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史绪论课件2011

汉语史绪论课件2011

绪论王力先生简介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早年家境贫寒,14岁时,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

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以后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6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

27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从此致力于汉语语言科学大厦的构建工作。

五十多年里,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是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一代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王力一生著作等身,写了近千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40多种,论文近2O0篇。

主要专著有《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诗律学》《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

其重要论著编入《王力文集》(20卷)。

第一节一、汉语史研究的对象、任务及意义1.对象:汉语的历史,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的演变历史。

2.任务:研究汉语史,就是要弄清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探索这些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从而揭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特别是特殊的内部规律。

3.意义:(1)有助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2)有助于理解现代汉语方言、学好普通话(3)有助于中国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哲学史、法律思想史、民俗史等学科的研究(4)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普通语言学理论二、汉语史研究的依据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可以分为韵文和散文两部分。

研究语音史,韵文最为重要。

先秦古音的韵部主要就是根据《诗经》《楚辞》及先秦散文中韵文的用韵归纳出来的。

研究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历代文学、哲学、政治、医学、科技等方面的著作非常重要。

甲骨卜辞是研究上古汉语最为可靠的材料。

春秋战国,学术繁荣,典籍大大丰富。

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论语》,诸子散文《老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战国策》《楚辞》等,都是当时重要的研究语料。

研究秦汉语言主要依据《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汉书》《论衡》及汉乐府等。

魏晋以后,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日益加大。

六朝骈文讲究骈偶、对仗、辞藻和用典,脱离了口语实际。

唐宋古文模仿先秦两汉的语言,也与当时口语有了很大距离。

这些文献都不是汉语史研究的理想材料。

不过从六朝开始出现了一种比较接近口语的书面语言——古白话。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汉译佛经、唐五代敦煌变文、宋元话本、元代杂剧以及明清小说(如《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三言二拍》《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都是研究中古和近代汉语的重要依据。

六朝乐府、民歌,唐诗、宋词,无疑也是研究中古和近代汉语的重要依据。

2、现代汉语方言现代汉语方言是古代汉语发展的活化石。

方言之间的差别,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语史上的许多语言事实在现代方言里都可以得到印证。

如厦门话‚飞[pe]、费[hui]、肥[pui]、万[man]‛等字正是上古汉语没有轻唇音的证明;厦门话‚哲[tiat]、畅[tiɔŋ]、池[ti]正是上古汉语没有舌上音的证明;湖南双峰话‚皮、裴、平、婆‛等字的声母念[b],‚才、蚕、从、存‛等字念[dz],是古代汉语有全浊声母的证明;广东话‚三‛念[sam](‚山‛念[san]),是古代汉语有-m韵尾的证明;广东话‚一‛的韵母念[iet],‚六‛的韵母念[uk],‚十‛的韵母念[iep],是古代汉语有塞音韵尾-p、-t、-k的证明。

汉语方言是汉语古音重建的主要依据。

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汉语方言也有重要意义。

有些古词古义,普通话不用了,却往往在方言里保存下来了。

用水浇灌,古代叫‚沃‛。

《说文解字〃水部》:‚沃,溉灌也。

‛段玉裁注:‚自上浇下曰沃。

‛《论衡〃偶会》:‚使火燃以水沃之,可谓水贼火。

‛今福建龙岩方言里还保存着‚沃‛的古义,如‚沃菜‛、‚沃水‛、‚沃肥‛。

再如湖南有些方言里,行走叫做‚行‛,跑叫做‚走‛。

粤方言里也保留了许多文言词汇,如返、饮、食、着(衣)、企、面等。

语法方面,广东话里的‚狗大过猫‛和《孟子》里所谓‚金重于羽‛的词序正好相当,而普通话应说成‚狗比猫大‛。

湖南话说‚我打他不赢‛,普通话则说成‚我打不过他‛。

3、古代文字古代文字,特别是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是汉语史研究的宝贵材料,只有依靠这些材料,我们才能接触到三四千年前的汉语。

谐声偏旁是研究上古声母的一项重要材料。

如:非-悲,分-扮,反-版,甫-補,发-拨,文-闵,亡-盲,未-昧。

这些谐声字的声母在上古按说是相同或相近的,它们后来的读音不同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分化。

这印证了清代学者钱大昕‚古无轻唇音‛的观点。

在考察古汉语词义演变方面,古文字也是十分重要的材料。

下面略举数例:例1:文文,甲骨文像人纹身之形。

《说文》:‚文,错画也。

象交文。

‛《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

‛引申为文理、花纹,进一步引申为独体的汉字,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章、文献、文化、文明,等等。

由本义‚纹身‛还可以引申为动词‚掩饰‛、‚装饰‛,如‚文过饰非‛。

例2:字《说文》:‚字,乳也。

从子在宀下。

子亦声。

‛这个意义在古书中并不少见,如《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其实如兰,服之不字。

‛汉王充《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例3:习习,繁体作‚習‛。

《说文》:‚習,数飞也,从羽,白声。

‛从其甲骨文字形看,应该是个会意字,从羽,从日。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腐草为萤。

‛这是本义。

引申为温习之‚习‛,因为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又为习惯的‚习‛,因为习惯也需要反复多次才能形成。

例4:父《说文》:‚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

‛这个解释从甲骨文和金文里得到证实。

它表明‚父‛字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具有家长的权威。

例5:法法,古文作灋。

《说文》:‚灋,刑也。

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法,今文省。

‛《说文》:‚廌,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

古者决讼,令触不直。

‛獬豸, 亦作解廌, 觥(角+虎), 屈轶, 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俗称独角兽。

《后汉书〃舆服志》:‚獬豸,神兽,能别曲直。

‛唐李善《文选注》:‚獬豸,似鹿而一角。

人君刑法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

‛《异物志》中记叙‚北荒之中, 有兽名獬豸, 一角, 性别曲直。

见人斗, 触不直者。

斗人争, 咋(zé,咬)不正者。

‛传说尧时大臣皋陶有一只具有神性的独角羊。

皋陶管五刑与监狱, 怀疑哪个有罪, 便令獬豸去触此人。

这就是王充在《论衡》中所说的獬豸‚性知有罪, 有罪则触, 无罪则不触, 故皋陶敬羊, 起坐事之。

‛此后, 历代均以獬豸作为法官的代称。

汉唐时法官戴的帽子叫‚獬豸冠‛ , 明清法官服上均绣有獬豸图案。

尽管从东汉王充起很多学者斥之为虚妄,但这也反映了汉民族在上古时期一度流行的一种判案方法——神判。

他们相信鬼神无时无处不在,能洞察人类的一切善恶邪直,故常借助于鬼神来裁决有罪与否。

非洲原始人令嫌犯游过充满毒蛇与鳄鱼的池塘;我国景颇族则采用闷水来断案,他们相信神一定能保护无辜者,有罪者则会受到惩罚。

4、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外语借词,包括外语里的汉语借词和汉语里的外语借词。

古代朝鲜、日本、越南语都曾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现在还保存着当时的一些读法,可以作为汉语古音构拟的旁证。

如现代日语吴音‚肥‛读[bi],‚妇‛读[bu],‚房‛读[bo],‚武‛读[mu],‚万‛读[man],‚文‛读[mon],可以证实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的观点。

‚茶‛在韩国现今有两种读音,[ts’a]和[da],其中[da]是中国唐代的读音。

汉语是属于汉藏语系的,它和同系的其它语言(如傣语、壮语、苗语、越南语、藏语、缅甸语等)有着亲属关系,它们有许多共同特点。

因此,亲属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对汉语史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下文还有‚出无车‛,‚无以为家‛。

这几句话本来是押韵的,但现代汉语已经不押韵了。

不过在壮语中,‚鱼‛念作[bia];‚车‛在某些方言里韵母念[a]。

这说明这几个字古代确实是押韵的。

再如,汉语偏正式合成词的构成,通常是‚小名冠大名‛,如‚松树‛、‚蒲草‛、‚蝗虫‛、‚鳝鱼‛。

清代学者俞樾指出上古汉语中有一种‚大名冠小名‛的构词法,如‚鱼鲔‛、‚鸟乌‛、‚草芥‛、‚禽犊‛、‚虫蝗‛(《古书疑义举例》卷三)汉台语族里恰恰有类似的构词法。

如云南罗平侬语的[ma5man3](李子)、[ma5ta:u2](桃子) [ma5sa:n1](石榴),其中的[ma5]是水果的大类名。

这就给俞樾的说法提供了有力证明。

5、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汉代开始,我国学者就已经开始对汉语言文字进行研究,历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臻于极盛,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类成果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很有价值,应当批评地继承。

主要分为三类:(1)属于词汇词义类研究的,有《尔雅》类、《方言》类、《释名》类等a.《尔雅》(也作《尔疋》)是我国第一部百科辞典,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词典。

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尔雅》:尔,近昵;昵,近也。

雅,义也;义,正也。

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

‛以‚尔雅‛为书名,就是接近正言、使近于雅正、纳于规范、向标准语靠拢的意思。

关于《尔雅》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

洪诚先生认为,‚《尔雅》作于战国《孟子》以前,流传到秦汉之间续有增补。

‛这一观点目前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

《尔雅》一书,解释语词和百科词语,按事类分篇,全书十九篇:一般语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百科名词分为社会生活名词和自然万物名词,即《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尔雅》释义的主要方法是‚以雅释古‛、‚以雅释俗‛,即以当时通行的雅言训释典籍中的古语词、方言词和俗语。

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初,《说文》:初,始也。

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哉,通‚才‛,《说文》:草木之初也。

首,《方言》卷十三: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

基,《说文》:基,墙始也。

肇,通‚户+聿‛(上下结构)。

《说文》:始开也。

祖,《说文》:祖,始庙也。

今有双音词鼻祖。

元,《说文》:元,始也。

从古文字字形分析看,‚元‛本义为人头。

人头为人体之始。

胎,生命之始。

俶,动作之始。

落,新旧相代之际,旧质之衰,新质始进也,如落英、落英固然是败花老叶生命之终,亦是新果、新芽生长之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