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温黄兴、蔡锷等湘军人物

重温黄兴、蔡锷等湘军人物


•人物主要经历:
•1905年7月,他在日本结识刚到日本的孙中山,并力主孙中山筹组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在 东京正式成立。黄兴任同盟会庶务,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领袖,之后主要发展革命分 子、组织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3日,与孙中山等在南洋槟榔屿(马来西亚)集会,决定在广州再举行起义,与清军 决一死战。宣统三年三月(1911年4月23日),黄兴和赵声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他率敢死 队百余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发现总督张鸣歧已逃跑。此次起义多人牺牲,事后收碱殉难者 遗体,有72具,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兼任参谋本部总长。袁世凯接 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临时政府北迁,黄兴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编南方各军。后因没有经费,军 队哗变,乃取消留守,退居上海。同年8月,同盟会等组织改组为国民党,黄兴任理事。 •1914年6月,孙中山在日本计划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黄兴与孙中山意见不合,不赞成 重新组党并且拒绝加入。他于7月乘船离开日本赴美国考察,宣传反袁思想。 •在袁世凯忧愤而死后当年7月4日,黄兴从日本返回上海。 •1916年10月31日,由于黄兴长期为革命事业而奔波奋斗,积劳成疾,最终因食道 /胃静脉屈张 破裂出血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次年4月15日国葬黄兴于长沙岳 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
谢谢观看
小组研究成果
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亦是 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江流入海,有穷且 坚,不坠青云的傲岸,“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 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之流,浮华万千,不 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暂退一 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荣辱成败,尽显英雄本色。
重温黄兴、蔡锷等湘军人物不 平凡的朴 韩颖、张育腾、林世岳、李康、连小龙
黄兴
•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 月31日),汉族,原名轸,改名兴, 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 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 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 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 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以字黄克 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 “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 黄兴于上海去世。1917年4月15日, 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 麓山。
蔡锷
•蔡锷(1882年12月18日 -1916年11月8日),原 名艮寅,字松坡,汉族, 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洞 口县)人。蔡锷曾经发动 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 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 的杰出军事领袖。遗著被 编为《蔡松坡集》。
•人物主要经历:
•1899年7月,蔡锷东渡日本,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 的生涯,并正式改名为“锷”。 •在日本,蔡锷一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一面苦苦地思索拯救中华的 途径。1902年2月,他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题为《军国民 篇》的文章,阐述了他的救国救民主张。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 气销沉”,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 的。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 •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抱着从改革军事入手,帮助清 廷革除弊政,借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先后应聘任江西随军学堂监督、 湖南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陆军 小学总办等职。年轻英俊的蔡锷,脚穿长统靴,腰挎指挥刀,每天扬鞭跃马, 威风凛凛,指挥练兵。云南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气愤已极,他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 格”。暗中多次潜赴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商量讨袁计划,并初步拟定了赴云 南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内容是:“云南于袁氏下令称帝后即独立,贵 州则越一月后响应,广西则越两月后响应,然后以云贵之力下四川,以广西 之力下广东,约三四个月后,可以会师湖北,底定中原”
• 蔡锷组织指挥的四川战役,是护国军在大洲驿休整数日,士气复振, 蔡锷决定对敌反攻。这次反攻,无论是在制定计划,组织协同,还是 实施指挥诸方面,都有条不紊,果断坚决,在整个护国战争中,堪称 精彩的一幕。 •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大总统,1916年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 川督军兼省长。但是,这时蔡锷的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 事宜,即于9月东渡日本治病。1916年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 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 1917年4月12日,蔡公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 葬,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 蔡锷在短暂的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 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 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 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 斗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 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 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 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