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蜂活框饲养的方法及技巧

最新中蜂活框饲养的方法及技巧

最新中蜂活框饲养的方法及技巧一、要根据季节随时调整蜂脾关系夏季天气炎热潮湿,蜜粉源比较缺乏,而敌害和盗蜂严重,蜂群遭受的损失往往比越冬损失还要严重。

保持群强、蜜足、蜂脾相称是安全越夏的基本保证。

在越夏前一个蜜源期要留足越夏饲料,尤其是花粉。

在夏季不能做奖励饲喂。

以免刺激蜂王产卵和工蜂出勤,增加劳动量缩短工蜂寿命,造成秋衰。

要组织强群越冬,越冬蜂群内要保持脾稍多于蜂。

越冬蜂群以单王群5框以上蜂量为宜,2~3框的弱群要进行合并或组织双王群越冬。

由于初冬季节气温尚不稳定,所以中蜂蜂群越冬包装要比意蜂晚10天左右,切忌包装过早,不然突遇晴暖天气,气温回升,工蜂外出飞翔,会遭致损失。

二、控制自然分蜂,淘汰老劣蜂王中蜂的分蜂性较强,若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发生分蜂,不仅影响蜂群的采集力,降低产量,而且还会由于自然分蜂群的飞逃使蜂场蒙受损失。

在流蜜期到来时,中蜂蜂群的群势发展很快,如果蜂王老劣、工蜂哺育能力过剩、巢内拥挤闷热,而外界气候温暖,蜜粉源丰富,蜂群即会产生分蜂热。

由于分蜂是蜂群的一种本能,因此单纯依靠驱杀雄蜂,破坏王台或扩大蜂巢等强制手段是不足以消除蜂群分蜂热的。

可以采取下述方法,因势利导,科学地利用中蜂的分蜂本能,发展中蜂生产。

(一)培养强群,利用自然分蜂群,适当处理原群早春,选择有3框足蜂、2框子脾的蜂群,通过加强保温、奖励饲养、快速繁殖和补给老子脾的方法,使蜂群迅速壮大,提早发生分蜂热。

当蜂巢内出现自然王台时,不要破坏,可以让它进行自然分蜂,然后把分蜂群收捕回来。

因为第一次分蜂是老王飞出,容易收捕,而第二次分蜂时,是处女王飞出,飞得远而且结团高,不容易收捕。

根据当地蜜粉源和气候条件,利用自然分蜂群造脾积极、采集勤奋的优点,有计划地进行分蜂,是解除蜂群分蜂热的一个方法。

如果原群群势很强,用上述方法尚不能抑制其分蜂热时,可以采用人工原地均等分蜂法,在每个分蜂内各选留一个最好的成熟王台。

如果场内有备用的老蜂王,可以把它介绍到自然分蜂后的原群内,待处女王出房交尾后,可以组织成双王群快速繁殖。

(二)将原群和交尾群同箱饲养春季蜜源流蜜前期,将蜂群在箱内隔成两半:一半由两框带蜂王;另一半介绍一个成熟的王台,当中用铁纱隔开,巢门开在两群之间,并作好标记,待新蜂王交尾产卵后,淘汰老蜂王,抽去隔板,合并成一群。

这样既实现了蜂王的新老交替,又能有效地解除蜂群的分蜂热。

(三)采用卧式蜂箱三、避免中蜂咬脾中蜂的咬脾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其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本能。

野生状态下的中蜂,依靠这种本能整顿、更新巢脾、控制巢虫的危害。

中蜂采用活框蜂箱饲养后,更新巢脾的工作由者帮助完成,这样,咬脾行为就不仅造成巢脾的损失,而且也给管理工作带来麻烦。

中蜂咬脾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平时只咬老脾、生有巢虫的脾、被污染的病脾和多余的空脾,而且//农村致富经网//,往往只是局部咬成孔、洞,咬掉的地方常常很快补好。

但在越冬过后和夏末秋初,蜂群度过了寒冬和盛夏,随着蜜源、气候的改善,中蜂要进行两次大规模地咬脾。

跟平时咬脾相比,这两次蜂群对巢脾的选择更严格,不光咬去不好的巢脾部分,有时连好脾也咬,咬掉后也不及时修复,要等待蜂群群势的恢复而逐渐筑造。

此外,可根据中蜂在不同季节的咬脾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预防。

例如,夏末季节,中蜂常会大片咬脾,对巢脾的要求苛刻,此时应尽量地采用当年造的新脾,把其它的脾分批提出,使蜂群高度密集,并把蜂巢布置成半球形,便于蜂群护脾。

而在冬末春初,气温低,蜂群为了保温,往往把蜂巢中心咬成圆球形空洞,咬下的大量蜡屑,积存箱底成为巢虫的繁殖场所,我们可以预先将巢脾下部割成倒凹形,使蜂巢形成和圆形空洞相似的形状,凹度大小随蜂量而定。

这样可以防止咬脾。

各个蜂群的咬脾行为强弱不一,所以通过选育,可以选育出咬脾性弱的中蜂品种。

而比较不爱咬脾的蜂群,一般生产性能都比较好。

把各种预防措施和选种工作结合起来,经过长期耐心驯化,中蜂咬脾行为,是能逐步改善的。

1、中蜂放蜂场地的选择2、中蜂蜂群的摆放由于中蜂驯养时间短,野性较强,定向能力较差,容易迷巢,因此摆放中蜂就不能象摆放西蜂那样成行、整齐而紧密、方向一致。

摆放中蜂群,群间距离要远些,前后交错,巢门方向不求一致,避免群间相互错投,造成相互斗杀。

特别交尾群,更要加大大群之间的距离,防止处女王投错被杀。

各箱体应用木桩垫起,防止蚂蚁对中蜂群的侵扰,造成逃蜂。

3、防止异味接触中蜂嗅觉灵敏,对异味反应很敏感。

饲养中蜂的最好是用西蜂用过的蜂箱。

或选择无异味的木料做成的新蜂箱,新蜂箱在使用之前,先涂上少量的,消除木质气味,利于中蜂接受,防止飞逃。

不用味重的药物防治蜂病,蜂箱、蜂具消毒后,必须彻底消除异味后方可重新使用,蜂箱尽量采用灼烧方法进行消毒,防止异味刺激蜜蜂而造成逃群。

4、中蜂群管理中蜂嗅觉灵敏,盗性较强,防止盗蜂是管理中蜂的一项主要工作,应随时加以注意。

最好在巢门闸板上分两排打68个小孔,孔径55.5mm。

在饲养过程中,根据群势变化开放或堵塞小孔数。

箱缝用塑料胶带封严。

中蜂叩旧脾的习性是与其对巢虫(蜡螟)抵御能力差有关,饲养中蜂要勤造新脾更换旧脾,换出来的旧脾除保存少量采蜜期使用外,其余应及时淘汰化蜡,防止蜡螟卵虫带入蜂群,加高箱底与下梁间的距离,至少要有40毫米的间距。

或者采用活底蜂箱,以便随时清除箱底上的蜡屑,以防蜡螟产卵。

野生中蜂的蜂巢是:中心部位多为蛹脾,蛹脾外边是虫脾,虫脾外边是卵虫脾,卵虫脾外边是未造完整的新脾。

整个蜂脾呈半球形各脾上部都有较大范围蜜粉圈,子圈均在各脾下部。

因此管理中蜂不必过分强调调脾,繁殖期内尽量减少开箱次数,以免扰乱蜂群的正常生活秩序。

季节适当增加检查次数。

中蜂分蜂群出飞时间早,蜂王在里产卵后不等王台封盖,随时都有可能出飞。

发现蜂群怠工等分蜂预兆时,采取人工分蜂加于消除。

蜜源开花前,多次毁台维持强群群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为提高采蜜量,流蜜初期可以合并蜂群或者调动外勤蜂组织强群采蜜。

在采蜜期多造新脾。

5、中蜂越冬为适应中蜂结团在巢脾下部、结团紧密这一生活习性。

越冬蜂巢的布置应是:中心部23脾上部有蜜下部空房的半蜜脾或者少半蜜脾,外边各放一快张下部有少量空房的大蜜脾。

因为中蜂为保持结团的紧密,往往要叩掉巢脾下部的大片巢脾。

如果都是蜜房,蜜蜂在叩脾过程中就大量吃蜜,吃蜜太多,积粪过多,越冬后期下痢,将会造成严重损失。

饲养管理简介中华蜜蜂饲养管理技术虽然与西蜂饲养管理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中华蜜蜂有其特有生活习性,在饲养管理方法上,必须更适应中华蜜蜂的某些生活习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否则会造成不应有的麻烦,甚至会造成损失。

放蜂场地选择中华蜜蜂放蜂场地应选择在远离工厂、矿山、公路等僻静的山坡、半山坡以及林木边沿、避开人畜骚扰或振动干扰,蜂场附近要有充足而清洁的水源。

中华蜜蜂对大宗蜜源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但对蜜粉植物种类要求较多,蜜源花期连续,没有太长的断蜜期,由于中华蜜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外界零星蜜粉不断,避免引发盗蜂,便于管理。

蜂群摆放由于中华蜜蜂驯养时间短,野性较强,定向能力较差,容易迷巢,因此摆放中华蜜蜂就不能象摆放西蜂那样成行、整齐而紧密、方向一致。

摆放中华蜜蜂蜂群,群间距离要远些,前后交错,巢门方向不求一致,避免群间蜜蜂相互错投,造成相互斗杀。

特别交尾群,更要加大大群之间的距离,防止蜂王投错被杀。

各箱体应用木桩垫起,防止蚂蚁对中华蜜蜂蜂群的侵扰,造成逃蜂。

防止异味接触中华蜜蜂嗅觉灵敏,对异味反应很敏感。

饲养中华蜜蜂的蜂箱最好是用西蜂用过的蜂箱。

或选择无异味的木料做成的新蜂箱,新蜂箱在使用之前,先涂上少量的蜂蜡,消除木质气味,利于中华蜜蜂接受,防止飞逃。

不用味重的药物防治蜂病,蜂箱、蜂具消毒后,必须彻底消除异味后方可重新使用,蜂箱尽量采用灼烧方法进行消毒,防止异味刺激蜜蜂而造成逃群。

蜂群管理中华蜜蜂嗅觉灵敏,盗性较强,防止盗蜂是管理中华蜜蜂的一项主要工作,应随时加以注意。

最好在巢门闸板上分两排打6—8个小孔,孔径5—5.5mm。

在饲养过程中,根据群势变化开放或堵塞小孔数。

箱缝用塑料胶带封严。

中华蜜蜂叩旧脾的习性是与其对巢虫(蜡螟)抵御能力差有关,饲养中华蜜蜂要勤造新脾更换旧脾,换出来的旧脾除保存少量采蜜期使用外,其余应及时淘汰化蜡,防止蜡螟卵虫带入蜂群,加高箱底与巢脾下梁间的距离,至少要有40毫米的间距。

或者采用活底蜂箱,以便随时清除箱底上的蜡屑,以防蜡螟产卵。

野生中蜂的蜂巢是:中心部位多为蛹脾,蛹脾外边是虫脾,虫脾外边是卵虫脾,卵虫脾外边是未造完整的新脾。

整个蜂脾呈半球形各脾上部都有较大范围蜜粉圈,子圈均在各脾下部。

因此管理中蜂不必过分强调调脾,繁殖期内尽量减少开箱次数,以免扰乱蜂群的正常生活秩序。

分蜂季节适当增加检查次数。

中蜂分蜂群出飞时间早,蜂王在王台里产卵后不等王台封盖,随时都有可能出飞。

发现蜂群怠工等分蜂预兆时,采取人工分蜂加于消除。

蜜源开花前,多次毁台维持强群群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为提高采蜜量,流蜜初期可以合并蜂群或者调动外勤蜂组织强群采蜜。

在采蜜期多造新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