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日本松下公司企业文化的研究综述

对日本松下公司企业文化的研究综述

-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学年论文题 目 对日本松下公司企业文化的研究综述XXXXX工商管理系 XXXXXX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学生学号摘要日本企业的成功是举世皆知的事实,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日本企业就是日本松下电器公司。

在企业文化角度看,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有其很好的管理特色,值得我们借鉴;建设企业文化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搞“花架子”;建设企业文化应该重视全员参与;企业文化要体现“民族性”,要有个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的镜子,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塑造优秀企业文化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企业文化松下公司启示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的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

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

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因此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的存亡至关重要。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脚踏实地地从基础做起,在这方面,日本松下公司的经验很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松下幸之助于1918年在大坂建立了“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最初创业时,他只筹集了100日元(相当于50美元)资金,几乎是从零开始,在他苦心经营下企业稳步发展。

松下在这个公司主政71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公司成为世界文明的松下电器集团。

1989年去世时他留下了3500亿日元的遗产。

松下公司的成功是举世公认的,80年代初美国著名学者里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A·G·Athos)在他们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中对松下的管理给以高度评价,并把他的成功经验归纳为四个方面:经营战略、企业结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其独特的企业化。

尽管那时还没有“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但松下的管理实践却是一条精心培育企业文化的成功之路。

用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理论分析,其独特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独特的松下作风。

松下幸之助的个人作风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热情、务实加灵活的工作方法。

松下和他的经理们很少坐在办公室里,他们十分重视市场的作用。

他不遗余力地以自己的作风影响着他的助手和下层经理们,成松下公司独特的工作作风:意志坚强、切实可行和精力旺盛。

注重培养雇员的大局意识,实事求是地处理矛盾和冲突是松下作风的另一个特点。

他通过各种场合以自己的信念和工作作风影响雇员,培养人们的大局意识,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他常说“权威可以说服人”,但权威来自下属的信任和追随,而这种信任和追随又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个性)有极大的关系。

在这方面,松下不仅身体力行,也时常教育其下属,为培养自己的“个性”而不懈地努力,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

松下以为人谦和、真诚坦率、正直无私的优秀品格以及战略家的胆识、管理者的睿智、经营者的精明和产业报国的雄才大略赢得了公司员工的信任和尊敬,成为松下电器公司的精神权威和灵魂人物。

第二:精神价值。

人类社会在生产管理中难以妥善处理的内部矛盾是人与效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松下说:“人们需要一个联结他们劳动生产与社会的方式。

”于是,产生了具有达尔文主义色彩、力图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相联系的管理哲学思想:一个企业应该自力更生,为社会提供服务,利润不应该是公司贪婪的反映而应是社会所投的信任票,因为只有社会才能对公司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

松下的“精神价值观”(他们称之为“七精神”)是“产业报国、光明正大、亲和一致、力求进步、礼貌谦虚、顺应潮流(自我改进和完善)和感谢报恩(向用户致谢)。

”为了让这种“精神价值观”规范、约束和激励全体员工,规定每天正式上班后,利用几分钟时间列队唱公司的“社歌”,背诵“七精神”。

最后还要自我宣誓:“作为一个产业者,决不违背自己的本身”。

下班前几分钟还要对照公司的“七精神”检查一天的言行。

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

这些深入人心的价值观念,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为遍布全球的雇员劳动大军树立了共同的远大目标。

在日本,人们认为,松下哲学思想所奉献的,已远远超过了其生产的产品价值。

松下公司是日本第一家拥有厂歌和行为准则的公司。

这在当时的西方人看来似乎是愚蠢的,而松下的一位经理却说:“每天早上8点钟,全日本有8.7万人共同背诵这些准则和唱厂歌,好像我们是一个共同体。

”如今,日本绝大部分企业都有“社歌”、“社训”和行为准则,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自己的员工。

第三:员工的培训与培养。

松下预见到自己的公司可以培养人的性格。

他认为公司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帮助雇员提高素质。

“集合众智,无往不利”是松下幸之助先生穷七十余年功力而悟出的至理名言。

的确,在一个企业中,最重要的就是挖掘人才,利用人才。

松下幸之助正是将用人之道发挥到妙于毫巅的高超艺术家。

松下作风和精神价值观念之所以能在公司上下深入人心,靠的就是他独特的管理工作,他在管理中一直致力于“从普通人中培养出特殊的素质”。

松下培养员工的独到之处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新职工的特殊培训和辅导。

松下公司20万雇员都经过了全面的训练。

全体专业人员,不管是工程师、会计还是推销人员,也都要从业务基础训练开始。

每个人用6个月时间从事销售或直接在一个零售店工作,每人还必须在某条装配线上从事日常的生产。

通过强有力的培训,使青年职工们懂得松下公司关心的是了解顾客,使可销售的产品以最低的费用满足顾客需求。

二是“工作轮换法”,他每年让5%的雇员(经理、管理人员各占1/3)从一个分公司调到另一个分公司,轮换的雇员不断地被派到新的分公司去,直到他们被再次提升为止。

这对提高人员素质,增进沟通交流,培养大局意识,实现集权与分权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让员工拥有梦想。

松下认为,激励人们前进和进步的,是梦想和希望,拥有梦想,就拥有动力。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的高速成长。

纵观松下公司的实践,可得到如下启示:1.企业家的素质是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的文化。

首先,企业家在企业中是领导者,负有创导优秀企业文化的使命。

其次,企业家是职工的思想领袖,他以自己的新思维、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价值取向来创导和培植企业文化。

企业家的人格魅力往往是文化的活的偶像,研究百年优秀大企业,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创始人的思想和作风对于企业文化的形成起着奠基的作用。

在这方面,松下幸之助就是典型的代表。

因此,能否创导和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家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至关重要,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要学习企业文化理论,掌握企业文化建设的科学方法。

这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必要条件。

没有高素质的企业家,就不可能有高品位的企业文化,同样,没有高品位的企业文化,要对内造就优秀的员工队伍,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是不可想象的。

2.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扎扎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

松下公司不论是培育精神价值、对新员工的培训、还是“依据目标的教育”和通过“工作轮换法”提高员工素质,都是精心筹划,周密安排,并坚持数年不懈。

企业文化绝不是“涂在蛋糕表面上的奶油”,而是企业管理的一种高境界。

塑造企业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它既有精神层面的内容,如企业如何看待自己的员工、如何看待投资人、如何看待顾客、如何考虑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如何思考和对待合作与竞争、如何对待产品质量、如何认识成本和利润等等,也包括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的内容。

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是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管理活动,不能靠突击,而应该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

3.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全员参与。

任何一件事情,只有亲身参与了,才会有责任感。

企业文化建设,要让职工在参与过程中体验成就感、挫折感、温暖感和危机感,通过交流与融合,培养员工的责任感,逐渐形成大家共同认同的价值准则。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由上到下,也可以自下而上。

手段是次要的,目的才是主要的,松下公司的几十年如一日,这种精神值得借鉴。

4.企业文化属于亚文化,不能没有“民族性”。

60年代日本学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将美国先进的管理理论融入了日本的民族精神,松下的哲学思想、工作作风以及公司的精神价值公司无不带有浓重的“大和”民族精神和东方文化色彩,松下管理文化实现了西方管理理论与东方文化传统的巧妙融合。

这些精神成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企业文化只有将本国传统思想、伦理、价值观念的精华与现代精神加以有效的整合,才能成为先进的、科学的、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

5.企业文化必须具有个性。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渗透,是企业或组织独创性地将社会文化与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的产物,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没有标准统一的模式。

企业家应该以自己个性化的品格、个性化的价值观以及个性化的经营管理风格来发展和完善其个性化的企业文化。

企业成功之秘诀,在于其企业文化特色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即不可复制性。

只有这种不可复制性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建设企业文化需要每一位员工都从做特殊的事开始,培育自身的持续意识(工作+学习)、全局意识、开放意识、超前意识和市场意识,从而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个性化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1] 里查德·帕斯卡尔,安东尼·阿索斯著,张小东,周全译.日本企业管理艺术[J].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2[2]谭一夫.日本管理[J].西苑出版社,2000.1[3]松下幸之助.成功事业的灵魂人物[J].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