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品赏析
《加 莱 义 民》
青铜,208.5×239×190.5cm, 创作于1884-1886年,现存法 国加莱市。
《加莱义民》分为两组,前边三个一组,后边三个一组,他们身材 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的,是最年 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 也不迟疑和恐惧,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 牲的决心。由于他的坚强,鼓动着其余的人。最右边站立的一个稍 为年轻的人,皱起的双眉和紧抿的嘴流露着悲愤,两手紧握着城门 钥匙,他茫然望着前方,似乎感到命运的不公平,在心中无声地抗 议着。右边第三个义民,死亡使他恐怖,他用双手遮住眼睛,似乎 想驱散恶梦,但仍不能避开这个悲剧的命运。左边第二个,内心表 现出无比的愤怒,那举手向天的手势,不是祈祷,而是对上帝未能 主持正义的谴责。他目光向下凝视,半开着的口似乎要说着什么。 他身边的一个义民,年纪较轻,他似乎被迸发出的爱国热情所冲动, 但由于想到转瞬间将离开人世,不免引起生离死别的悲愤情感,他 蹙起眉头,摊开双手,表示无可奈何的神态。在他们身后的一个义 民,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虽然后面的三个义民没有前 面的那么坚定勇敢,但他们仍然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牺牲,这种 壮举同样值得尊敬。 [1] 群像富有戏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这六个义 民的造型各自独立,然而其动势又相互联系着。组雕是一个整体, 是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 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在震撼着人民 的心。这件作品不论其结构,和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 英雄人文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显示了罗丹艺术的辉煌不凡。
《星月夜》
星月夜,也被译为《星夜》(Starry Night)。1889年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Van Gogh)于在圣雷米的 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著名油画作品。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 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种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 火焰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红褐混合的火焰预示着要从情境内逃出的痛苦,与画布顶点的距离也是绝不能逃出的理由,云层和夜空 形成漩涡,不断的吞进吐出,困惑、解脱、痛苦不停缠绕。平静的村庄上方占据了大篇幅的疯狂与悲伤。 画布没有真正的如‚流动的星夜‛中说的那样流动,是悲伤在缠绕着作者,不是画布,画境永远是静止 且立体的,每一笔都体现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时间不同,心境不一。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晕,不停挣 扎着释放,可终究没有到达村庄里面。仿佛幸福没有照到悲伤里那样。 作为表现性的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的作品,这幅画有很强的笔触。油画中的主色调蓝色代表不开心、阴 沉的感觉。很粗的笔触代表忧愁。画中景象是一个望出窗外的景象。画中的树是柏树,但画得像黑色火 舌一般,直上云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纹理像涡状星系,并伴随众多星点,而月亮则是以昏黄的 月蚀形式出现。整幅画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绘画,表现出一种宁静;但与上部粗犷弯 曲的线条却产生强烈的对比,在这种高度夸张变形和强烈视觉对比中体现出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 幻的意象世界。梵高生前非常欣赏日本浮世绘《冨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冲浪裏》,而《星夜》中 天空的涡状星云画风被认为参考并融入了《神奈川冲浪裏》的元素。 在现代的一项科学研究中,科学人员发现梵高的后期作品,包括《星夜》在内,包含有一种物理上称为 ‚湍流‛的神韵,并推测此神韵来源于梵高由于长期处于癫狂状态中而得到超于常人的感悟能力和绘画 表述能力。而在2004年3月4日,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公布了一张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太空照片, 并称‚这幅太空摄影作品与梵高的名作《星夜》有‘异常相似’之处。‛ 如,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照片为一颗名为‚麒麟座V838‛的恒星周围的景象。该恒星位于麒石雕像,高190cm,创作于1884 -1886年,现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
《吻》取材于但丁的《神曲》里所描写的弗朗切斯卡与保 罗这一对情侣的爱情悲剧,罗丹取用这一题材以更加坦荡 的形式,塑造了两个不顾一切世俗诽谤的情侣,在幽会中 热烈接吻的瞬间。[1] 这件雕塑把双人座像的下半部纳入大理石整体之中,避免 了脚的繁琐而加强了坐像的整体感。以极为古典的写实手 法雕刻而成。他们起伏,细腻,优雅的肌体和姿态,引起 了极为生动的光影效果。仿佛其内在的青春热情与生命, 正凭借这些光影在闪烁。当我们望着这生动眩目的杰作时, 每一个人都不得不为之激动,即生命之本源的感动。爱情, 本就是世间万古不朽的永恒主题。罗丹选取了裸体男女的 接吻,这纯洁肉体的最初接触,因而是最动人心弦的。这 对受欲望之火燃烧的恋人被放在‚地狱之门‛中,表达了 作者那永无答案的痛苦而矛盾的思索:人的罪恶由不可克 服的欲望而来,而欲望是由于人类对光明与欢乐的追求而 来,因此人类的欲望就是罪恶的深渊,人类的欢乐就是导 向罪恶的途径,而人类的痛苦就是注定不可抗拒的,永无 完结的。
梵高一生创作了共十一幅向日葵。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 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 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 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 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 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 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 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面像闪烁着熊 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 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 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 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 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 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其中有十副在他死后散落于世界各地,只有一副保存在梵高美术馆。 梵高在给他的弟弟的信中提到十二颗与十四颗向日葵的结构分布。他 用十二颗向日葵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他将南方画室的成员定为12人, 加上本人和弟弟2人,一共14人。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一团熊熊的烈火,那样的华丽,那团烈火似乎 想要将每个观看过它的人的心燃烧,让每个观看过它的人震惊于梵高 的想象力。
西方艺术品赏析
制作者:董莱莉
法国著名雕塑家。1840年11月12日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 家庭。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 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 (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 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 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 奥古斯特· 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 《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 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 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 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 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 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 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 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1890年),荷 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 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 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 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 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 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 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 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 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梵高想要组织一个画 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 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 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 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列昂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 月15日~1519年5月2日)享年67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艺术家、 科学家、发明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 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 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他认 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 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 的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还擅长刻 雕、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 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他全部的 科研成果尽数保存在他的手稿中,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 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期的著名美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 1452年4月15日生于托斯卡纳的芬奇附近。他在少年时已显露艺术天赋, 15岁左右到佛罗伦萨拜师学艺,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 并成为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在贵族宫廷中进 行创作和研究活动,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1516年侨居 法国,1519年5月2日病逝。
品析:
英文名称:Rodin’s The Thinker青铜,198×129.5×134厘米,法国雕塑家奥古斯 特〃罗丹创作于1880-1900年,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是雕塑大师罗丹的雕塑名 作。这座人体坐像本是罗丹的巨型雕塑《地狱之门》中的一部分,他高踞于地 狱之门的门槛之上,在他的下方,是地狱之门上一组组在罪恶、苦难、绝望中 挣扎的人像群雕。他俯身低头,手撑着下巴,仿佛为眼前惊心动魄的惨景所震 动,正陷于痛苦的沉思,《思想者》之名正是由此而来。 《思想者》采用了俯身低头支颏的坐姿。首先:雕像要体现的是一种直面人类 死亡与苦难的思想,这应当是一种理性、冷静、深刻,充满着矛盾痛苦的心智 活动过程。要体现这样一种痛苦思索的主题,雕像的总体动态趋向应当是相对 比较‚沉静‛、‚沉重‛、‚沉凝‛的。而与站姿相比,将身躯、肢体折叠收 缩起来的坐姿,更有重量感、体积感,沉稳厚重,更适于表现这样一个主题。 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 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 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 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 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 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 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 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 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增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 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 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