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又称儿童自闭症, 是一种由多种生物因素引起的大脑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
目前病因不清楚, 多认为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和围产期异常因素有关。
目前认为儿童孤独症是一种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语言交流障碍、社会交流障碍、重复和刻板行为三大临床症状, 可伴有其它感知觉异常和智力障碍(占70%)等。
儿童孤独症多起病于30个月以前, 偶见4~5岁的儿童。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国外报道男女比约为4:1。
世界各国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大致为2~13万, 国内部分地区的调查为2.8~12.25万, 国内报道与国外相近[1]。
据估计我国有严重孤独症患者约65万, 症状较轻者有500多万[2]。
20世纪80年代后该病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 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自1943年Leo Kanner 教授首次报道孤独症案例至今, 各国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
但至今为止仍没有治愈孤独症的特效药, 国内外研究表明, 对孤独症应以早期教育矫治为主,并辅以药物进行发展性治疗[3]。
本文从早期教育矫治、药物治疗和其它治疗等3个方面加以比较与分析。
1 早期教育矫治在行为主义时代, 对孤独症的教育矫治主要以行为训练为主, 强调外在环境而忽视个体。
随着人本主义的兴起, 对孤独症的教育矫治逐渐改变了其单一的训练模式, 继而采用多元化的结构, 博取众长, 更加重视个体内在需要, 强调资源整合, 运用自然情境, 加强结构性和计划性, 并广泛利用各种心理学的先进技术和教育学的先进理念, 这已经成为现今乃至以后孤独症教育矫治的主流方向。
1. 1 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lysis, ABA) 该疗法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Ivan Lovaas 博士于上世纪70年代创立。
它强调把语言训练放在首位, 运用功能分析法, 从个体的需要出发, 采用“ABC”模式, 即“起因(需要)—行为—结果(积极或消极强化物)”塑造正性行为[4]。
如消退头撞墙等自伤行为, 如果给予关心或妥协, 则为消极强化物, 增强负性行为, 而如果经分析得出自伤行为起因于自我刺激, 则可用戴帽子或将墙软包装等减少自我刺激度, 并辅以分级强化物和替代强化物如按摩等, 代以正性行为[5]。
作为目前广泛应用的孤独症儿童训练课程的疗法, 是行为主义时代典型的行为训练疗法[5]。
它是以分解目标、强化和辅助为原则, 以回合式操作教学法作为具体操作方法( 包括指令、个体反儿童孤独症治疗方法的比较与分析研究高用艳(天津市安定医院,天津 300222 )【摘要】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由多种生物因素引起的大脑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 是一种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语言交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和刻板行为等三大临床症状。
从早期教育矫正、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等3方面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治疗方法;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763(2013)11-0042-03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3.11.019应、结果与停顿), 以由医生指导下特教教师(个别包括患儿的家长)所组成的干预小组与孤独症儿童进行一对一的训练作为干预的主要形式。
应用行为分析法是目前国内学者广泛认同的有效治疗孤独症的方法之一[6]。
优点:简易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局限:该方法强调行为分析, 过于将目标分解, 对孤独症儿童整体的发展不利, 并且其密集训练方式也增加了治疗的费用。
1. 2 结构化教育(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TECCH) 也称系统教学法, 是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 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及学习程序, 让儿童按照设计好的结构从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7]。
其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
它根据孤独症患儿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环境, 包括时间、空间、教材、教具及教学活动, 作一种具有系统性及组织性的安排, 而这些有系统的组织与安排即为“结构化”。
通过这些结构化的安排使孤独症儿童逐渐达到对环境的适应。
国内外一些研究也都表明该方法对于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 促进理解能力和社会功能的提高有效[8-11]。
优点:充分强调个别化教育, 始终以孤独症儿童自身特征为主体, 注重发挥优势技能和整合家庭资源, 因此能综合评估其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 实现训练的准确性、全面性和连续性。
该方法还具有灵活性, 兼容性。
局限:忽视了社交技能的训练, 同时其高度的结构化可能又会增加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 减弱儿童的社会兴趣。
1. 3 感觉统合训练(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美国南加州大学心理学家Ayres 在1967年将脑神经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 提出“感觉统合”概念。
他认为随着大脑的不断成熟, 感觉经由身体的各个器官, 由大脑的不同部位加工、处理后,统一输出, 保障整体机能协调统一运作[12, 13]。
据Ayres 的感觉统合理论发展而来的感觉统合训练的作用就是基于儿童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提供一种感觉输入的控制, 特别是内耳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和皮肤等处输入的感觉。
使儿童能够统合这些感觉, 达到手、眼、脑的协调运行, 从而改善了儿童的统合能力[14, 15]。
优点:训练氛围活泼有趣, 儿童乐于接受, 且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值得作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加以推广。
局限:训练难以兼顾各个程度的儿童;训练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 动作准确度不够及练习次数不稳定;训练中缺乏小组互动和游戏环节;训练内容和形式有待创新, 训练器材有待开发;.家庭缺少对儿童的配合训练。
1. 4 听觉统合训练(auditory integrative training, AIT) AIT是由法国耳鼻喉科古·贝拉医生20世纪70年代发明设计的, 是一种全新的音乐治疗方法。
它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过敏性特点设计, 由治疗师通过调制、过滤特定音乐来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 并刺激脑部活动, 从而达到改善语言障碍、交往障碍、情绪失调和行为紊乱的目的[16]。
孤独症儿童存在对声音的超敏现象, 听觉统合训练可以过滤掉某些超敏频率的声音, 减少内耳和大脑中某些区域的敏感性, 使其能接受其他频率声音的更强刺激, 使受训者更清楚地接受声音, 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学习声音与行为。
优点:对患儿听觉过敏的现象有针对性的加以训练。
局限:有研究表明听觉统合训练会增加儿童刻板行为、反射语言和冲动行为, 而这有可能是由于不适当唤醒感觉系统所导致的[17]。
1. 5 游戏疗法 游戏治疗起源于精神分析学派。
1919年, Klein把游戏技巧用于分析6岁以下儿童, 形成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后由各心理学派不断发展形成儿童中心游戏治疗、亲子游戏治疗以及集体游戏治疗等方法。
20世纪80年代, 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萌山英顺教授将人本主义理念与精神分析融合于游戏中, 创立精神统合疗法, 该方法强调治疗师应充分尊重孤独症儿童的“自闭”经验, 并能融入其中, 才可促使孤独症儿童关注治疗师的行为并获得愉悦感, 从而能从经过拓展的世界中习得一系列社会技能[18]。
治疗师通过与患儿游戏, 分享愉悦体验, 谨慎地促进患儿与他人的交流意愿, 拓展患儿人际关系的范围。
该疗法易使孤独症儿童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从而使治疗进程顺利, 效果显著, 但也增加了治疗的长期性。
游戏疗法的目的是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儿童宣泄不良情绪, 发展智力与社交技能, 形成完美人格。
优点:该疗法在治疗中充分尊重儿童并注重双方的情感交流, 因此容易使孤独症儿童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从而使治疗进程顺利, 效果显著, 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治疗精神。
局限:治疗的长期性, 尤其表现在对治疗师的职业技能要求非常高。
1. 6 关系发展干预疗法(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RDI) 关系发展干预疗法——RDI疗法是一种相对全新的治疗孤独症儿童的方法, 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Steven Gutstein 博士创立, 近几年来在美国应用范围极广。
Gutstein认为正常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次序是:目光注视-社会参照-互动-协调-情感经验分享-享受友情。
随着对孤独症神经心理学机制的深入研究, “心理理论”缺陷被认为是孤独症的核心缺陷之一, 其主要指孤独症儿童缺乏对他人心理的推测能力, 患儿因此表现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形成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不能分辨别人的面部表情因而不能形成社会参照能力, 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觉和经验, 因此不能形成与亲人之间的感情连接和友谊, 并依此为孤独症儿童设计了一套有数百个活动组成的训练项目, 内容包括各种互动游戏。
RDI是一种在家庭开展的、由父母操作的训练方法, 不受地点与设备的局限, 时刻进行。
但RDI并不是使父母成为治疗师, 而是向他们提供了一种有效指导孩子成长的手段。
父母可以在此过程中监控患儿成长的每一步, 根据不同特质开展训练, 满足个别化需求。
在教育训练过程中, 父母与孩子的各项互动能够促进患儿的交流能力。
特别是情感交流, 会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 提高患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优点:RDI最显著的特征是经验分享, 要儿童感受到社交互动中最真实的情绪体验。
每个游戏中都会有弹性与变化, 引导者会设计新的情景、感受和行为来引导儿童分享他们的情绪反应。
这种方法得到的效果是其他训练方法不具备的, 也弥补了其他方法训练的不足。
局限:对家长的要求高, 家长需要对RDI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接受RDI的训练理念。
2 药物治疗[19]目前虽然已有数以百计的各种各样的药物被应用过, 比如盐酸氟苯丙胺(降低患儿血中血清素的浓度)、羟吗啡酮(对攻击、自伤行为有效)、B-障碍药物(减轻精神压力和恐惧)、荷尔蒙分泌素(能改变不说话的现象)、氟哌啶醇(减轻过于兴奋、攻击、刻板和多动等症状)、抗癫痫药(应对抽痉、意识丧失和失神等)、大剂量的多种维生素;以及饮食限制:如禁奶、禁巧克力等, 然而至今全世界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特效药物, 也不是每个孤独症患儿都需要服药。
优点:目前认为合理的药物治疗可有利于心理干预的开展, 并提高心理干预的效果。
如对行为十分紊乱或有严重伤人自伤的患儿, 适当地应用抗精神病药物, 可以较快较好地改善行为问题, 有助于干预训练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