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正确认识其行为的法律意义,依法不能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因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构成因主体不合格而无效的民事行为。
当然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并非全然无效,如接受赠与、奖励、获得报酬等纯获益的行为属于有效行为。
另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以实施某些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细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为,如购买文具、乘坐交通工具等。
除了上述两类行为以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包括签订合同一律无效。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要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民法通则》第58 条第2项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但是《合同法》第47条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
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不再全部属于无效,而应当区别对待,其中合同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而其他行为,实际上主要表现为单方行为,则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
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订立的遗嘱无效。
三、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欺诈,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行为。
欺诈的构成条件为:1.有具体的欺诈行为,即将欺诈故意表示于外部。
这要求欺诈人有意思表示能力,因此无意识或精神错乱中的行为人、无行为能力人所为的意思表示不属欺诈。
欺诈的具体表现为捏造虚假事实、隐匿真实事实、歪曲真实事实三种情形。
沉默也可以构成欺诈,前提是沉默者有告知义务。
2.欺诈人主观心理状态为故意。
这种主观上的故意涉及两个方面:使相对人陷于错误的故意;使相对人基于错误而意思表示的故意。
3.受欺诈方做出意思表示。
虽然欺诈方有故意行为,并使得受欺诈方陷入错误认识,但是最后受欺诈方没有做出意思表示,则欺诈当然没有成立。
但是如果受欺诈方做出了意思表示,则欺诈人是否通过欺诈获得利益,或使受欺诈方受有损失,对欺诈的构成不产生影响。
4.受欺诈方实施的民事行为与欺诈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即相对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是因为欺诈造成的错误造成。
如果欺诈方有欺诈行为,但是相对人并没有因此而陷入错误认识,则不构成欺诈。
根据《合同法》第54 条的规定,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如果不损害国家利益的,不属于无效合同,而应当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因此结合《民法通则》、《合同法》的规定,对于因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应当区分情况处理:(1)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可变更、可撤销合同;(2)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或无效民事行为;(3)因欺诈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四、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指以给公民或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失相要挟,迫使对方做出违背真实意愿的意思表示。
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亦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行为。
这种民事行为的特征在于:1.胁迫一方具体实施了胁迫行为。
既然为胁迫行为,一定有胁迫人的预告危险,使得他人陷于恐惧的行为。
对于受害人方面,不要求必须是相对人,可以是相对人的亲友。
对于受胁迫的客体,可以是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
对于胁迫行为的理解,不要求该胁迫行为客观上是否可能实现。
如对于迷信者宣告将受神的惩罚,亦属胁迫行为。
2.胁迫一方的主观心理状态为故意。
此种故意分两个层次:使相对人陷于恐惧的故意;使相对人基于这种恐惧而做出意思表示的故意。
3.受胁迫一方在胁迫之下进行了违背其真实意愿的民事行为。
这一要件实际上包含多个要素:首先受胁迫方因为胁迫人的胁迫而陷于恐惧;受胁迫方因为这个恐惧而做出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与胁迫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根据《合同法》第54 条的规定,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如果不损害国家利益的,不属于无效合同,而应当属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因此结合《民法通则》、《合同法》的规定,对于因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应当区分情况处理:(1)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属可变更、可撤销合同;(2)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属于无效合同或无效民事行为;(3)因胁迫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五、乘人之危所为的单方民事行为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境地,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做出违背真实意思而为的民事行为。
乘人之危所为的民事行为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行为。
这种民事行为的特征在于:1.须有一方当事人在客观上处于危难境地。
如本人或其亲属突患疾病等。
当事人所处的这种境地是客观的,不能是想象的。
2.行为人有乘人之危的故意。
即行为人明知当事人正处于急迫需要或紧急危难的境地,而故意加以利用,使当事人做出对行为人有利的意思表示。
在乘人之危民事行为的认定中,特别需要注意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出于自愿。
即应当区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主动提出”,还是“被动接受”。
如果行为人没有利用当事人的危难境地迫使其做出于其不利的意思表示,而是由处于危难境地的当事人主动做出意思表示,则不构成乘人之危的意思表示。
3.须严重损害了处于危难境地的当事人的利益。
根据《民通意见》第70条的规定,构成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要求行为结果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
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为可变更、可撤销合同。
因此结合《民法通则》、《合同法》的规定,对于乘人之危所为的民事行为,应当区分情况处理:(1)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属可变更、可撤销合同;(2)因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六、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为,指民事行为的当事人之间故意合谋实施的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行为。
这类民事行为的主要特征是当事人之间互相串通,互相配合共同实施了违法行为。
此种民事行为的特点主要有:1.当事人主观上为恶意。
即行为人明知或应知某种行为将造成对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损害,而故意为之。
当事人出于恶意,表明其主观上具有违法的意图。
2.当事人之间互相串通。
互相串通,即当事人具有共同目的,希望通过实施某种行为而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
共同目的可以表现为当事人事先达成一致的协议,也可以是一方做出意思表示,而对方或其他当事人明知实施该行为所达到的目的非法,而用默示的方式表示接受。
在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为中,当事人所表达的意思是真实的,但这种意思表示是非法的,因此是无效的。
七、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对这类无效民事行为应作广义理解,它实际上涵盖一切与法律的强制性或禁止性规定相抵触的、违反社会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八、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指当事人以合法的行为或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或内容的行为。
如通过合法的买卖、捐赠形式来达到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目的等。
这是一种规避法律的行为,行为具有表面上的合法形式,但隐藏着非法的目的,因而仍是一种无效行为。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是指当事人签订的合同形式合法,但内容和目的非法,亦称隐匿行为。
当事人实施这种行为时,其表示出来的形式不是其要达到的目的,也不是其真实意思,而只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和行为掩盖和达到其非法目的。
如通过合法的买卖行为达到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目的等。
九、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民事行为为了能够很好地把握无效民事行为的具体类型,我们将几种重要的、容易混淆的民事行为的效力状态如下: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包括合同行为)——无效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合同行为——效力待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以外的行为(单方行为)——无效因欺诈、胁迫而成立的民事行为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行为——可变更、可撤销因欺诈、胁迫而成立的其他民事行为(包括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行为)——无效因乘人之危成立的民事行为合同行为——可变更、可撤销因乘人之危成立的合同以外的民事行为——无效【历年试题】(99.卷二.多.47)甲从乙处购买黄牛一头,作价500元。
乙明知该牛有病而告知甲该牛没病,甲认为该牛可能有病,但因价格便宜而愿意购买。
在交易过程中,乙对甲说:“如果发生纠纷,你必须在3个月内(自交易之日起算)起诉,否则我概不负责。
”甲表示允诺。
甲买回该牛后第4个月该牛因病死亡,遂发生纠纷。
()A.甲与乙之间构成民事欺诈B.甲与乙之间构成合同违约C.甲与乙之间约定起诉期限有效D.甲与乙之间约定起诉期限无效答案:AD【模拟试题】下列民事行为中,哪些属于部分有效、部分无效的行为?()A.甲将一从国外带回的照相机赠与乙,作为回报,乙将自己的玉佩赠与甲B.甲与乙签订了一份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高利息限制的私人借款合同C.甲公民将自己私藏的手枪一把卖给乙公民D.甲、乙之间签订一份包含违反法律规定的免责条款的运输合同答案:BD【相关法条】《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民通意见》65.当事人以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形式实施的民事行为,如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人作为证人或者有其他证据证明该民事行为符合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可以认定有效。
66.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提出民事权利的要求,对方未用语言或者文字明确表示意见,但其行为表明已接受的,可以认定为默示。
不作为的默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77.意思表示由第三人义务转达,而第三人由于过失转达错误或者没有转达,使他人造成损失的,一般可由意思表示人负赔偿责任。
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下列民事行为无效:(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民通意见》67.间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确能证明是在发病期间实施的,应当认定无效。
行为人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所实施的民事行为,应当认定无效。
68.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