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冲刺高考地理二三轮复习自然地理过程类提升练习试题-带解析

2020冲刺高考地理二三轮复习自然地理过程类提升练习试题-带解析

“自然地理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及其应用2018年全国卷“自然地理过程” 类题目分析题目命题素材考查角度全国Ⅰ卷6-8题河流阶地演化过程解释成因、预测变化全国Ⅰ卷37题扎龙湿地形成过程解释成因、预测变化全国Ⅱ卷9-11题汾川河流域演变过程解释成因全国Ⅱ卷37题龙卷风形成过程解释成因全国Ⅲ卷6-8题贝加尔湖演变过程解释成因全国Ⅲ卷37题亚洲某地天气变化过程解释成因、预测变化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1-3题。

1.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1 C.T2 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1.A 2.A 3.D【解析】1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

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

故选A。

2.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

故选A。

3.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

故选D。

(2018·新课标Ⅱ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5.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6.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答案】4.B 5.B 6.D【解析】4.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

5.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

B项正确,A、C、D 项错误。

6.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

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项错误。

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选项正确。

贝加尔湖(图 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 8 千米。

据此完成 7~9 题。

7.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8.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9.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7、A 8、C 9、D10、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直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

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6分)(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6分)(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6分)10、(1)地势平坦、开阔。

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11、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

图 8 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

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 8,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8 分)(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6 分)(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4 分)11(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开,(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拍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12、图 9 为春季 T 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00°110°120°1022.5102550°102010101017.5 10151007.5995992.51010 P40°1012.51007.5 997.510001002.5渤海1010(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4 分)(2)T 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

推测 T 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8 分)(3)预测 P 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8 分)12(1)高压(1 分);低压(1 分);高压位于低压西北(2 分)。

(2)3 个(2 分);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和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2 分),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2 分)。

(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2 分)。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2 分);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2 分);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2 分);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2 分)。

课外训练:1.下面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反映了一次雾霾天气的生消过程。

读图完成下题。

正确反映雾霾天气生消过程的是A.a→b→c→dB.d→a→b→cC.c→d→a→bD.b→c→d→a【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大气出现逆温时,不利于空气的流动,容易发生雾霾。

b图逆温刚开始形成,c图逆温渐渐加强,d图逆温向高空发展,近地面出现对流,a图空气对流旺盛,逆温消失。

选D正确。

2、每年12月下旬到第二年2月底,是观赏吉林雾凇的最佳时节。

每当雾凇来临,吉林松花江岸十里长堤“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一江寒水清,两岸琼花凝”是对吉林雾凇的典型概括。

下图为吉林雾凇形成示意图(1)人们把吉林雾凇的观赏过程大致为三个阶段,即“夜看雾,晨看桂,待到近午赏落花”。

分析夜雾景观形成的过程。

(2)简述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

【答案】2(1)每年从12月下旬到第二年2月底,是吉林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时期,但松花江面却不封冻。

晚上气温降低速度快,幅度大,江水降温慢,幅度小,江水与空气之间产生巨大的温差,松花江上的水蒸气形成雾气升腾弥漫开来;另外夜晚近地面气温降低速度快,空气上升弱,大气比较稳定,形成了晚上的浓雾景观。

(2)松花湖流出的江水水温较高,水汽大量蒸发;地处山谷,风力较弱,水汽不易消散;气温低于﹣20℃,水汽遇寒冷的空气及树枝而凝华。

3、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

2016年3月19日至24日,福建省多地出现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据福建省民政厅26日透露,截至25日9时统计,福建直接经济损失达3.1亿元人民币。

下图是冰雹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说明冰雹的形成过程。

(6分)答案:3(1)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达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凝结成冰粒(2分);在它上升运动过程中,并会吸附其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当其重量无法为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下落(2分);遇上升气流再次被抬升,体积又增大,如此反复进行,其体积越来越大,直到下落至地面形成冰雹(2分)。

(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4、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

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

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

图a 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答案】4(1)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

5、人工降水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撞增大并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2019年2月13日至14日,一股强冷空气影响华北地区,多地气象部门抓住时机,向大气中发射碘化银火箭弹,进行了多轮次增雪作业,缓解冬季少雪干燥的状况。

(1)结合材料一阐述此次人工增雪的形成过程。

【答案】5(1)强冷空气到达华北,气温骤降,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相对湿度大;但空气中凝结核较少;人工向大气中发射碘化银火箭弹,形成大量凝结核,促使云滴迅速凝结或碰撞增大,形成冰晶,增加降雪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