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前言
1.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推测时期
●观察时期
●培养时期
巴斯德、科赫等的贡献简介
●生理学研究时期
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微生物的特点
一、个体小、种类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样
二、繁殖快
三、代谢强度大:
四、数量多
五、易变异
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一、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二、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三、废水、废物的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和方法研究
四、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微生物方法和原理研究
第三节、学习环境微生物的意义
21世纪环境微生物学展望
重点: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环境微生物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前言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性状等特征,主要归纳如下: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第一节、细菌
细菌是一大群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环境微生物学的讨论重点。
一、细菌的形状和大小
1、细菌的个体形态(三种主要形态)
2、菌落的形态(colony)
固体培养基
(1)细菌在固体琼脂(1.5~2.0%)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2)在半固体琼脂(0.3~0.5%)试管培养基中穿刺接种所形成的培养特征(3)在明胶试管培养基中穿刺接种所形成的培养特征
二、细菌细胞的结构
细菌细胞结构模式图
1、细胞壁
(1)功能:
(2)结构:
(3)细胞壁与革兰氏染色
染色的历史发展和染色原理
染色方法可分为简单染色法和复染色法之分。
步骤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2、细胞膜
(1)细胞膜的结构
(2)功能:
3、细胞核:细菌的细胞核没有核膜和核仁,没有固定形态,结构简单。
细菌质粒(plasmid),降解质粒。
4、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1)细胞质:
(2)细胞质内含物:
5、荚膜
(1)类型:大荚膜、微荚膜、粘液层、粘接物、菌胶团
(2)化学组成
(3)功能及意义
6、鞭毛:运动器
细菌的趋光性、趋化性等
7、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的一定阶段,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
(1)产芽孢的细菌
(2)芽孢的形态
(3)芽孢的特性,芽孢能耐受不良环境的原因。
三、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种类
细菌种类繁多,需依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碱基组成百分数等性状加以分类。
根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就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类群作一简介。
1、球菌类
2、杆菌类
3、螺旋菌类
第二节、放线菌
放线菌的发现
一、放线菌的特征
1、菌体
2、菌丝: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
3、菌落
4、繁殖:通过生成分生孢子或孢囊孢子繁殖
二、放线菌的主要类群
链霉菌属、诺卡氏菌属、放线菌属、小单孢菌属、链孢囊菌属。
抗生素
第三节、其它原核微生物
一、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二、1、衣原体(Chlamydia)
三、支原体
四、螺旋体
五、粘细菌
六、鞘细菌
缺位、游走子、假分支
七、蛭弧菌(Bdellovibrio)
G-,能攻击其他G-细菌,蛭弧菌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周质空间里增殖。
G 八、蓝细菌
第四节、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中的酵母菌(yeast)、霉菌,动物中的原生动物和植物中的微型藻类。
一、酵母菌
1、形态:大多数呈卵圆形,圆形,细胞宽1-5微米,长5-30微米,比细菌细胞大得多。
无性繁殖时,可形成假菌丝。
2、结构: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区别。
3、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方式。
无性繁殖又有芽殖和裂殖两种方式。
有性繁殖是产生子囊孢子。
4、利用
二、霉菌(mold)
主要特征
✧单细胞菌丝体:菌丝内无横隔,整个分枝的菌丝体即为一个多核单细胞菌丝体。
如根霉、毛霉、绵霉等
✧多细胞菌丝体:菌丝内有横隔将长丝分成许多小段,每一段为一个细胞。
每个细胞含一个或多个核。
如:曲霉、青霉等。
代表霉菌介绍:根霉、曲霉、青霉
教学录像:“微生物在工业上的应用”
三、原生动物
1、纤毛虫类
●游泳型
●匍匐型
●固着型
2、鞭毛虫类
3、肉足虫类
4、吸管虫类
四、微型后生动物
●轮虫
●线虫
●瓢体虫
五、微型藻类
教学录像:“常见淡水藻类”
第五节、病毒
一、病毒的特征
二、病毒的基本结构
三、病毒的感染过程
四、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五、病毒的培养和计数
六、环境因子对病毒的影响
七、类病毒
最新进展:朊病毒
第三章、环境中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
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二、微生物必需的营养物质
1、水
2、碳源:组成细胞蛋白质的骨架,能量的来源。
3、氮源:组成细胞蛋白质、核酸的重要成分。
4、生长因素:微生物生长所不可缺少的有机物成为生长因素。
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嘌呤等。
5、矿质元素(无机盐)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
四、微生物的培养基
培养基是人工配置的、适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累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1、配制原则:
2、培养基类型及应用:
(1)按培养基的成分是否完全了解: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
(2)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3)按培养基的特殊用途: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加富培养基
五、物质的运输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途径: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移位等。
第二节、微生物的生长
一、微生物生长的概念
二、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
1、测定微生物的数量
(1)显微镜直接计数
(2)稀释平板计数法
(3)滤膜培养计数法
(4)比浊法
2、测定微生物的重量
(1)称重法
(2)定氮法
(3)DNA含量的测定
三、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
生长曲线
1、迟缓期
2、对数期
3、稳定期
4、衰亡期
四、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
●氧气: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兼性厌氧微生物
●pH
五、消毒与灭菌
1、物理法
2、化学法
第三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通过对有机物的氧化,产生能量获得ATP
根据最终电子受体(或最终受H体)的不同,可把微生物的呼吸类型分为3类:发酵:最终电子受体为有机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有机物的氧化。
好氧呼吸:最终电子受体为O2。
无氧呼吸:最终电子受体为除了O2之外的无机物。
1、发酵:EMP途径、乙醇发酵
2、好氧呼吸:TCA循环、乙醛酸循环
3、无氧呼吸:
●硝酸盐还原
●硫酸盐还原
●碳酸盐还原
二、光能利用微生物转化太阳能为化学能、产生ATP
1、非产氧型的环式光合磷酸化-PSI
2、产氧型的非环式光合磷酸化-PSII
三、无机物氧化产生ATP
1.氢细菌
2.硝化细菌
●亚硝化反应
●硝酸化反应
3.硫细菌
第四章、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微生物生态研究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微环境或微生境(Microhabitat)
二、表面环境与附着
三、营养
四、生长速度
五、影响生态系统的群体水平
第二节、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
一、空气中的微生物
1、室外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
2、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
二、土壤中的微生物
1、常见类群
2、分布:团粒内外分布、垂直分布、地理分布
3、土壤自净作用
三、陆地水域中的微生物
1、生境
2、特征和类群
3、分布
四、海洋中的微生物
1、海洋环境特点
2、海洋细菌特点
3、分布
4、微区系
第三节、微生物群落的发展和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