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年全国卷高考地理1+2+3试题评析
2020年全国卷高考地理1+2+3试题评析
习题链接
[习题]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 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6所示,某海拔5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 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 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 、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3、发挥考试积极导向作用,助力素质教育
二是强化地理过程理解。从认识区域特征到反演区域特征的形成过程,构成 传统地理与现代地理的分界。地理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 如全国Ⅰ卷第37题,提供区域地貌结构,要求学生据此反演地貌形成过程, 充分体现地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目前的区域地貌特征只是地貌过程瞬间表 现的理念;全国Ⅱ卷第37题,通过对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 质作用过程的分析,引导中学地理教学重视地理过程的探究。
习题链接
[ 习 题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 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 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 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 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图1)。据此 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
加关注
A.增加耕地面积
习题链接
[ 习 题 ]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 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 工岛的主要方式。图3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 布。据此完成7~8题。
7.参照图3,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
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
件是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1、立足学科特点,保障立德树人落实力度
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考地理试题挖掘我国多姿多彩的自然、文化 景观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优良品质。全国I卷第43题,要求学生分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 作技艺作为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主 动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全国III卷第43题, 要求学生评价徽杭古道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引发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存 保护和开发重要性的共鸣。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答案:9.A 10.C 11.D
习题链接
[习题]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葡萄喜光,耐旱。图5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 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该地位于 52°N附近,气候湿润。
(1)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 地区的降水特点。(8分) (2)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并分 析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利用光照的优势。(8 分) (3)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 顺坡垄的理由。(6分)
1、立足学科特点,保障立德树人落实力度
●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通过精心选择体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的素材,将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德育目标渗透到试题中。
一是呈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高考地理试题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背景 设计,引导学生形成绿色生产生活理念,并从自身做起,自觉为美丽中国建 设做贡献。全国I卷第1~3题,考查黄土高原不同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与地理 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的 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途径。全国II卷第44题,考查南宁市那考河水环境综 合治理模式的环境保护价值,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治污理念的根本变化及其积 极作用,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
积变小。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 侵蚀而发生的变化。(6分)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 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 序,并说明判断理由。(12分)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 顶山分布的原因。(6分)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 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 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 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 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 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 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 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 )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 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
在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C 2.B 3.C
3、发挥考试积极导向作用,助力素质教育
三是深化地理联系认识。通过地理学经典的研究方法——区域对比和关联的 考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区域差异的产生机理。全国II卷第9~11题,呈现 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2个典型区域的区位,通过降水量差异比较考查 大气环流和气候类型等主干内容,通过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比较考查物质、 能量迁移等主干内容,通过区域内部比较考查水文、水循环等主干内容,以 此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加深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全国II卷第6~8题,围绕 学生熟悉的绿洲冷岛效应展开,突出夜间冷岛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温度、 热量、辐射、蒸发之间的关系及能量在区域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深化对地 理联系的认知。
1、立足学科特点,保障立德树人落实力度
三是探究农事活动的地理原理。高考地理试题将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智慧与地 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相结合,在学生心中播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全 国I卷第36题,选择西欧顺坡垄设计为情境,反映农业生产特征是一定地域 人类与地理环境长期协调的结果,引导学生建立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的观 念。全国II卷第4~6题,通过打沟、翻耕等农业生产环节,探究农事活动中 的地理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存在问 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关注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
2020年全国高考
地理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对接高中育 人方式改革,助力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试题以 稳为主,在题型与结构、呈现形式与风格等方面,基本延续近些 年的特点,给学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试题稳中有新,紧扣主干 内容,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关键能力考查;试题既科学地表 达了高考评价体系的精髓,又符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在“稳” 与“变”的权衡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与平衡点。
2、丰富关键能力考查内涵,提升人才选拔区分功能
●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关键能力考查,落实“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 价体系要求。
一是突出信息整理能力。高考地理试题要求学生掌握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 基本方法,快速、准确地从试题材料中提取关键地理信息,提炼、整合后建 立地理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全面理解地理事物的特征、过程与联系。全国 II卷第36题,通过图像信息、文字信息的有机组合,要求学生组织材料中提 供的企业位置、生产工艺特点、产品运输方式等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 读后,对具体产业空间布局的区位进行分析。全国III卷第7~8题,提供地质 剖面图,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地质剖面图,获取所在地经历的地质事件信息的 能力,进而重建当地在内、外力作用下的环境演变过程。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
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答案:7.B 8.D
习题链接
[ 习 题 ]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 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 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 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 。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 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 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9~11题。
9.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10.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
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1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
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2、丰富关键能力考查内涵,提升人才选拔区分功能
三是考查辩证思维能力。高考地理试题围绕地理环境的特点与性质、地理环 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 问题的能力,意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全国III卷第37题以毛乌素沙地 环境演变为背景,要求学生从自然和人文2个方面对沙地、湖泊景观转化的 关系进行深入探究,辩证地看待人地关系,既不误入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不 陷入人定胜天论,试题采用开放题型引导学生对支撑结论的前提条件进行反 思(还可以补充哪些有用的研究资料),以及对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行反思 (还可以采用哪些可行的研究方法相互验证),彰显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 意图。
③自由排布
④纵向错列排布
A.① B.② C.③ D.④
5.相对居住片区II,居住片区I的建筑布局宜
①建筑密度大 ②建筑密度小 ③以高层建筑为
主 ④以多层建筑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开
A.春季盛行风 B.夏季盛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