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对策

初二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对策

初二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对策(2011-11-21 20:01:30)作者:韩国存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初二学生,由于身心的急聚发展变化,带来了种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既是发展的危险期,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成为教育的关键期。

抓住初二学生的特点,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中心,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一致维护的教育观是我们的努力目标。

今天我就与各位家长一起探讨初二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对策问题。

一、初二学生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

还有人认为初二阶段是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初二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初二现象”。

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初二的学生,与近年来初二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

1、初二学生主要特点生理特点可以概括为:身体形态的剧变;体内机能的增强;性的萌发与成熟。

他们正处在人的第二生长高峰期。

心理特点可以概括为:产生明显成人感;独立意识增强;产生一定闭锁心理倾向;有了比较明显的批判思维。

行为特点可以概括为:体力充沛,精力旺盛,好奇好动,耳聪目明;追求尊重、平等的权利;力图表现行为上的独立自主;爱美;主动探寻性的奥秘;热心于同性同伴交往和异性同伴产生的体验。

总体上说: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明显,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

从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来看,14岁的孩子(相当于初二年级学生)是青少年犯罪的易发期。

跟踪指导老师发现:由于他们生理骤变,心理上交织着各种矛盾——幼稚与成熟的矛盾;活动能量大与认识水平低的矛盾;独立意识与依赖家长习惯的矛盾;日益增长物质需求与家庭实际消费水平的矛盾;性知识体验的渴求和性道德贫乏、性法制无知的矛盾……所以,初中生群体,告别童年走进少年,即将踏入青年行列,是一个过渡年龄段,处在一个长身体、长知识、立志向的黄金年龄时期,也处在一个认识容易极端、感情容易冲动、行为容易盲动的危险年龄时期。

种种状况表明,初二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2、初中生家庭特点一般来说,初中生父母已进中年,由于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家长对未来社会发展提供的孩子发展的机遇、风险,存在着企盼和担心,父母普遍对孩子期望值偏高,而孩子实际表现和家长的理想又往往有一段距离,因此,造成孩子的气馁和家长的急躁。

亲子关系疏远、紧张,是初中生家庭相当普遍现象。

不管是民主型家长、粗暴型家长、溺爱型家长,或是放弃型家长,家长往往看孩子缺点多,看优点少;埋怨多,赏识少;指责多,称赞少,只不过,民主型耐心点,粗暴型简单点,溺爱型无奈一些罢了。

跟踪指导老师不难发现,初中生家长往往缺少观察,不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仍旧用管小学生方法管理中学生;对学习成绩过份敏感,而对学习过程缺少细致深入的观察分析;生活中往往过度照顾、过度呵护,剥夺孩子自理、自主的机会;爱唠叨,言教多,不太注重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尤其异性交往有很多认识误区,指导很不得法;容易把青春期教育的问题,孤立分析、单独解决,不懂得放在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人生理想等大背景下,整体分析和解决;严重忽视孩子群体间的个体差异,爱以别家孩子长处比较自家孩子短处……3、初二学生问题原因生理因素。

初二学生年龄基本上在14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身体都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

与初一相比,初二学生增加了生物课,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有着羞涩的好奇。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性行为,这些问题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但由于家长和社会对性知识教育采取闭锁甚至耻于谈论的态度,致使同学们产生青春期烦恼。

学习压力。

初二阶段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翻开初二课本,老师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与初一知识相比,初二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

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时间一长甚至破罐破摔,放弃了学习。

这也是初二学生学习方面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虽然中考不是迫在眉睫,但是很多初二学生从他们的学长那里已经领教了中考的严酷,升学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成为他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加上很多家长﹑学校对学业的过分重视,往往造成许多青少年忽视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甚至因为学习而牺牲自己的兴趣。

当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学习一个内容,自然会感到生活的单调、枯燥,就特别向往和迷恋外面的世界,常常和一些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块,或是沉溺于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心理因素。

初二学生心理开始发生较大变化。

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年幼天真,一般都能听老师和家长的话,行为乖巧,守规矩。

升入初中后,第一学年对新的校园和学习生活都有陌生感,胆子小,自觉遵守纪律。

而进入初中二年级后,同学们的心理就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们认为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甚至比师长都理性,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对家长特别逆反。

初二学生的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

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

二、初二学生教育的具体对策对孩子的变化应早有心理准备。

如果家长对初二学生心理的发展充分了解,就会对孩子的行为多一分理解,即使孩子出现现问题,也会用比较科学的态度来解决。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比如发现孩子迷恋网络﹑染头发等问题。

家长们一定要放下架子,跟孩子就这一问题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这们做的原因,然后再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而不是强硬的说教。

1、努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一个家长对我说:我孩子学习一点不自觉。

你提醒一下,他学一会儿,不提醒他坐那儿发楞。

我说:“将来你没文化,找不到工作,谁也不要你。

”他说:“那么多没文化的不也过了吗?”这孩子越来越不知道学习了。

唉,真发愁。

我想起了一个教育家说的话,“什么是负担,他不喜欢的事情,你叫他干1分钟,这就是负担;他喜欢干的事情,干到废寝忘食,也不是负担。

”有些孩子之所以对打篮球这么向往,因为他喜欢,而他喜欢的原因是打球没有任何附加的条件,打球是他的生理需要,精神需要。

就像人需要吃饭、喝水一样。

如果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为他打球制定一个高期望值,希望他成为一个国家队员,希望他比赛获奖,那么他还会这么忘我的打球吗?我见过这样一个人,他非常爱喝酒,见了酒如命。

后来某公司委托他去搞公关,为公司的利益去违心地劝别人喝酒。

后来他说他见酒就害怕,实在不想喝这样的酒了。

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毫无理由地喜欢它,那是他符合你的某种需要。

一旦在这种需要上附加了某些让你痛苦的外部条件以后,例如:为当明星去打球;为拿到某个合同而陪酒;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去学习时,快乐变成了负担,这种内在需要的动力就会大大减弱,人们对他的兴趣也会慢慢丧失。

其实学习本来就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人们的一种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是精神的空气和阳光。

他不应该带任何功利性。

而我们的学生将学习看成是有目的的行为,将封建社会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演化为父母的期望去学习,为将来找个好工作而学习,这种狭隘的学习观的后果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看不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认为学习是一种手段,通过这个手段要达到某种目的,可以想象一旦目的达到,学习就变得一文不值。

面对家长“好好学习将来有个好工作,否则让你扫大街”的唠叨声,如果孩子认为:我不要“好工作”了,扫大街就扫大街,靠劳动吃饭也没什么丢人的。

你怎么办呢?其实,培养孩子的兴趣,才是增强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的有效途径。

无数事实证明,学习的真正动力来之于学生的自我需要。

一个孩子发自内心的想学习,再苦再累也不会感到厌烦。

而学习的这种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长的正确引导。

例如:家庭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孩子在家长爱读书的潜移默化影响中受到良好的熏陶,从小就对读书产生良好的兴趣。

再次,正确看待孩子智力能力,不向孩子提出超过他们学习承受能力的分数、名次要求,也对保护孩子学习兴趣的有着重要作用。

特别到初中,有些在小学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因数、理、化课程难度不断的增加,学习会感到吃力,成绩退步。

家长应理解他们的苦衷,多鼓励,多安慰,多帮助。

不讲策略地去责备他们,就会让他们对学习的畏难情绪雪上加霜,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

给孩子自我安排的时间,让他们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不要将别人的优点去比孩子的缺点,把某某同学考上清华,某某孩子考了第一放在嘴边。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要求进步的欲望,他暂时不如别人并不是他的愿望,一旦家长多次重复唠叨,会产生“谣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事实”的错误效应,让孩子认为:我不如别人,不如好了!我也不必再赶了——反正赶不上啊!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培养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实在是衡量一个家长是否称职的试金石。

而,这种兴趣的培养往往是从幼儿时期的点点小事上开始的。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老师干吗呢?一个老师负责50多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爱好、兴趣、性格,老师对他只能赋予1/50的精力。

而两个家长的心都用在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一个孩子身上,那力度和效果的差别肯定是不言而喻的。

2、理解孩子的青春期躁动一位家长的热线电话:人们都说“女儿是妈妈贴身小棉袄”。

可是,我的女儿原本是与我无话不说的,自上初中以来,我发现她渐渐沉默了。

问她学校的事她带答不理的,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她不知怎么想的,买了一本带锁的日记本。

我想看看她写的是什么,却被她不知藏哪里了。

对电视中的爱情歌曲十分欣赏,歌词抄了一本又一本,真不知咋变化得这么快?初中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发育速度最快的时期。

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最主要的变化是人的性心理、性生理发育迅速趋于成熟。

那些在家长眼里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心理开始复杂起来。

而这种复杂往往被表面的单纯所掩盖。

许多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变化,仍然用教导小学生的方法来对待这时的孩子,就会造成许多失误。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认为以下情况是家长应该充分注意加以正确引导的:首先要理解孩子与异性正常的交往。

初中一年级女生性生理比男生早发育,大约在初一,40%的女生月经来潮。

这时候的女生的心理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与异性交往的愿望开始萌发。

班里学习优良容貌英俊的“帅哥”会成为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大胆直率的女孩会公开谈论并主动写条子向男孩表示爱慕之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