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激励理论及案例分析

激励理论及案例分析

• 麦克雷戈在1957年发表的《企业的人性面》 中指出,按“X理论”来进行管理的传统方 式,需要向体现“Y理论”观点的新模式转 变。
3、超Y理论
• 在麦克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后,美国的 乔伊.洛尔施和约翰.莫尔斯对此进行了实验。 他们选了两个工厂和两个研究所作为实验 对象。其中一个工厂和一个研究所按照X理 论实施严密的组织和监督管理,另一个工 厂和研究所则按Y理论实施宽松的组织和参 与管理,并以诱导和鼓励为主。
• 实验结果发现,在任务易测定的工厂,X理 论的效率高,而在任务不易测定的研究所Y 理论的效率高。
• 可见,Y理论并不一定比X理论好。
• 洛尔施认为,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 并由此提出了超Y理论。
• 其主要观点是: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有人希 望有正规化的组织和规章制度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 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这种人喜欢以X理论指导管 理工作。有的人却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 的机会。这种人喜欢Y理论为指导的管理方式。此外,工 作的性质、员工的素质也影响到管理理论的选择,不同的 情况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一、激励的概念
(一)激励的含义 (二)激励的运动过程 (三)激励的特点和作用
(一)激励的含义
激励: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管理者 通过某种内部和外部的刺激,激发人的动 机,使人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从而调动 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朝向预 定目标前进的一种管理活动。
即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 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 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 “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特别重视自身社会价值, 以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采取鼓励贡献,自我控制方 式。
• “复杂人”假设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其行为
会因时、因地、因条件而异;相应采取系统、权变管
理方式。
返回
2、X理论与Y理论
• X理论与Y理论是由道格拉斯.麦克雷戈提出 的。他认为,管理者应为对员工持有两种 不同的看法,相应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三)激励的特点和作用
1、激励在管理中的作用 其核心作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2、激励的特点 最显著的特点是内在驱动性和自觉自愿性。
(四)激励要素
1、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心理动 力,是激励的核心要素。
2、需要:需要是激励的起点与基础,是人们积 极性的源泉和实质。
3、外部刺激:这是激励的条件,是指激励过程 中,人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中各种影响需要的条 件与因素。主要指各种管理手段及相应的管理 环境。
Y理论的基本假设
• 一般人天生并不是好逸恶劳的,工作中的 体力和智力的消耗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 然,人们对工作的喜恶取决于他们对工作 带来的满足和惩罚的理解。
• 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 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唯一方法,甚至可 说不是最好的方法。相反,如果让人们参 与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则有利于实现自 我指挥和控制。
4、行为:被管理者采取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 行为,是激励的目的。
二、人性假设理论
• 1、四种人性假设
•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 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相应采取重视物质刺激,实行 严格监督控制的方式。
• “社会人”假设认为人有强烈的社会心理需要,职工 的“士气”是提高生产率最重要的因素;采取重视人 际关系,鼓励职工参与的方式。
(二






目紧 标张 满消 足除
新的需要
激励的实质过程
是在外界刺激变量(各种管理手段与环境 因素)的作用下,使内在变量(需要、 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 被管理者
积极的行为反应(实现目标的努力)。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是由需要 支配的。但有需要不一定就会产生动机,有 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为。只有最 强的动机实际产生行为,这就形成了具体的 需要结构和动机结构。
激励理论及案例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
激励过程 影响激励的因素 激励理论 激励方法
• 国外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按时计酬的职 工每天一般只需发挥20%-30%的能力用于 工作就足以保住饭碗。但是如果能充分调 动其积极性,那么他们的潜力会发挥到80% -90%,这之间的差额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效果是可观的。这需依靠有效的激励!
X理论的基本假设
• 一般人天性好逸恶劳,只要有可能,就会 逃匿工作。
• 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要求; • 一般人缺乏进取心,逃避责任,甘愿听从
指挥,安于现状,没有创造性。 • 人们通常容易受骗,易受人煽动。
X理论假设下的管理方式
• 在管理工作中采用强制、惩罚、解雇等手 段来迫使他们工作,实施严格的监督和控 制。
(一)需要层次理论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提出来的。 (1)生理需要:指维持人类自身生命的基本需要。 (2)安全需要:指人们希望避免人身危险和不受丧失 职业、财物等威胁方面的需要。 (3)社交需要:希望与别人交往,避免孤独,与同事 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的欲望。 (4)尊重的需要:人们追求受到尊重,包括自尊与受 人尊重两个方面。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实现自我理想和抱负的欲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需要, 是无止境的。
4.Z理论
• 威廉.大内在分析了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后, 提出了Z理论。Z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 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 为一体。
Z理论的主要内容
• 企业对员工的雇用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 上下结合制定政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 实行个人负责制。 • 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 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
验。 • 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 • 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三、激励理论
• 内容型激励理论 • 过程型激励理论 •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 综合型激励理论
几种代表性的激励理论
• 需要层次论 • ERG理论(成长理论) • 双因素理论 •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 期望理论 • 公平理论 • 强化理论 • 综合激励模式理论
• 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人是能主动承担责 任的,不愿负责、缺乏雄心壮志并不是人 的天性。
• 大多数人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独创性和 创造力。
•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智慧和潜能只部分地 得到了发挥。
与Y理论假设对应管理措施
• 持有“Y理论”假设的管理者倾向于在管理 工作中实行以人为中心的、宽容的、明主 的管理方式,以使员工个人目标同组织目 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为员工发挥其智慧 和潜能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