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2.能力目标: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知识,感受文化,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升展示、交流和分享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2、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浏览教材明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哪些方面表现出来?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从不同文化形式看1、试举例:中国在古代或现代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2、阅读教材66页了解:(1)文学艺术的作用是什么?(2)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地位是什么?3、阅读教材67页,思考: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地位和特点是什么?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从不同地区看1、东北饮食文化独具特色,说说你知道东北菜谱?2、阅读教材68页,思考:文化区域性的成因是什么?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从不同民族看1、举例说明:在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创造的文化成就有哪些?2、阅读教材70页,理解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阅读教材70页,知道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及意义)想一想:包容性会使民族文化的个性逐渐丧失吗?五、阅读教材70页,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什么(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及其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所具有的支撑性作用)【判断并改正】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2、兼收并蓄指的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影响其他文化。
()【选一选】1.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下了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容丰富绚烂、风格鲜明独特③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绘了魏、蜀、吴三国大约半个世纪的纷争和兴衰过程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原因是( )A.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B.封建统治者在科技发展上身先士卒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D.我国劳动人民具有热爱科学的优良传统3.下列能够体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是( )①古代中国的蚕丝织物为当时的欧洲人所钟爱,带来了“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②中国的瓷器名扬四海,在中世纪的西方比黄金还贵③中国的农学著作发表之早、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④中国医学自成一家,为世界瞩目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水性使人通”。
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内敛性强,“山性使人塞”。
回答4~5题。
4.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差异性的表现有( )①吴越文化开放,滇黔文化内敛②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③滇黔文化更具有多样性④吴越文化文明,滇黔文化野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这说明( )A.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C.中华文化是各地区文化的松散集合D.我国各地区文化各具特色,互不相容6.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形成这种地区文化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影响B.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C.外来文化的影响D.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7.“56个民族56枝花,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从文化上看,“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体现了( )A.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B.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C.我国的汉族文化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D.中华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优越8.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学。
三大英雄史诗( )A.体现着不同民族文化的冲突和斗争B.体现着不同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C.说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英雄标准D.说明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9.清明节不能只当成是扫墓的节日。
我国有些地方的清明节还有与众不同的风俗。
如有的地方清明节有采地菜做米果吃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有在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人们把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然后放飞;此外还有植树、荡秋千等。
这说明(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②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各民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④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0.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阶级性 B.包容性C.民族性 D.地域性【巩固练习】1.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
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
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 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3.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无认同感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D.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民族之骄傲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A.包容性B.不平衡性C.同一性D.时代性6.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
这充分说明()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④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自主构建知识体系】7.(2010·安徽卷)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
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8.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
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8分)3.6.1BDCBB CBBADBCACCBA【巩固练习7】参考答案①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②坚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③深化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④正确处理好文化发展与继承传统文化和引进外来文化的关系。
3.6.2ACDAA CADAB BCCBA A7.(2010安徽)答案: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8.(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3.6.2ACDAA CADAB BCCBA A7.(2010安徽)答案: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8.(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