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国论》文言知识积累(答案版)

《六国论》文言知识积累(答案版)

《六国论》文言知识积累
1.解释加横线的词(见课下注释)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盖失强援思厥先祖父
暴秦之欲无厌强弱胜负已判矣此言得之与嬴而不助五国始速祸焉洎牧以谗诛
胜负之数为国者
为积威之所劫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解释一词多义

赂秦而力亏:连词,表因果
与战胜而得者:连词,表修饰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连词,表转折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表顺承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连词,表转折

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秦以攻取之外:介词,用
以有尺寸之地:连词,表结果,而
举以与人:连词,表目的,来
以地事秦:介词,用
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动词,治理;介词,被
至丹以荆卿为计动词,作为

则秦之所大欲:助词,的
苟以天下之大:代词,这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词,它,指秦;助词,的。


能守其土:代词,他们的
其实百倍:代词,那
其势弱于秦:代词,他们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和,与
其势弱于秦:介词,比
齐人勿附于秦:介词,引出对象

其势弱于秦:势力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形势
3.古今异义
其实百倍(其实: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释为“那实际上”,现代汉语中表示承上文而含转折,表所论的是实际情况)
思阙先祖父(祖父:古义指祖辈和父辈,今指爷爷)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古代表示由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致”。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件事)
可谓智力孤危(智力:古指智慧和力量,今指人认识事物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古义指旧事、前例。

现常指文学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4.词类活用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李牧连却之(却:动词使动,使……退却)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礼遇)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指出句式类型并翻译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贿赂秦国力量亏损,是灭亡的原因。

举(之)以予人。

(省略句)
拿它来送给别人。

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这是用兵的效果
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
赵国曾经五次与秦国作战。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

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句)
它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附录
苏洵《六国论》第四段中,替换一个字,就具有现实针对性了。

宋景德元年之与辽澶渊之盟、庆历四年之西夏议和,皆为例证。

乃至神宗熙宁八年(1073年),苏洵没后七年,竟割山西境内黄河东西七百里与辽!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以赂“辽”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辽”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北”向”,则吾恐“辽”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文中“辽”亦或为“西夏”)
苏翁之意不在史,在乎北宋外交也,屈辱外交,痛于心而寓之史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