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种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终身体育已逐渐成为体育发展的一个热点。
但据调查了解,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减少。
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课外活动中却生龙活虎。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存在“厌恶”体育课的状态,究其根源便是体育课缺乏学生所需要的学习动力。
其中有学校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体育课不再是花样繁多、生动活泼的锻炼场所;师资力量缺乏,教师对先进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掌握较少;学校管理体制及评估体系还不够健全,体育教学没有考评,形成“体育课一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局面等诸多因素。
体育课到底应该怎么上?怎样才算是一节成功的体育课?上好一堂体育课要把握住以下几个要素:1、明确体育课教学的目的意义和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精神,吃透标准的内涵,将“健康第一”这一目标放在首位。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首先必须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在课的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做到科学、严谨,提高体育课的授课质量,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游戏以其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它对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同伴间的良好关系及优良品质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尽可能将其游戏化、趣味化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三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
在体育课中不仅仅是让学生锻炼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并从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如鼓励同伴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
3、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教法与学法的研究。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要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对等学生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查看更多与本文《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相关的文章。
】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倍受人们的重视。
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评价观念的影响,我们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主要是侧重教师的,如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语言、应变能力、教学的即时效果等。
虽然也有一些涉及到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内容,如“学生的学习情趣”、“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等,但最终还是把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上。
于是乎,为了准备一堂公开课,为了得到同行的称赞和评委的肯定,体育教师常常得花数月的时间精心设计和彩排。
教师所想的就是如何在这场“表演”中“出色”地完成任务。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体育课程的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应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新的教育观念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不再以体育教师的“表演”是否“出色”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传统上认为的好课现在可能未必是好课,反之亦然。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优劣。
一、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主要体现为学生喜欢体育与健康课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
在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否得到充分表现,很少去考虑应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坚持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等等。
新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则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是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主体,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努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乐趣,并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进步和发展。
如果许多学生被动地应付体育与健康课,也很少参与体育活动,那么,只能将这样的课堂教学划分为差一类的教学。
因为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只有这样,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
所以说,“学生主动参与的体育与健康课”是好课。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传统上,对一堂体育课的评价首先是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组织是否严密、声音是否宏亮有力、哨音吹得是否富有节奏感、讲解是否清楚、动作示范是否准确……。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做好这些方面似乎无可非议。
然而,在这样的体育课上学生究竟学到什么?体验到什么呢?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是否考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如何在这样的体育课中得以体现呢?我们发现,这样的课实际上是为迎合评委的口味而精心设计的,在所有人的眼里,学生此时学到什么或需要学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能表现什么。
这种现象在优质课的评比中尤为常见,并带来了不小的负面效应。
由于这种课的目的是为了评优、获奖,并不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进行的,我们称之为“中评不中用”体育课。
在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评审的体育公开课上,教师为了充分显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始终让自己处于一个“主角”的地位,学生仅是“配角”。
为了演好“主角”,教师则需要学生的鼎力配合。
如果没有演好“主角”,那么,教师就会将责任推卸给学生。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为了满足教师自己的表现欲望。
因此,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即使体育教师在一堂课中表演得再充分、再出色,这样的体育与健康课也不能称之为好课。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由于新体育课程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也是直指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应看课程设计、教学方案和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评价等方面是否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且是否贯彻和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是否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目标是否达成,这一目标几乎成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
我们每个体育教师都知道教书育人的道理,但一落到实践中就忘得无影无踪。
体育教学虽然离不开运动技能的教学,但它并不等于技能教学。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得到全面的发展,其真正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运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影响学生集体主义的情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甚至能使学生一生受益,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新体育课程所追求的是对学生的完整教育,而不仅仅是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
因此,我们认为“只达到体能和运动技能目标的课”不是好课,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才是好课。
四、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融会贯通《课程标准》的能力,如对《课程标准》的领会和掌握程度;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掌握从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必需的基本技能的情况,如教学设计、讲解、示范、提高、应变、组织教学和评价的能力;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进行教学的能力以及利用和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能力等等。
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是每一位体育教师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如果体育教师不具备这些方面的能力,那么很难想象他能够上好一堂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
五、课堂教学的创新程度江泽民同志曾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我们应把创新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体育课堂教学也应如此。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体育教师习惯于墨守成规,不思创新,加之以往只能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去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基本上大同小异。
如果有体育教师突破常规,标新立异,则可能被认为是“教学不规范”、“放羊式教学”等等,从而束缚了体育教师的创新思想。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还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在全国推出一堂“优秀公开课”或“示范课”,那么马上在各地都会“上演”类似的体育课;如果一位体育教师一直上一个年级的课(如每年都上初二年级的课),虽然他每年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但其体育教学可能并没有什么变化,每年都在“炒冷饭”。
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
”那么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对任何学生都适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师不能照搬照抄一些优秀公开课的教案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学,也不能对所有学生从头到尾都只用一种教学形式上课,应该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应该深刻理解其他教师优秀课中的主要理念和有益的经验,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而不是简单地“学习”和“模仿”。
可以绝对地说,如果有十堂体育课上得基本相同,那么,这十堂课都不能称之为好课。
新体育课程将给予体育教师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鼓励体育教师开展创造性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
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看教学是否有新意,是否令人耳目一新。
新的课堂教学必须有新的评价与之相适应。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将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教师创造力的表现,而不再像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那样,仅仅只是看体育教师的教学表演能力。
我们应通过正确、合理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来促进体育教师的进步和发展。
1.一节好体育课必须体现《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这一指导思想是对学校教育本质功能的重新定位,它指明在课程的设计、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客观评价等诸多方面加以解决。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所要学习的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运动中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2.一节好体育课要有明确目标目前比较认同的学校体育目标是多元化的阶段性目标,小学是以学会基本动作为目标的运动教育,更多的注重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初中以掌握各种运动项目为特征,注重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高中及以上学校以终身体育为目标,注重体育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具体每个学段的学校体育目标,都是围绕着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神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每个目标又划分出不同的水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