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自然地理

世界自然地理

《世界自然地理》自考大纲第一章总论重点掌握全球海陆分布大势,大陆地形主要特征,板块学说基本观点;各类气候主要特征、成因及分布;地理环境结构整体性和差异性,全球陆地自然带的特点及分布。

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演化一、海陆分布大势(一)七大洲和四大洋地表划分为海陆两大部分。

面积之比约为7:3。

掌握大陆、岛屿、大洲、大洋和海等概念。

海可划分为边缘海、内海、陆间海三种类型。

(二)陆地和海洋分布的特点1、全球海陆分布不均;2、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3、某些大陆形状和轮廓独具特色。

二、大陆和洋底地形(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1、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875米,陆面高差极大。

地形复杂。

可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陆地最高点是珠穆郎玛峰(81848.13)。

陆地最低点是死海海面(-392米)都位于亚洲。

2、高大的山脉构成陆地地形结构的主要格架。

陆地上两条巨大的高山带:一是环太平洋带,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两大高山带是近期地壳运动的产物,也是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3、陆地上低山和高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6%,高原主要分为古老高原和年轻高原两大类。

4、平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52.2%。

多属大河冲积平原,常见于大陆中部和沿海地带,往往傍以山地或高原。

5、由于各大陆地质构造不同。

影响其他地形结构也各具特点。

(二)海底地形的主要特征海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三部分。

掌握以上三个概念及大洋中脊、海沟等内涵。

海洋中最高峰是由海底火山形成的冒纳罗亚山(4205米),海底最深处是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三、地表形态的演化全球海陆分布和陆地、海底地形是不断发展演化的。

地球内,外营力矛盾斗争是地表形态演化的海参力。

内营力对地面作用是造山造海,使地表起伏不平。

外营力对地表的作用是削高填低、移山填海,使地表趋于夷平。

地壳运动究竟按照什么方向发展,地壳运动的机制是什么等问题,地学界有不同见解。

(一)大陆漂移说(二)海底扩张说(三)板块构造说1、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大板块中可分为若干次一级板块。

2、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边界则是地壳较活动的地带,这里是火山、地震、断裂挤压褶皱等都有强烈,故通常把地震带作为板块划分的标志之一,现代板块边界的地形上多表现为大洋中脊,海沟和褶皱山系,它们的位置与地震带吻合。

3、三类板块边界:(1)离散型板块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的轴部,两侧板块相背离;(2)汇聚型板块边界,相当于海沟和年轻的造山带,两侧板块相向运动;(3)平错型板块边界,陆上和海底的转换断层,两侧板块相互滑过。

4、板块理论把地槽的发展纳入现代板块活动的模式之中。

它以大陆地台的破裂为开端,以大陆与大陆碰撞为终结。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大洋的张闭和大陆的分合,使各种大地构造类型相继演替。

第二章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一、地理上的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带是最大的气候区域单位,它大致与纬线平行,环绕地球呈带状分布。

气候型是据气候带内由于局部环流,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地势高低、洋流性质差异导致带内气温、降水、风向、湿度方面的差异而分出次一级气候区域单位。

例如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内一般可分出东岸型、内陆型和西岸型三种类型。

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10。

之间,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热带草原气候:在热带雨林气候区两侧,大致到南北纬15。

左右。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有明显的于温季变化。

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内陆和大陆西岸。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全年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夏季,有明显的雨季和干季,但比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多。

热带海洋气候:主要分布在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处在由热带海洋吹向陆地的信风迎风海岸,形成高温多雨,具有海洋性特征的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风向季节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气温较低而降水较少,最冷月平均温度在0度以上。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位处南北纬30-40度的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风向季节变化。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温度在0度以下。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内陆地区。

由于地处大陆内部,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衡少,形成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大的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40-60度的大陆西岸,全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冬暖夏凉,年较差小,降水均匀,冬雨较多。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50-70度之间的亚、欧、北美大陆的北部,由于所处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和短促,年降水量少,蒸发弱。

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位于亚、欧、北美大陆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所处纬度最高,全年严寒,降水稀少,以雪为主,称为苔原气候,格陵兰岛内部和南极大陆,终年酷寒,称作冰原气候。

三、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指世界气候普遍有东西向延伸,南北沿经向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十分明显。

(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受海陆位置、洋海性质、山脉走向、地势起伏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在同一纬度地带气候出现东岸、西岸和内陆的差异和不同地形条件引起的气候差异,表现为在同一气候带内分出若干不同的气候类型。

(三)气候的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由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拨高度而发生变化,使山地气候带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一、对地理环境结构的理解(一)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整体性: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空间组合性,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成一个综合体,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2、差异性即区域性(二)地理环境结构的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2、非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3、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4、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二、陆地自然带自然带是相互作用的各地理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因受纬向地带性的影响而呈纬向延伸,并以一定宽度南北更替的带状结构。

气候带是它的基础,自然植被是它的标志,因而各自然带名称都以气候一植被类型来命名。

每个自然带都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与其相应的代表性的自然植被、土壤类型和动物,并具有一个优势的特有的景观类型。

陆地自然带共计11个,掌握各带的分布范围;从植被、土壤和动物界三方面掌握各带特点。

复习思考题1、全球海陆分布有哪些特点?2、对比世界大陆地形和海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3、运用板块学说等试析全球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的演化。

4、试以北半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为例,揭示世界气候的主要分布规律。

5、如何理解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6、什么叫自然带?全球陆地上的自然带是怎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点?第二篇大洲自然地理第四章亚洲本章重难点:亚洲地形的主要特征和各大地形区;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各大自然地理区主要特点。

第一节概述一、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一)经纬度位置;(二)海陆位置;(三)大陆轮廓特点:(1)轮廓完整;(2)肢节较少;(3)内陆广阔。

二、亚洲地理环境结构的独特性(一)全球最大的自然综合体;(二)各组成要素的多样性、极端性和典型性;(三)地理环境结构的错综复杂性;(四)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第二节地形一、地形基本特征(一)地热最高,起伏极端: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有全球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全球最低的佳地死海地沟。

(二)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和高原为主。

(三)地形结构中高周低,山脉多成群成带。

(四)大陆东侧多岛弧。

二、地形的地质构造基础(一)六大构造单元南亚大陆区、中轴大陆区、北亚大陆区、南亚陆间区、北亚陆间区、环太平洋区。

(二)不同阶段的构造运动贝加尔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新构造运动。

三、主要地形区(一)以大平原和切割台地为主的北部区;(二)以古老台地为主的南部区;(三)以山脉和高原为主的中部区;(四)以北东走向的山脉和平原相间排列的东部区。

四、主要矿藏资源亚洲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茂有石油、煤、铁、锰、锡、钨、锑、铜、铅、锌、铝、金、银、钾盐、硫、磷、云母及宝石等。

目前世界六大储油国有五个是波斯湾国家,世界七大储锡国是有四个是东南亚国家。

第三节气候一、气候主要特征(一)大陆性气候强烈冬冷夏热,夏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夏季。

(二)季风气候典型:亚洲是世界上唯一有季风气候的大洲。

(三)气候带俱全,气候类型多样,亚洲除缺失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几乎具有世界所有的气候类型。

二、气候形成因素(一)地理因素:亚洲由于大陆面积广大,陆块轮廓完整,缺乏伸入内地的海湾,又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西距大西洋很远,使亚洲有广大内陆地区,具这些内陆地区和高纬地区由于上述原因与其它大陆的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严寒,夏季暖热,春温高于秋温,气温年较差大,具有强烈的大陆性。

亚洲由于地理纬度广,山地高原多以及不同海域和洋流的影响,使亚洲各气候要素的变化具有极端性,气候带具有完整性,气候类型具有复杂性特点。

(二)大气环流的作用:亚洲本身陆面最大,濒临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域又最广,这种海陆分布形势所产生的冬夏海陆热力差异以及高空行星环流季节变化和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明显地破坏了对流层行星风带的分布,建立了亚洲强盛的季风气压场,引起海陆大气活动中心的季节变化,使季风风向发生有规律的季节转换,形成亚洲独特的季风环流系统。

三、气温和降水分布(一)气温:大陆冬季一月均温0度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为北半球最大冷源,大陆东北部有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期克-奥依米亚康;冬季等温线很密,温度梯度很陡,南北温差高达71度。

夏季亚洲大陆西南部又成为一个热源,围绕亚热带荒漠出现35度以上的闭合等温线;等温线分布较稀疏,气温梯度较缓和,南北温差比冬季小得多。

(二)降水亚洲降水分布显著不均,大致从湿润的东南部向干燥的西北部递减的趋势。

四、气候类型分区亚洲气候类型主要特征与分布(参见第二章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第二部分)。

第四节河流与湖泊一、河网分布特征(一)水系结构呈辐射状,受地貌结构制约,水系分布呈放射状,分别注入濒临的各大洋。

(二)内流区域广大:内流区(包括无流区)约占全洲总面积40%,居各大洲之首,内流区所占本洲面积的比例仅次澳大利亚,与非洲相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