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黄脊竹蝗监测、预报办法(试行)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以下简称竹蝗)是我国南方竹子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
该虫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
越冬卵于四月底五月初开始孵化,孵化期可延续到6月上旬。
初孵跳蝻有群聚特性。
7月下旬为成虫期羽化盛期,8月下旬为产卵盛期,产卵可延续到10月初。
竹蝗为历史性大害虫,当其大发生时,使大片竹林枯死,造成严重损失。
1 一般虫情调查1.1 调查内容与方法虫情监测调查每年进行3次,重点是卵期调查,每次调查的内容与方法如下:1.1.1 卵期调查调查时间在9月至羿年4月间,最佳时期在9-11月。
一般发生年份只需在成蝗发生范围内开展产卵地调查,在竹蝗发生严重的年份,成蝗被迫远距离迁飞产卵需作大面积调查。
1.1.1.1 竹蝗产卵地识别竹蝗多产卵于危害程度轻微、杂草稀疏、土质松紧适度、向阳山坡的山腰、山脚和路边,另与当年的气候(风、雨)有关,产卵地80%集中在向阳的坡向,但8月中、下旬若以晴日与南风为主,则竹蝗在北向产卵的比率增加。
首先摸清成蝗在林中的迁移方向,然后循此方向作线路踏查,据如下特征识别可确定集中产卵地及产卵范围:(1)竹蝗产卵时,有成蝗迁飞落脚交尾为其识别特征;(2)产卵后,林中可见蝗虫尸体、头壳或腿节,有竹鸡等鸟类啄食卵块留下的孔洞和林下枯枝落叶被扒动的痕迹。
产卵地上土表有黑色园形盖状物,土内常有芫菁幼虫活动。
(3)产卵地林分立竹下层枝盘竹叶被害明显,呈倒扣锅状是显著的识别特征。
越接近产卵地中心,下层枝盘竹叶被害程度越重、被取食的枝盘越高;成蝗密度越大,立竹下方枝盘竹叶被危害程度越明显。
下方枝盘竹叶危害程度与卵块密度成正比。
(4)在跳蝻、成蝗连续发生、且危害较重的区域内,产卵地上仍有不少立竹、特别是边缘竹具有下方枝盘竹叶被害症状。
这里的产卵地一般面积较宽,卵块密度较大,可目测确定其下为集中产卵地。
将产卵地地点、面积、林况填入表1,并在产卵地显眼处做好标记。
1.1.1.2 调查方法通过目测和踏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产卵地范围,然后根据产卵地面积的大小,随机抽取5-10个有代表性的样点,每个样点1平方米,记录挖查的卵块数,填入竹蝗产卵地调查表(表1),由调查表的统计数据推定产卵地的虫口密度。
1.1.2 跳蝻调查于1龄跳蝻盛发期进行调查。
由于竹蝗系集中产卵,因此,跳蝻孵出后呈核心分布。
1.1.2.1 跳蝻发生范围调查1.1.2.1.1 已防治的产卵地跳蝻发生范围调查跳蝻出土施药后至6月上旬检查未发现跳蝻可视为防治效果好。
这时的跳蝻发生面积一般为产卵地面积的3倍。
可按3倍产卵地面积记入竹蝗跳蝻调查表中。
1.1.2.1.2 未防治产卵地上跳蝻发生范围调查跳蝻出土2-3小时便可沿竹杆(或就近其它植株)爬往顶梢(枝)部,24小时后大多可上竹取食。
1-3龄跳蝻喜在顶梢部取食,造成立竹顶梢竹叶梢部竹叶显著被害。
跳蝻密度越大造成的危害程度也越重。
轻者竹叶变黄,重者竹顶梢叶片被吃光。
可根据下列症状经过踏查或对坡目测确定跳蝻发生区和范围。
A)竹顶梢叶被危害,林冠上层呈黄色或赭色,与周围健康竹林的绿色差异明显;B)地上杂草灌木叶片上有大量跳蝻粪便;C)地上有正出土的跳蝻。
1.1.2.2 虫口密度调查1.1.2.2.1 地面跳蝻密度调查在每调查一块竹林时,先沿对角线方向对竹林及附近区域进行踏查,然后在各个跳蝻分布地段内,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样点5-10个,调查1平方米范围内的跳蝻数,或一面记住步行的步数(一步约0.75米),一面记住左右两边1米内惊起的竹蝗数,由此可折算出竹蝗的密度。
将结果填入竹蝗跳蝻期地面虫情调查表(表2)。
1.1.2.2.2上竹跳蝻调查跳蝻上竹后在一定范围内呈随机分布。
调查的方法是,于晴天上午对竹蝗发生区的竹林进行调查,根据竹林的分布情况,按对角线方向踏查。
在有代表性的线路上,一般每隔10米以上调查一株样株,每1000亩竹林调查样株30株,样株要求包括不同眉径的毛竹。
通过摇动竹杆的办法,记录每株毛竹上惊飞竹蝗的数量,将结果填入竹蝗上竹后虫情调查表(表3)。
如发现1000亩以上大片竹林虫口密度分布很不均匀,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块调查,摸清块状分布范围及虫口密度。
1.1.3 竹蝗迁飞情况调查在竹蝗迁飞期,对竹蝗发生区周围竹林进行观察,一旦发现竹蝗迁入,则按竹蝗上竹后的虫情调查方法抽样调查,记载迁入竹蝗的分布面积及虫口密度,将结果填入(表3)。
1.1.4 危害程度调查根据竹叶被取食程度确定竹蝗危害程度。
轻:竹叶被食1/3以下,远看竹林略变色,记为“+”;中:竹叶被食1/3-2/3,远看竹林呈黄色,记为“++”;重:竹叶被食2/3以上,远看竹林呈火烧状,记为“+++”。
调查结果填入表3。
1.2 调查资料的汇总1.2.1发生面积的统计标准:以轻度发生为统计起点。
1.2.2低虫口面积:指发生轻度以下的面积,一般不防治,但需监测虫情变化。
1.2.3竹蝗卵、跳蝻上竹前调查的有虫面积,不作为发生面积统计。
1.2.4每次虫情调查结束后,及时根据表1或表2汇总填入竹蝗卵(跳蝻)地面虫情调查汇总表(表4);根据表3汇总填入竹蝗上竹后虫情调查汇总表(表5),附上虫情分布图和文字说明材料于汇总结束后5日内通过INTER网上报至各级主管部门,同时发布虫情预报。
2.系统虫情调查2.1标准地在竹蝗常发区,选择不同地形、坡向、林相的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立3-5块固定标准地,如标准地当年无虫,可在有虫林地设临时性标准地进行调查,每块标准地面积不小于2亩。
2.2卵期调查2.2.1卵密度调查每年4月上、中旬(江西宜丰),在每块标准地沿对角线设5—10个样点,每个样点挖查1平方米,将结果填入表1。
2.2.2卵孵化情况调查在进行卵密度调查时,于每块标准地随机抽取10块卵块,当场统计总卵粒数,死、活卵粒数。
并将活卵用培养皿或其它容器装好,上面覆上一层细土,用纱布罩上,并保温保湿,待进入初孵期时,每隔1—2天检查一次孵化情况,直至卵全部孵化为止,将每次调查结果填入竹蝗卵孵化情况调查表(表6)。
2.2.3卵发育进度调查从卵密度调查的卵块中,任意抽取20-30块完整卵块,放于一容器(底部可漏水)中,覆上细土,置于室外蔽荫处,每隔2-3天从中随机取2-3块卵块,剥出卵粒观察发育情况。
如卵已开始发育,便可进行第一次发育进度观察,如第一次观察大部分卵没有发育,每隔2—3天进行第2、3次观察,直至大部分卵已发育为止。
每次观察胚胎发育特征,将结果填入竹蝗卵发育进度调查表(表7)。
2.3跳蝻期调查2.3.1跳蝻期密度调查根据室内卵的发育进度(比室外迟),于1龄跳蝻盛发期和跳蝻上竹后,分别按虫情监测调查方法,在标准地内调查虫口密度,将调查结果填入表2或表3。
2.3.2跳蝻发育进度调查于跳蝻高峰期前1周,每隔2-3天在标准地内,根据不同坡位、坡向及植被选择10处以上不同地点,用捕虫网捕捉跳蝻50—100只,分别计算各龄跳蝻数量,将结果填入竹蝗跳蝻(成虫)发育进度调查表(表8)。
2.4成虫期调查2.4.1成虫羽化进度调查于成虫羽化始盛期前1周,每隔3-4天到标准地附近,用摇竹结合网捕,随机捕捉竹蝗跳蝻成虫50—100只,将结果填入表8。
2.4.2成虫迁飞及产卵地调查与虫情监测调查方法相同。
2.5资料的汇总2.5.1根据表6、表7、表8汇总填入竹蝗发生期年终汇总表(表9)。
2.5.2根据表1、表2、表3、表6汇总填入竹蝗发生量年终汇总表(表10)。
2.5.3在各虫态调查结束后5日内,将观察结果通过INTER网上报至各级主管部门,年底报告全年工作总结和汇总表。
3.预测方法3.1发生期预测3.1.1历期法一般公式:F=Hi+(Xi+Sx)式中:F—预测某虫态出现(或盛期)的日期;Hi—起始虫态实际出现(或盛期)的日期;Xi—历年平均期距值;Sx—平均期距值的标准差。
3.1.2发育进度预测:根据对竹蝗各虫态发育进度的系统调查结果,将发育的由低龄向高龄累加,当累加百分率分别达到15%、50%、85%以上时,即为此虫态(虫龄)的始盛、高峰、盛末期,加上当地历年各虫态(龄)的平均历期(见参考资料),推算各虫态(龄)的发生期。
预测公式为:预测虫态(虫龄)高峰(始盛、盛末)期=调查日期+调查日虫态(龄)高峰(始盛、盛末)期平均历期/2+调查虫态(龄)之后各虫态平均历期之和[详见附件3(5)]。
3.1.3物候期预测各地应根据物候变化,寻找当地农事活动或植物生长发育特征(如花草发育期)与竹蝗发生期的对应关系,开展物候测报。
3.1.4相关统计预测:四川省在实践中总结出:以4月均温预测竹蝗孵化始期。
3.2发生量预测3.2.1有效基数预测各地可根据各虫态调查的虫口基数,参照江西省竹蝗各虫态(龄)存活率表,预测以后各虫态的发生量。
3.2.2相关预测法各地可通过调查观察,根据产卵地面积与跳蝻上竹后发生面积的相关关系,或成虫发生面积与产卵地面积的相关关系,建立回归预测式,进行发生数量预测。
好:毛竹平均眉径11厘米以上,每亩立竹数120株以上。
中:毛竹平均眉径9厘米,每亩立竹数100-120株。
差:毛竹平均眉径7厘米,每亩立竹数100株以下。
附件2竹蝗发生与物候关系:附件3:预测参考资料卵期预测例:江西省5月2日对300粒卵发育进度考察,各级卵粒数和百分率如下:卵发育级 0 一二三四五卵粒数(粒) 45 90 105 36 24 0百分率(%) 15 30 35 12 8对以上数字分析,从四级卵的百分率累加至三级卵已达20%,累加至二级卵达55%,累加至一级卵达85%,因此三级卵是构成蝗卵孵化始盛的主要虫源,二级卵是高峰的主要虫源,一级卵是盛末的主要虫源。
卵孵化高峰期=5月2日+4.5/2+(9.5+4+3.5)=5月21日二龄跳蝻高峰期=5月2日+4.5/2+(9.5+4+3.5)+14=6月4日跳蝻期预测例:江西省6月9日调查跳蝻250只,其中一龄75只,占30%,二龄100只,占40%,三龄以上75只,占30%。
二龄以上跳蝻已达70%,且二龄比率最大。
故6月9日为二龄跳蝻主要虫源日期。
三龄跳蝻盛发期=6月9日+9/2=6月14日成虫高峰期=6月9日+9/2+9+10+11=7月14日成虫产卵期预测成虫产卵高峰期=成虫高峰期+20(产卵前期天数)经验预测法四川省在实践中总结出;以四月份平均温度预测竹蝗卵孵化始期。
温度(℃) 18以下 19-20 20-21孵化始期 5月下旬 5月中旬 5月上旬一般在向阳沙质土壤中的卵,从开始孵化到全部孵化结束为15天左右;产在向阳粘土和腐殖质土壤中的卵为1个月左右。
竹蝗产卵地调查表表1地点:林木组成:林相(好、中、差)样点号卵块数(块)卵粒数(粒)孵化率(%)备注110合计平均竹蝗跳蝻期地面虫情调查表表2地点:林木组成:林相(好、中、差)样点号虫口密度(只/平方米)计一龄二龄三龄110合计平均竹蝗上竹后虫情调查表表3地点:调查虫态:竹林面积(万亩):样株号样株眉径(厘米)虫口密度(只/株)130平均竹蝗卵(跳蝻)地面虫情调查汇总表表4竹蝗上株后虫情调查汇总表表5竹蝗卵孵化情况调查表表6地点:标准地号:调查卵块数(块):调查卵粒数(粒):死亡率(%):竹蝗卵发育进度调查表 表7竹蝗跳蝻(成虫)发育进度调查表表8竹蝗发生期年终汇总表 表9竹蝗发生量年终汇总表 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