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血》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讲解

《气血》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讲解

“气血”与健康的关系气血,中医指人体内气和血的统称。

中医学认为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1、气的概念:气是运行在人体内的一种精微物质。

具有极强的能量的活动力,激发和推动机体器官的功能活动,因此也代表五脏之气和经脉之气。

气的作用主要是温养机体和抵御外邪的入侵,同时参与脏腑功能的新陈代谢。

2、血的概念:血即流动于经脉中的红色液体。

血的功能有两方面。

其一,即调养脏腑形体经络和骨窍。

血盛则形健,面红润、皮肤光滑、毛发润泽、关节灵活。

其二,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盛则神清气爽、思维敏捷。

血不足则精神恍惚、心悸不安。

气血来源于脏腑,运行于经络,是妇女经、孕、产、乳的物质基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

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

女性的月经、怀孕、生产、哺乳四大险区,处处考验血气的虚实平衡。

除了健康之外,血液还关乎美貌,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化妆品,能像血液这样体贴肌肤。

它了解肌肤细胞的需要,提供的是可以直接吸收和利用的营养大全,而且顺便帮皮肤做了清洁。

如此看,只有血足才可以有皮肤红润,才可以有青春美貌。

妇女若气血调畅,则五脏安和,冲任通盛,经孕正常。

然妇女以血为本,血随气行,由于经、孕、产、乳的关系,容易耗血伤气,导致气血失调,影响冲任,发生妇科疾病。

气血失调,不但是妇产科疾病的成因,有时也是妇产科疾病的结果,因此,调理气血成为治疗妇产科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人的体型胖瘦取决于气血,气虚则胖,血虚则瘦。

不胖不瘦的代表他做到气血不虚、人们当然也会健康长寿。

对于极胖和极瘦之人来说,平衡气血总的思路就六个字:胖补气,瘦补血。

气血平衡身体内的各种不适感就会自动消失。

气不足的原因有四种一是气虚,二是阳虚,三是痰湿,四是湿热。

体型十分胖的,一般身体较虚弱,动不动就感冒,而且经常胸闷气短、头晕健忘,胸闷气短,容易误认为是心脏功能出现了毛病。

推荐一式三招补气法。

一式就是牢记气虚补气这个大方向,三招就是一清心、二喝粥、三艾灸。

胖人养生先应清心。

清心有很多方法,推荐方法:站桩法。

静静地在一个地方站上半小时,什么都不要想。

第二招就是喝粥,暑热应喝绿豆粥,受风寒应喝姜粥。

第三招是艾灸每天用艾条熏炙脾腧穴、足三里、气海穴和膻中穴。

瘦人补血:晚上泡脚气血-气血之间的关系一,气对血的作用1.气能生血:是指在血的生成过程中,气化作用非常重要。

营气和津液都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为营气和津液;再从营气和津液转化为血液,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因此说,气能生血。

气旺,生血功能亦强;气虚,化生血的功能也弱,还可导致血虚。

临床治疗血虚证时,常配合补气的药物,就是这个道理。

2.气能行血: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

主要依靠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肃降,肝气的疏泄调达。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在病理上,气虚或气滞,可导致血瘀,称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

如气机逆乱,血亦随气的升降出入的逆乱而异常,血随气升,可见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出血;血随气陷,则脘腹坠胀、或下血崩漏等。

3.气能摄血:血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主要依靠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如果气不摄血,则可引起各种出血病症。

临床治疗时,常用补气摄血的方法,引血归经,达到止血的目的。

二,血对气的作用1.血为气母:包括血能行气和血能载气。

2.血能生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

3.血能载气:血为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靠血运载达到全身;二是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

若血虚,或大出血时,气失依附,则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

故治疗大出血时,要用益气固脱之法,道理就在于此。

气血- 生命原物质之一饮食调养气色好养生主养“气”。

“生命的原物质--元阴、元阳”,父母的体质状况,往往直接影响子女的体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原物质是由父母的精气凝结,这个是改变不了的。

由“生命的原物质”产生的能量就是“气”。

在中医学上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被视为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运转、体内物质运输、传递和排泄的基本推动能源。

俗话讲的“断气”表明一个机体的死亡,没了气就没了命,这个气你说要不要紧呢!还譬如,关于气,我们生活里的常语就更多了,“受气”“生气”“没力气”“中气不足”当然还有“气质”啦,可见它的作用非比寻常,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1、推动生长发育。

2、推动机体的新陈代谢。

3、推动脏腑运动。

4、推动物质运输。

除了这些推动作用,“气”还具有: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和固摄作用。

当这些运动发生变化或者失常时,也就是“气”不好好工作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生病,表现出来的症状不一样,与西医里的疾病名称是也不一样(西医对疾病的命名和中医对疾病的命名有根本区别,很多西医疾病的命名就很恐怖,比如癌症,就像给病人宣判死刑一样),用中医术语就可以归纳为:“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指的就是“气”的运动失常的四种情况。

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些气的运动不规律通常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

“气滞”--就是气的运动不畅,出现的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胀痛。

根据气滞的部位不同,出现的胀痛部位也就不同了。

说个我们最头痛的毛病把,月经引起的小腹胀痛,是不是痛的时候还会有大便的感觉?这是典型的气滞引起的妇科疾病,气和血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气滞往往会有血淤的情况,下次讲“血”的时候再具体讲,这里不展开了。

“气郁”--指的是气结聚在内,不能通行周身。

如果气郁结在内,不能正常运动,我们人体脏腑的运转,物质的运输和排泄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

像女生冬天经常会感到手脚冰冷,其实就是气运行不畅所导致的,所以,冬天一定要多吃多运动才能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气逆”--指的是体内上升太过、下降不及给人体造成的疾病。

气在人体中的运动是有升降的,上升作用能保证将体内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头面,维持各脏器在体内的位置;下降则是使进入人体的物质能自上而下的依次传递,并能将各种代谢物向下汇集,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

如果上升作用过强就会出现头部过渡充血出现头晕头胀,面红目赤,甚至昏迷、半身瘫痪,口角歪斜等症,下降作用过弱则会出现饮食传递失常出现泛酸、恶心、呕吐、咳嗽等症。

“气陷”--和上面那个正好相反,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上升不足则会导致头部缺血缺氧或脏腑不能固定在原来的位置出现头晕、健忘、眼前发黑、精神不振等症;下降太过则会导致食物的传递过快或代谢物的过渡排出,从而出现腹泻、小便频数等症。

气血- 生命原物质之二养生主养“血”这里讲的血可不是西医概念上的血(中西医差别之大),中医上讲的血仅概括了血液中哄细胞的功能。

(现代医学的血液包括了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

)血对人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滋养,它携带的营养成分和氧气是人体各组织器官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目前已经出现了4个人体基础物质:元阴、元阳、由它们产生的气、以及这里提到的血。

血对女人来说更加重要了,血充足,则人面色红润,肌肤饱满丰盈,毛发润滑有光泽,精神饱满感觉灵敏活动也灵活。

因为血是将气的的效能传递到全身各器脏的最好载体,所以中医上又称“血为气之母”。

又称“血能载气”。

血的生成和以下2个因素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补血可以从这2方面入手:1、脾胃的运化功能。

2、气的充足程度。

脾胃是我们机体消化吸收饮食的重要器官,也是血液生成的物质来源,因此,在中医上有“脾生血”的说法,也就是说补脾是养血的关键。

气可以携带效能到达个脏器,因此气充足是人体造血器官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

中医上称“气能生血”,也就是说如果血虚则先应补气。

如果血亏损或者运行失常就会导致各种不适,比如失眠、健忘、烦躁、惊悸、昏迷等等。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元阴、元阳、气、血、津液构成了人体的基本物质,尤其是对气、血的调养对女生来说特别重要,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月经时血液会有一定量的消耗和流失,加之经期情绪、心理的变化,身体中的雌激素分泌降低,月经失调紊乱也就时常发生。

随之而来的肌肤变化,可想而知。

肤色暗淡,眼圈发黑,还有满脸的痘痘,花容失色,令人苦恼。

经期调节内分泌,提高荷尔蒙水平,补气养血从根本上调经理血,当然也是拥有娇美容颜的养颜之本。

气血- 不足诊断如果把人体比作生长植物的话,气就是阳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使其茁壮成长。

这一点,不仅对整个人体如此,对每一个脏腑也是如此。

气和血可以在人体的一些细节中发现出来,只要分辨出这些小细节,就能认清各个脏腑气血的运行状态,有助于预知疾病、保持健康。

1、看眼睛:主要看眼睛的色泽和清澈度。

小孩子都有一双清澈的眼睛,而“人老珠黄”一般是形容中年人。

眼睛清澈明亮、神采奕奕,说明气血充足;眼白的颜色混浊、发黄,就表明肝脏气血不足;眼白与肺和大肠的关系密切,如果眼白有血丝,多为肺部和大肠有热;眼袋很大则说明脾虚;眼睛干涩、眼皮沉重,也代表气血不足;如果两目呆滞,晦暗无光,是气血衰竭的表现。

2、看耳朵:耳朵是人体的缩影,几乎所有脏器的变化都能从耳朵上表现出来,其中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肾。

人常说“耳朵大有福”,耳朵厚大的人,是肾气充足的表现;耳朵薄而小的人,多为肾气亏虚。

耳朵较大,柔软,肉多骨少,耳垂饱满,表明这个人先天的营养状况很好;耳朵偏小,僵硬,肉少骨多,耳垂薄,代表这人的体质属于先天不足。

耳朵色淡白,多见于风寒感冒,也见于阳气不足的人;耳朵红肿,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耳垂上有一条明显斜线纹,说明心气虚;耳鸣和耳聋则都说明肾气虚弱。

耳朵局部有结节状或条索状隆起、点状凹陷,而且没有光泽的人,多提示有慢性器质性疾病,如肝硬化、肿瘤等。

耳朵局部血管过于充盈、扩张,可见到圆圈状、条段样等改变的,常见于有心肺功能异常的人,如冠心病、哮喘等。

3、看头发:头发与肝、肾有密切的关系。

肝血充分,头发就能有充足的供血;肾中精气是人体的根本,头发的生长、健康状态的维持都与肾密切相关。

头发变白是肝血肾气衰落的表现;但有些青少年短时间内出现白发,且伴有脾气不好、容易发火,多是因为肝郁血热;如果伴有睡眠不足、腰膝无力、耳鸣,则是肾气不足的信号。

如果出现大量脱落,而且头发越来越稀疏,就要警惕整个身体的气血问题。

头发油腻,则说明脾肺不和,脾的气太过,肺的气又虚,就会出现头油过多的现象。

头发的生长速度跟肝血相关,如果肝血不足,头发长得慢、易干枯。

4、看手:首先,手的温度是人体气血的直接表现。

气血充足则手总是温暖的,而如果手心偏热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则都是气血不足。

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的,都代表气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饱满,肉多有弹性,则说明气血充足。

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的,都代表气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饱满,肉多有弹性,则说明气血充足。

手掌厚而有力,富有弹性,一般为气血充沛,体质强壮;如果手掌厚而无力,弹性差,多为精力欠佳,疲劳乏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