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发育迟缓康复训练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意义和背景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和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重度残疾学生走进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教育对象的变化也促使着教学模式悄然发生改变。
其中,“医教结合、综合康复”以新理念和新技术的结合,逐步迈入特殊教育,为特殊教育注入新鲜活力,推动着特殊教育快速发展。
在特校智力障碍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同时还存在言语、语言障碍,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教学质量,又影响了他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需要进行必要的医疗和教育康复。
然而,目前培智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教师教育目标的达成等,大多是通过课堂主阵地和学科教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因此,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理念,使学生既在学科中学习知识,又能接受功能缺陷的补偿与康复,是我们特校教师需要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培智生活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发展、培养学生的语言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积极探索教育与康复的有机结合,着力研究言语—语言康复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的运用与整合,力求解决学生的言语、语言
障碍问题,提高学生的言语、语言补偿效果,为他们自理生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扎实的言语和语言基础。
这一课题研究的意义还在于: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升教师康复技能水平。
为了深入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等理论的学习,能够不断汲取知识的营养更新教育观念,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言语功能评估和训练”、“语言功能评估和训练”的过程中,康复技能水平能够逐步得到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2、让学生享受快乐生活教育,提高言语、语言能力。
“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能让学生在图、文、声、像等多感官的刺激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感受,主动体验,享受快乐生活教育带来的乐趣。
老师应用“评估、治疗、监控”(ATM)操作模式,在教学中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言语、语言康复,能够促进学生的言语、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
3、创新生活语文课堂教学,提高生活语文教学质量。
为了将“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理念更好地融合于生活语文教学中,课题教师动脑筋、想办法,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运用新策略、新手段等,这必将使语文课堂更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学生喜欢这样的快乐生活教育课堂,喜爱语文学习,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语文教学富有成效,促进生活语文教学质
量的提升。
4、对医教结合理念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有借鉴意义。
生活语文学科是学校针对“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开展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课题取得一定成效后,其实践过程和研究成果都将成为宝贵的经验财富,为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全市随班就读语文教学改革提供范例,推动学校“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研究更加深入开展,提升学校教育康复水平。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对言语构音障碍学生的研究目标
1、针对重、中、轻度构音障碍学生,逐步建立促进学生言语发展的交流补偿方式、最佳言语可懂度、最佳交流效果和自然度。
2、培养言语构音障碍学生对于言语学习的兴趣,勇于克服困难,增强自信。
(二)对语言发育迟缓学生的研究目标
1、针对低、中、高学段语言发育迟缓学生,逐步提高学生语言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2、培养语言发育迟缓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喜爱语文学习,乐于表达。
(三)对课题组教师的研究目标
1、探索言语、语言康复在生活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寻找促进学生言语、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培养初级康复师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名,打造高素质的教育康复师资队伍。
三、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从不同程度、不同学段的学生言语、语言障碍入手,将医教结合“言语功能评估和训练、语言功能评估和训练”的理论、方法运用于生活语文的各个教学环节中,研究如何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与言语、语言康复的整合,主要包括:
1、拼音教学与学生言语构音障碍矫治的结合
在低年段拼音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口部运动功能、构音语音功能评估与分析,针对开展呼吸、发声、共鸣、构音、语音等矫治,帮助学生说得出、说得清。
2、字词教学与学生言语构音清晰度的结合
在低年段字词教学中,巩固学生已习得的音位,重点训练学生未习得的音位,借助字词学习,提高学生言语构音的清晰度,解决学生语音轮替等问题。
3、句段教学与学生朗读的语言韵律的结合
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结合重点句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训练学生的语调、语速以及语言的韵律,培养语感。
4、篇章教学与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结合
在中、高年级篇章教学中,训练学生对常用句式的理解,抓住关键字词、语句理解语言,加强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5、综合性教学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结合
在各年级语文综合性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学生对语音、词语、句式的巩固运用,培养学生语言沟通的自然和完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题研究方法
1、实践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将医教结合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生活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不断反思、总结,形成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于教学实践。
2、对比研究法。
课题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评估、治疗、监控”(ATM)模式对学生进行言语、语言康复训练,学生评估结果的对比分析,方便及时调整康复目标和教学方法。
3、文献研究法。
为了课题更好开展,课题组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及时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实践研究情况,借鉴好的经验作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指导。
4、经验总结法。
课题教师积极总结教学教研经验,撰写教研论文;课题组定期开展教研交流,推进课题开展,及时进行阶段成果总结、推广和运用,不断丰富课题研究的内涵。
五、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16年4月—2019年6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6年4月—12月)
1、组建学校课题组,讨论研究制订课题实施策略。
2、撰写开题报告,召开课题组会议,开题。
3、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课题培训。
4、学生言语、语言障碍评估,成员结合教学内容制定个人实施方案。
(二)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7年1月——2019年1月)
1、课题组成员按照个人课题实施方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开展研究。
2、课题组定期召开会议,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集中研讨,及时总结经验。
3、课题组成员定期对学生的言语、语言障碍进行评估,及时对比教育康复成效,调整康复训练目标和方法。
4、课题组每学期组织开展生活语文教学优质课(或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的竞赛和评比活动。
5、课题组每学期开展学生言语、语言康复展示活动,如朗诵、讲故事比赛等。
6、课题组每学期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存档,完成中期总结及汇报。
(三)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9年2月—2019年6月)
1、课题成员整理学生言语、语言评估及展示活动等资料,
撰写教学经验总结,课题组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2、制作教师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音像制品),教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等成果汇编成册。
3、承办学校或市级课题研究观摩活动,在全校或全市随班就读学校语文教学中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六、课题人员分工和条件
(一)课题研究具备的条件
1、课题负责人靳泉,当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宜昌市中小学明星管理者,从事特殊教育23年,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经验。
先后负责学校“转型初期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智障儿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等课题研究,组织、统筹能力强,实践、研究时间充足。
2、课题组成员,都是从事特殊教育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其中宜昌名师2人,当阳市级学科带头人2名。
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大部分成员有论文在各类杂志和刊物上发表,各类教学设计、案例、课件等在省、市获奖,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实践和研究时间充足,有信心完成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
3、学校积极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学校拥有感统训练室、班班通、校园网络设备,为课题研究提供教师办公电脑、投影仪、照相机、摄像机等,支持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各级专业培训,充分满足课题研究的人力、物力及经费保障。
针对课题研究,学校计划再添置一批言语、语言康复训练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