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设计带凸缘筒形件首次拉深的拉深模设计

课程设计带凸缘筒形件首次拉深的拉深模设计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课程名称_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_题目名称带凸缘筒形件首次拉深设计学生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班级模具设计与制造091261班学号 ********学生姓名夏满指导教师黄雁飞20 11 年05 月12日设计目录设计目的通过此次拉深模实际旨在让我们了解一般拉深模的设计思路,设计歩骤,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综合起来,提高我们对模具设计的认知能力,进而能独自设计出来一套模具。

任务书………………………………………………………………………………………………………………………. 一,工艺分析……………………………………………………………………………………………………………………1,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2,工艺流程二,工艺参数计算…………………………………………………………………………………………………………….1,修边余量的计算2,初算毛坯直径3,判断能否一次拉出4,计算拉深次数及各工序的拉深直径5,首次拉深凹模、凸模圆角半径的确定6,毛坯直径的调整7,第一次相对高度的校核8,计算以后各次拉深直径9,画出工序图三,零件的排样及压力机吨位的选择………………………………………………………………………………1,零件的排样(1)零件排样(2)一个歩距范围内的材料利用率2,压力机吨位的选择(1)冲裁力的计算(2)压边力的计算(3)拉深力的计算(4)卸料力的计算(5)总压力四,模具的结构形式及模具工作部分尺寸的计算……………………………………………………………1,模具的结构2,卸料弹簧的选取3,模具工作部分尺寸的计(1)落料模(2)拉深模4,其它零件结构的计算(1)闭合高度(2)上模座弹簧沉孔的深度(3)下模座卸料螺钉沉孔的深度(4)卸料螺钉的长度(5)推杆的长度五,模具总装图与落料拉深模明细表………………………………………………………………………………六,模具的装配……………………………………………………………………………………………………………….. 七,个人总结……………………………………………………………………………………………………………………八,参考书目……………………………………………………………………………………………………………………九,小组成员名单及任务分配…………………………………………………………………………………………. 十,结束语……………………………………………………………………………………………………………………...恩施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名称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学生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班级模具设计与制造091261班姓名夏满学号 09126152.一、课程设计的内容根据给定的冲压零件图进行产品的冲压工艺分析和比较,制定合理的冲压工艺方案,进行有关工艺计算,确定冲压模具的类型和结构,选择冲压设备,绘制模具的装配图及零件图,编制冲压工艺卡,并撰写设计说明书。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与数据1.课程设计时间共2周,按时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符合学校对课程设计的规范化要求;2.绘制所设计模具的装配图和非标件零件图:图纸整洁,布局合理,图样和标注符合国家标准;3.编制冲压工艺卡,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约20页):要求公式使用准确,计算正确,语言流畅,书写工整,插图清晰整齐;4.设计说明书与图纸按学校规定装订成册。

三、课程设计应完成的工作1.冲压工艺设计:包括分析零件的冲压工艺性,拟订冲压件的工艺方案,确定合理的排样形式、裁板方法,并计算材料的利用率;确定模具结构及尺寸等;2.根据总冲压力及考虑模具的结构尺寸选择成形设备的型号;3.模具结构及其零部件设计:设计一道工序的冲模,绘制冲模总装配图及主要零件图;4.冲压工艺过程卡片;5.设计计算说明书。

四、课程设计进程安排五、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1. 教材2. 设计手册发出任务书日期:20 11年 5 月 3 日指导教师签名:计划完成日期: 20 11年 5 月 13 日基层教学单位责任人签章:课程设计带凸缘筒形件首次拉深的拉深模设计一、工艺分析1,冲压工艺方案的设定:考虑到零件的生产批量,经过分析得采用反拉深复合膜生产。

2,先剪切条料→落料→第一次拉深→……第四次拉深→修边。

二、工艺参数的计算 。

如上右图所示的拉深件。

(1) 查表4-6选取修边余量Δd 由d 凸d=7529=2.6 、 d 凸=75mm 得出Δd=2.2实际d 凸=75+2×2.2=79.4≈79 (2),初算毛坯直径。

根据公式(4-9a )得出:D =√d 12+4d 2h +2πr (d 1+d 2)+4πr 2+d 42−d 32,将d 1=20 d 2=29 d 3=38d 4=79 h=40 r=4 代入上式得出D=√202+4×29×40+2×3.14×4(20+29)+4×3.14×42+792−382 =√6472+4797≈106,其中6472为工件不包含凸缘部分的表面积,即零件实际需要拉深部分的面积。

(3),判断能否一次拉出。

由h d =4929=1.69 、d 凸d=7929=2.72 、 t D ×100=1106x100=0.94查表4-14得出h1d 1=0.17﹣0.21、而零件实际需要的为1.69、因此不能一次拉深完成。

(4),计算拉深次数及各工序的拉深直径。

,因此需要用试凑法计算利用表4-14来进行计算,但由于有两个未知数m和d td1拉深直径。

下面用逼近法来确定第一的拉深直径。

的值为由于实际拉深系数应该比极限拉伸系数稍大,才符合要求,所以上表中d td11.5、1.6、1.7的不合适。

因为当d t的值取1.4的时候,实际拉深系数与极限拉深系数接近。

故初定第一次d1拉深直径d1=56.因以后各次拉深,按表4-8选取。

故查表4-8选取以后各次的拉深系数为当m2=0.77时d2=d1×m2=56×0.77=43mm当m2=0.79时d3=d2×m3=43×0.79=34mm当m3=0.81时d4=d3×m4=34×0.81=27mm<29mm因此以上各次拉程度分配不合理,需要进行如下调整。

由于拉深系数差值比较接近,因此各次拉深变形程度比较合理。

(5),由筒形件首次拉深,凹模圆角半径确定公式R 凹1=0.8√(D −D 凹)×t 得出R 凹1=6mm以后各次拉深时,凹模圆角半径应逐渐减小、其关系为R 凹n =(0.6-0.8)R n−1,故R 凹2=5.5mm R 凹3=4.5mm R 凹4=4mm又根据公式R 凸n =(0.7-1)R 凸n ,故每次拉深凸模圆角半径取值为R 凸1=5.5mm R 凸2=5mm R 凸3=4.5mm R 凸4=4mm(6),调整毛坯直径。

设第一次拉入凹模的材料比实际需要要多5%,故修正后的毛坯直径为D 1=√6472×1.05+4797=108mm 由公式得出第一次拉深高度为:h 1=0.25(D 12−d t 2)d 1+0.43(r 1+R 1) +0.14﹙r 12-R 12﹚d 1将D 1=108mm 、d t =79mm 、d 1=58mm 、r 1=6mm 、R 1=6.5mm 代入上式得h 1=30mm注:R 为凹模的圆角半径,R 为工件半径。

(7),校核第一次相对高度。

查表4-14得出,由d t d 1=7958=1.36 t D ×100=1108×100=0.93 得出许可的最大高度为[h 1d 1]=0.53﹥h 1d 1=3058=0.51,符合要求。

(8),计算以后各次的拉深高度。

设第二次多拉入3%的材料(其余2%的材料返回到凸缘上),先求假想毛坯直径。

D 2=√6472×1.03+4797=107mm h 2=0.25(D 22-d t 2)d 2+0.43(r 2+R 2) +0.14﹙r 22-R 22﹚d 2将D 2=107mm 、d t =79mm 、d 2=44mm 、r 2=6mm 、R 2=6mm,代入上式求得h 2=34.75mm 。

设多第三次拉入1.5%的材料(其余0.5%返回到凸缘上),先假想求出毛坯直径。

D 3=√6742×1.03+4797=106.4mm h 3=0.25(D 32-d t 2)d 3+0.43(r 3+R 3) +0.14﹙r 32-R 32﹚d 3将D 3=106.4mm 、d t =79mm 、d 2=35mm 、r 3=5mm 、R 3=5mm ,带入上式得出h 3=36.3mm 、h 4=49mm.(9),画出各次拉深的工序图。

按照以上冲裁、第一次拉深、第二次拉深、第三次拉深、第四次拉深完成后,在经过修正得到自重需要的尺寸,即完成所需工件的加工。

三,零件的排样及压力机吨位的选择。

1, 零件的排样。

① ,经过计算得出毛坯的直径为Φ108,考虑到操作的安全与方便,采用如下单排方式。

零件的排样图如下。

其中搭边值由表2-8选取,则工件间搭边a 1=0.08mm 侧搭边a=1mm 、歩距L=d+a 1=108mm,条料宽b=D+2a=108+2=110mm 。

② ,计算一个歩距范围内的材料利用率。

由η=ABS 其中A 为一个歩距内冲裁件的实际面积,S 为进料进距(即为相邻两个制件对应点的距离,这里的S 为相邻两圆圆心间的距离,B 为条料宽度。

由排样图中所标数据故η=πR 2108.8×110×100%=3.14×542108.8×110×100%=9156.2411968×100%=76.5% 2, 压力机吨位的选择。

① ,冲裁力的计算。

由公式(2-24)、F =ktL τ其中L 为冲裁边周长、t 为材料厚度、τ为抗剪强度、K 为系数,系数K 在实际生产中一般取K =1.3这里t =1mm 、L=2πR 、R=54mm 、τ查附录表一取τ=300MPa 故F 落=1.3×2×3.14×54×1×300=132256.8N ② ,压边力的计算。

由tD ×100=0.94,查表4-1得,拉深的时候需要采用压边圈。

由表4-16得出拉深时首次拉深压边力的计算公式为F 压=π4[d 02-(d 1﹢2r 凹)2] Ρ注:r 凹为筒形件首次拉深时凹模圆角半径、d 1为首次拉深直径。

由题已知得出r 凹=6、d 0=79、d 1=58、又因材料为08钢,P 的取值范围为1.5-3,这里P 取2.6代入上式计算得出首次拉深时压边力F 压=π4[792+(58+2×6﹚2] ×2.6≈3000N以后各次压边力按F 压=π4[d n−12−(d n +2r 凹)2] Ρ来计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