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戏曲

清代戏曲

清代戏曲南洪北孔《长生殿》与《桃花扇》清代其它戏剧一、李玉与“苏州派”1、早期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曾关》、《永团圆》、《占花魁》)。

2、后期的代表作《清忠谱》。

《清忠谱》通过对此加工,歌颂以周顺昌为代表的东林党人的正义斗争和崇高精神,表彰颜佩韦等下层市民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的高尚品德,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地位。

明末清初最有影响力的传奇作家之一,毕生从事戏剧创作。

二、李渔明末清初的传奇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喜剧作家。

李渔戏曲理论比创作成就大,其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中“词曲部”、“演习部”等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著作。

一、洪昇和《长生殿》(一)洪昇生平与创作洪昇(645-1704)字防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

出身名门望族,遭难家境败落。

科场失志,做二十佘年国子监生。

名剧《长生殿》轰动北京,在佟皇后丧期上演,洪昇被削职还乡。

诗有《稗畦集》《啸月楼集》等。

作传奇九种,杂剧一种。

今存杂剧《四婵娟》: 《谢道韫咏絮擅诗才》、《卫茂漪簪花传笔阵》《李易安斗茗话幽情》、《管仲姬画竹留清韵》(2)《长生殿》题材渊源与创作过程唐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开启此题材创作的先河,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白朴《梧桐雨》,明屠隆《彩毫记》、吴世美《惊鸿记》等对《长生殿》均有影响。

《长生殿》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始成”。

始为《沉香亭》,通过李白遭遇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后改为《舞霓裳》,增加李泌辅助肃宗中兴,表现对国运兴衰的思考;终成《长生殿》,表现“情缘总归虚幻”的主题。

2、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自序》:“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

”“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

”围绕李杨爱情的一系列军国朝政事件,生动反映了皇帝昏庸腐败、不理朝政,杨家挟势弄权、酿成祸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乐极哀来、荒淫误国等“垂戒”之意,寓有深沉的民族意识和兴亡之感。

明皇宠爱贵妃,“占了情场,驰了朝纲”,酿成大乱。

《弹词》出李龟年“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同时寄寓了作者心声。

3、“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自序》:“双星合作,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

《长生殿》既宣扬帝妃罕有之情,又寄寓垂戒来世之意。

忘我爱情与社会角色的矛盾,使李、杨历尽悲欢离合,终于大彻大悟,跳出爱河情海,在仙境以精神“长生”消解现实“长恨”。

“情缘总归虚幻”的主旨除开头《自序》开宗明义之外,终场“永团圆”曲更是卒章显志。

4、对忠臣义士的赞美和对权贵奸佞的揭露和抨击忠臣义士的代表: 郭子仪雷海青权贵奸佞的典型:安禄山杨国忠“那满朝文武,平日里高官厚禄,荫子封妻,享荣华,受富贵,哪一件不是朝廷恩典!如今却一个个贪生怕死,背义忘恩,争取投降不迭.只图安乐一时,哪顾骂名千古。

唉,岂不可羞,岂不可恨!”(《骂贼》)(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1、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上半部偏于写实,下半部主要写幻。

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2、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3、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彩。

多处化用唐史、元曲名句,如《惊变》《雨梦》等出曲文,基本由《梧桐雨》脱化而来,却又融化极妙,如同己出。

其浓厚的抒情性,尤其能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的声情兼备,淋漓尽致。

二、孔尚任的《桃花扇》南明史简介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王朝形式上已经灭亡。

紧接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满族人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

同时,明朝的一些藩王先后在南方各省称帝,历史上统称南明。

第一个建立也是首先灭亡的是弘光王朝(建都南京)。

由于各种原因,清军南下时弘光王朝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有效抵抗便灭亡了。

弘光朝时期重大史实▪明朝北京政权灭亡,南京成为政治中心。

▪福王即位南京,阉党马士英、阮大铖掌权,史可法被迫出守扬州。

▪主要武装力量江北四镇之间明争暗斗;朝廷内部马、阮之辈肆无忌惮迫害东林党人。

▪弘光政权极端仇视农民军而漠视清军威胁,意欲求和。

李自成兵败,清军南下。

左良玉不顾大局,发动内战,江北门户大开。

▪史可法寡不敌众,扬州城破。

清军克镇江、南京。

弘光皇帝出逃,后被俘;马、阮降敌,二十多万明军也投降清军。

▪弘光政权仅维持一年。

《桃花扇》创作主旨▪《桃花扇》以侯、李两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南明弘光王朝由建立到覆灭的动荡而短暂的历史,从而也就写出了明王朝最后的崩溃。

▪剧本的宗旨,作者说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同时要通过说明“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为后人提供历史借鉴,“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

”就作品实际看,作者的目的基本达到了。

二、孔尚任和《桃花扇》(一)孔尚任的生平和创作孔尚任,曲阜人孔子第64代孙。

曾隐居曲阜石门山,捐资纳为国子监生。

1686年康熙南巡北归曲阜祭孔,任御前讲经和导游,受康熙赏识,拔为国子博士。

孔尚任淮扬治河时结识许多明末遗民。

在扬州登梅花岭,参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过明故宫,谒明孝陵;在栖霞山访过道士张瑶星,对创作《桃》剧都很重要。

《桃花扇》三易其稿而问世,轰动京畿“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

“长安(指北京)之演《桃花扇》者,岁无虚日”,甚至康熙皇帝也索稿阅读(《桃花扇本末》)次年孔尚任被罢官,显与创作《桃花扇》有关。

(二)《桃花扇》的内容和意义1、作者创作意图:《先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小引》:“场上歌舞,剧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2、剧本揭出阉党余孽既是造成侯、李悲剧的罪魁,又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

3、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等下层人物形象,表现出对等级贵贱观念的思索和突破。

香君其人李香君形象突破了中国传统女性“柔和”的性格特点和审美范畴。

虽然一般也有姿色,但在姿色中展现的却是女性少有的刚烈之美。

因此,这是一个新的富于政治色彩的歌妓形象,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与同样身份的杜十娘相比,显然富有新意。

4、剧末马、阮败亡和侯、李入道,既蕴含民族的沦落、失意之悲,又表现出国家至上的思想。

总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以复社文人候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为线索,描写南明弘光王朝兴亡的历史,集中反映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三)《桃花扇》的艺术成就1、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1)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

“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明治乱系焉”(《媚座》原批)。

(2)一柄诗扇贯穿全剧。

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

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等。

《桃花扇凡例》:“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

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

第一次出现:侯李新婚之夜。

本是侯附庸风雅之物,同时也见证了国运已是风雨飘摇,江南仕女却在醉生梦死之中。

第二次出现:新婚第二天,正是这把定情诗扇,引出了李香君对杨轻抛金钱的疑问,获知是一场政治阴谋,毅然却奁,突出了香君是非分明的正义感。

第三次出现:李为了维护爱情的坚贞,绝不屈服于魏阉余党,并以诗扇作为防身武器。

既突出了李对爱情的坚贞,更突出她宁死不愿同流合污的疾恶如仇的性格。

第四次出现:溅血诗扇被杨龙友点染也桃花扇,而李却郑重嘱托苏昆生带上桃花扇去河防前线寻找侯,寄上的是李宁死不负侯的一往情深。

第五次出现:也是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栖霞山上,两人劫后余生,拿出诗扇欲诉离情,不期被道士喝破,两人大彻大悟,双双入道。

(3)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一方是正直重节的复社文人,一方是卑鄙无耻的阉党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弘光王朝闹剧。

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4)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40出原批:“离合之情,兴亡之感,融合一处,细细归结,最散、最整,最幻、最实,最曲迂、最直截,此灵山一会是人天大道场,而观者必使生旦同堂拜舞乃为团圆,何其小家子样也!”2、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剧中人物包括李香君,上至皇帝朝臣,下至歌妓艺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有姓名可考者39人。

人虽众多,却人各一面。

(1)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

同为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不同。

同为江湖艺人,柳敬亭、苏昆生有别。

(2)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比如“作好作恶者”杨龙友。

3、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1)“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凡例》)。

宾白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

“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同上)。

(2)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

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

缺陷: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