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马哲课后答案(全)

(完整版)马哲课后答案(全)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一、哲学是什么1.哲学是“智慧之学”。

哲学不仅是爱智慧的学问,而且它本身就是智慧。

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哲学的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中介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来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方式三、哲学的历史演进不同时代的哲学具有不同的理论形态和特点1.中西古代哲学及其特点中国古代哲学注重“天人关系”西方古代哲学注重“对象世界”在总体上,本体论占主导地位。

2.近代哲学及其特点(1)经验论、唯理论与启蒙哲学(2)德国古典哲学:康德与黑格尔从总体上看,认识论占主导地位。

3.现代哲学及其特点(1)现代西方哲学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的人文哲学,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从总体上看,发生了向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

语言、文化、生存等成为主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哲属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马哲代表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马哲是世界化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等于马克思哲学。

四、哲学的性质1.哲学具有思想性质2.哲学具有知识性质:哲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思辨性3.哲学具有意识形态性质五、哲学的特点1.哲学具有反思性:后思、本质性之思和反身思维2.哲学具有批判性:批判性是辩证法的本质特征3.哲学具有民族性:哲学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4.哲学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六、哲学的功能总体功能:立场、观点、方法1.描述功能:是什么2.解释功能:为什么3.规范功能:应如何七、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八、唯心主义有哪些理论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强调人的主观精神(心、感觉、观念、意志)是世界产生和存在的根据客观唯心主义:强调人以外的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理、上帝)是世界产生和存在的根据九、唯物主义及其基本形态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十、什么是一元论与二元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1.一元论与二元论:一元论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它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

一元论的实质在于承认世界的统一性,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由于在本体论上不彻底,最终走向一元论。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主张思维能够正确的反映存在,承认世界能够为人们所认识。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世界能够为人们所认识或否认世界能够被彻底认识。

十一、如何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2.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则根本否定事物的矛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必然性?1.社会基础(1)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变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民族历史——世界历史(2)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与阶级斗争日益尖锐(3)无产阶级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2.科学前提(1)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2)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是直接的来源(1)唯心主义辩证法(2)人本学唯物主义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第一,用“感性活动”即“实践”原则取代了意识第一性原则。

第二,指明了人的问题的理解方向。

第三,揭示了人类历史的现实动因。

第四,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

第五,对资本文明的缺陷进行了深刻批判。

第六,开辟了新的哲学路向。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是什么?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人类的解放。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定是什么?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以彻底的批判性为基本品格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彻底批判性: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2.科学性:真理性、严密性与开放性3.革命性: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六、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实质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方针。

反对教条主义。

第三,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创立时起,就已经由对民族性的问题的现实关切扩展到对世界性问题的解答,就始终立足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化集中表现为与各国的现实实践和文化传统相结合而不断地民族化,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日益民族化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为深刻的世界化的标志。

八、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1.与当代实践当代全球化及其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2.与当代科学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科学、技术与生产关系的改变科学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张3.与当代西方哲学形形色色的西方哲学流派当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一、如何理解实践的本质和特征?本质: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特点: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和感性的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二、为什么说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基础1.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2.实践也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

3.实践还是人与自身关系的基础。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第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

第二,处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实践。

第三,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以上三类实践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

四、如何理解实践的系统结构实践的系统结构包括: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的中介系统。

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并实际地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的人。

2.实践客体:主体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进入主体的实践活动领域从而为主体所探索和改造的客观事物。

3.实践的中介系统:在实践活动中把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联系起来的纽带,是实践主体用以探索和改造实践客体并把主体的实践能力现实地传导到实践客体的媒介,它是各种实践手段的总和。

五、实践的动态过程是怎样的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六、如何理解实践的历史发展和当代特点?(1)实践的历史发展:突出地表现为在技术中介系统发展的带动下实践活动方式的不断革新、实践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实践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1.以手工工具为物质标志和核心的手工性技术是人类实践最早的技术中介系统。

2.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以机器为主要物质标志和核心的机械性技术取代了早先的手工性技术的主导地位。

3.19世纪中叶以后,尤其是20世纪以来,人类实践的技术中介系统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历史性的变化。

20世纪人类实践技术中介系统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实现了彻底的置换。

(2)实践的当代特点1.大技术:结构复杂、形式多样;作功巨大、效率惊人;综合性强、发展速度极快。

2.大规模3.大效应:由前两者决定。

在当代实践的促动下,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正在经受着巨变,社会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管理结构以及人们的劳动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已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七、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1.基本矛盾: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矛盾。

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的矛盾,亦即理论与实际的矛盾。

2.实践矛盾具有普遍性3.是实践活动的发展动力:人的需要是主客观矛盾形成的根据,主客观矛盾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八、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性及其历史发展?1.重要性:“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有利于一切从实际出发,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用真理性的认识指导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有利于反对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

2.历史发展邓小平:解放思想江泽民:与时俱进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一、物质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变革1.唯心主义的物质概念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只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或观念。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不过是某种客观精神的派生物。

唯心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总是把物质主观化或神秘化。

2.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但混淆了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1.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义:首先,它明确提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从而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其次,它明确提出物质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指出这种客观实在能够为人的认识所反映,从而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

三、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1.一方面,物质不能离开运动,世界上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

2.另一方面,运动也不能离开物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四、如何理解时间、空间及其与物质运动的关系?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性、持续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体的伸张性、广延性。

时间与空间具有客观实在性,相对性和绝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二者紧密联系和统一,是一个整体。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进行,与时空不可分离。

五、如何理解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六、如何理解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1.决定作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2.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