳搽以少量润滑剂(如食用油),术者左手托起乳房,右手五指顺着乳络方向,首先轻拿提拉乳头及乳晕部,沿放射状从乳房基底部向乳晕方向按摩3-5分钟,待乳汁郁积于乳晕部时,再以右手拇指与食指夹持患侧乳晕及乳头部,不断轻拉揪提,宿乳即呈喷射状排出,直至结块消失、乳房松软、淤乳排尽、疼痛明显减轻为度。
可配合刮痧疗法、真空罐疗法排乳。
注意事项:严格掌握适应症;操作前后密切观察安全性指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保证安全性。
3.针刺疗法:治法:疏肝和胃,清热散结。
主穴:肩井、期门、足三里、膻中、内关、乳根、少泽。
配穴:肝郁甚者加太冲;胃热甚者加内庭;发热者加曲池;火毒甚者加厉兑、大敦。
操作:诸穴均针用泻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
4. 火针疗法取阿是穴(乳房肿块处),局部酒精常规消毒,选用粗火针,将火针烧红烧透,速刺阿是穴。
不留针。
深度3-5分。
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针孔片刻,每周治疗2-3次,5次为一疗程。
5. 乳头皲裂乳腺导管开口被上皮覆盖形成“白泡”者,可乳头局部消毒,以无菌探针刺破“白泡”推拿排乳。
6.灸法功效:温通活血,化瘀散结,治疗慢性炎性肿块,促使其消散。
取大小合适姜片、或葱白适量洗净后捣如糊膏状,敷于患处,厚约0.2厘米。
然后点燃艾条悬灸,每次施灸15~30分钟,每日灸治1~2次,3次为一疗程。
(二)手术疗法1.手术适应症急性乳腺炎脓肿形成时,需实施手术切开引流。
2.手术方式(1)乳腺内脓肿切开引流术:切口呈放射状,并与脓腔基底大小一致,切口位置选择在脓肿稍低的部位,以得到最佳引流而不致袋脓。
(2)乳晕部脓肿切开引流术:沿乳晕与皮肤的交界线、于波动感最明显处作弧形切口,避免伤及乳头下的大导管。
(3)乳腺后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前应再次穿刺以确定部位和深度,切口应选择疼痛最剧,炎性水肿最明显及脓腔的最低位,一般距乳房下反折部1-2cm 处弧形切开后进入脓腔。
三、术后处理术后换药:有坏死组织或者脓液较多时应用大黄油纱(自制药);有少量坏死组织换药时应用创伤膏(自制药);无坏死组织换药时应用生肌玉红膏。
四、术后并发症处理垫棉法可用于袋脓或乳汁从疮口溢出者。
袋脓者垫在脓腔下方;乳汁溢出者宜垫棉加绑缚,束紧患侧乳房。
五、护理调摄1.常规护理:负责入院介绍、入院评估、健康宣教。
2.心理护理: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解释,以消除患者忧虑和恐惧,保持乐观的情绪。
3.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低脂食品,多食新鲜蔬菜,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4.外治疗法护理:患乳外敷中药时,应注意观察有无皮肤过敏、浸渍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5.健康教育:妊娠后期常用温水清洗乳头,并及早纠正乳头内陷;培养良好的哺乳习惯,注意乳头清洁,每次哺乳后排空乳汁,防止淤积。
【疗效评定】(一)评价标准疗效判断标准综合疗效评定: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疮口愈合。
2.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或疮口尚未愈合。
3.无效:反复“传囊”或形成乳漏。
积分疗效判定治愈:疗效指数≥90%。
显效:疗效指数70%~89%。
有效:疗效指数30%~69%。
无效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计算治疗前后积分改善率疗效指数(n)=(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难点分析】1. 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囊(腺叶),形成“传囊乳痈”,亦可形成败血症。
2.极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或妄加挤压,以致毒邪扩散,出现热毒内攻脏腑的危象。
3.应积极探求中药协定方剂,以方便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