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24 元朝训练题1.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
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
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2.在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
这说明() A.官僚政治的工具性 B.三权之间相互牵制C.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D.家国一体政治特征3.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人四川而划入陕西。
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4.《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
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 B.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5.元朝时,科举制经历了先废除后重建的过程,实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学生按程朱理学的观点答题。
这反映元朝()A.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的完全融合 B.重视文化遗产的政治利用价值C.削弱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功能 D.致力于提高读书人的社会地位6.从灭南宋之后湖广、江西、江淮、陕西数省的辖区均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其治所均在与京师最近的水陆交通线上,也不难窥见行省代中央“分镇方面”之职能是相当突出的。
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战略地位的相当重要 B.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C.实现了地方高度自治 D.削弱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7.元史专家箫启庆认为,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读书人取得优先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
比较而言,成为儒户的读书人,其地位应在贵族、官吏之下,与僧侣相同,但较一般民众为高。
这种说法()A.不符合元朝读书人的真实生活状况 B.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史料的不同解读C.揭示了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 D.为认识元朝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8.“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这说明该制度()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9.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这三次极少数短暂的反派或举兵,均是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而且多半是在皇位空虚之际,行省官各保其主所致。
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使国家的军政大权旁落 B.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C.容易引发皇族内部纷争 D.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10.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史书记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江西行省南康路接界,北至扬子江与河南行省扬州路接界,南与江西行省潮州路接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接界,西南与江西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河南行省安庆路接界。
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A.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 B.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事控制C.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 D.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11.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该历史现象表明()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1213.元至正年间执掌国子学的吴师道,在《国学策问》中说:“近世朱子《家礼》,号为适古今之宜,好礼之家或所遵用,然不免讪笑。
非出朝廷著令,使通习之,殆于不可然。
”材料说明元朝()A.官方拒绝采用朱熹定制的民间礼仪 B.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受到冲击C.统治者感受到汉文化威胁其统治 D.礼制与朱熹的《家礼》互相冲突14.在元代,汉儒的地位低下,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
可也就是在元代,施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
这说明元朝()A.民族歧视,控制思想 B.等级森严,制度矛盾C.重视礼教,维护统治 D.重视理学,以备顾问15.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
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C.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D.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16.元朝书法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形式美的追求,如赵孟頫鼓吹“用笔千古不易”。
明末清初的书坛呈现出放浪笔墨、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气,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遏止的情绪表现。
这种状况表明()A.书法艺术具有求异求新的特征 B.书法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C.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不断完善 D.书法艺术具有时代的局限性17.(2018·海南八校高三新起点联盟考试·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元)世祖既定天下(1272年迁都北京),王鹗献计(科举取士),许衡立法,事未果行。
至仁宗延祐(1313年)间,始斟酌旧制而行之,取士以德行为本,试艺以经术为先,士褒然举首应上所求者,皆彬彬辈出矣。
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蒙古(约100万人)、色目(约200万人)、汉人(约2000多万人)、南人(约5000多万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
(明代)初制,礼闱取士,不分南北。
自洪武丁丑(1397年),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宋琮等五十二人,皆南士。
三月,廷试,擢陈安为第一。
帝(明太祖)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覆阅,(陈)安亦与焉。
帝犹怒不已,悉诛(白)信蹈及(张)信、(陈)安等,戍(刘)三吾于边,亲自阅卷,任伯安等六十一人。
六月,复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
皆北士也。
然讫永乐间,未尝分地而取。
洪熙元年,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宣德、正统间,分为南(江南各地)、北(江北各地)、中卷(安徽及西南各地),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
——整理自《元史》和《明史》(1)根据材料,说明元代科举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的科举分卷在利益调整方面与元代的不同及其各自的影响。
(9分)18.(2017·广西玉林、柳州二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元史》记载:元天历二年(1329年)3月,由于前年冬天没有降雪,春天又少雨水,天气异常干燥,导致“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
”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目光,都(城)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
”——《古代北京“雾霾"的记载》材料二1952年12月,圣诞购物季刚刚开始,沉浸在经济高涨中的人们正在外出购物,伦敦连续5天出现厚重的雾霾,史称“伦敦烟雾事件”。
女士们都戴上头巾,附近农场主们给牛罩上头套,但出现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市民仍明显增多。
12月5日到12月8日,伦敦市10万人生病,死亡4000人,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
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词组“ki11erfog”(杀人的雾)。
这次惨痛的事件,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空气清洁法案》出台,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
英国政府采取了推动家庭转向天然气等取暖,从大城市搬出火电厂等措施。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956年、1957年和1962年,伦敦又发生了12次严重烟雾事件。
1962年,伦敦仍有750人因空气污染死亡。
由于法律得到严格的执行,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逐步销声匿迹。
——节选自《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大都雾霾的原因及特点。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现代英国处理雾霾方式的异同及启示。
(13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提及行省的内部纷争,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重大事情行省需要向中书省“议拟咨来”,与B项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可以看出行省拥有一定的自决权,故C项错误;材料第一句反映重大事情,行省需要向中书省禀明请示,第二句中提及公事“合与决”“从公依例与决”,故D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大机构分工明确,其中御史台是为了监督“管行政的中书省”和“管军事的枢密院”,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可见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官就是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故A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政府机构的分工,没有体现三权的相互牵制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官成为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而非行政效率提高,故C项错误;家国一体是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特征,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不利于传达行政命令,故A项错误;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不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利用自然地理条件来限制地方,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行省是在疆域范围内设置的,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根据“掌军民之务”、“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可知宣慰司是行省下属分治理军民的机构,故A项正确;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故B项错误;清代的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故C项错误;元代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为地方最高官府,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