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知识竞赛题库(1)

安全知识竞赛题库(1)

安全生产知识竞赛题库一、煤气安全知识1、高炉煤气的主要性质是剧毒,易燃易爆,无色无味。

2、所有可能泄露煤气的地方均应挂有提醒人们注意的警示标志。

3、煤气爆炸需要具备三个条件:⑴有助燃剂(空气或氧气)和煤气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内;⑵要有明火、电火花或达到煤气燃烧以上的高温;⑶是在一个有限空间或容器中。

4、煤气防火防爆的三条原则是:⑴防止煤气泄漏;⑵防止煤气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⑶在煤气区域内清除一切火源,避免积蓄热量。

5、进入煤气设备内或管道内作业时,一氧化碳含量和允许工作的时间为:≤30mg/m3为国家规定的安全的正常工作标准;50mg/m3不超过1小时;100mg/m3不超过半小时;200 mg/m3不超过20分钟6、带煤气作业或在煤气设备上动火,应有作业方案和安全措施,并应取得煤气防护站或安全主管部门的书面批准。

7、在煤气设备、管道内检修、清理等作业时,必须可靠切断煤气来源并将残余煤气吹扫干净,经过一氧化碳化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检修工作中每两小时必须重新化验分析。

如果工作中断超过半小时,要重新进行一氧化碳化验合格后方可再行作业8、带煤气作业时,从事煤气作业人员和煤气防护人员都要佩戴好呼吸器和防护用品9、煤气管道、设备的泄爆装置,不要对着站、室或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泄爆现象要及时进行处理10、煤气的蒸汽吹扫管,吹扫完以后,要与煤气管道分开,防止蒸汽压力低于煤气压力时,煤气串入蒸汽管道11、发现煤气管道、设施等损坏、爆裂大量煤气泄漏时,立即向主管领导报告并通知煤防站和医院派救护车进行抢救。

12、将煤气中毒人员迅速救出煤气区域,安置在煤气区的上风侧空气新鲜处,进行现场救治13、在运行的煤气管道上动火:煤气系统的压力等仪表要灵敏可靠;动火要在正压下进行,煤气压力控制在100—500毫米水柱范围之内14、除有特别规定外,任何煤气设备均必须保持正压操作,在设备停止生产而保压又有困难时,则应可靠地切断煤气来源,并将内部煤气吹净。

15、吹扫和置换煤气设施内部的煤气,应用蒸汽、氮气或烟气为置换介质。

吹扫或引气过程中,严禁在煤气设施上栓、拉电焊线,煤气设施周围40m内严禁火源。

16、进入煤气设施内工作时,应检测一氧化碳及氧气含量17、应对煤气工作人员进行煤气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才准上岗工作,以后每3年进行复审18、一类煤气作业:风口平台、渣铁口区域、除尘器卸灰平台及热风炉周围,检查大小钟,溜槽,更换探尺,炉身打眼,炉身外焊接水槽,焊补炉皮,焊、割冷却器,检查冷却水管泄漏,疏通上升管,煤气取样,处理炉顶阀门。

炉顶人孔、炉喉人孔、除尘器人孔、料罐、齿轮箱,抽堵煤气管道盲板以及其他带煤气的维修作业。

19、煤气危险区(加热风炉、煤气发生设施附近)的一氧化碳浓度应定期测定。

人员经常停留或作业的煤气区域,宜设置固定式一氧化碳监测报警装置,对作业环境进行监测。

到煤气区域作业的人员,应配备便携式一氧化碳报警仪。

20、无关人员,不应在风口平台以上的地点逗留。

通往炉顶的走梯口,应设立“煤气危险区,禁止单独工作!”的警告标志。

21、一氧化碳急性中毒,是指含一氧化碳浓度高,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入大量一氧化碳而表现的中毒症状。

一氧化碳急性中毒,按其中毒程度及症状可分为如下三种:轻度中毒、中度中毒、重度中毒22、停煤气作业检修,要可靠地切断煤气来源,如堵盲板,设水封等,而且盲板要经过试验,但是水封单独使用不能作为可靠切断装置23、煤气系统的水封、排水器溢流管不能直接插入下水管道,防止煤气击穿通过下水道穿入其它站、室而造成煤气中毒事故24、煤气管道要保持正压,防止空气进入煤气管道,形成爆炸性气体;在设备停止生产而又保压困难时,则应采取氮气保压,,如果有困难时,要可靠切断煤气来源,并将内部煤气吹扫干净;25、100毫米以上煤气管道着火时,严禁直接关阀门,要通入蒸汽或氮气,煤气减压,着火熄灭后再关闭煤气阀门;二、班组安全建设知识班组八项制度是: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班组安全生产确认制度、班组安全生产联保互保制度、班组安全生产检查制度、班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班组会议制度、交接班制度、班组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2、班组五项纪录是:班组会议记录、班组安全检查记录、班组交接班记录、班组安全教育培训记录、班组奖惩记录。

3、班组长或安全员要对当班职工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和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情况进行确认。

4、当班职工要对两个以上单位相互协作或两人及多人共同作业的联系方式进行确认。

5、职工要对使用的设备、工器具、物料等安全状态进行确认。

6、班组安全员要对作业场所安全警示标识进行确认。

7、岗位职工要对生产向检维修状态转换过程中设备停运、介质停送的可靠性进行确认。

8、岗位职工要对进入煤气、受限空间等危险区域作业的现场监测情况进行确认。

9、岗位职工要对检维修试车前安全防护和安全联锁情况进行确认。

10、互保结对子的原则:两人及以上配合作业形成的安全相互保障责任共同体。

11、工作前,班组长应根据出勤情况和人员变动情况,明确当天的互保对象,不得遗漏。

在每一项工作中,工作人员形成事实上的互保,并履行互保职责。

12、联保原则:班组各互保对象之间、班组与班组之间,在作业过程中形成的安全联系保障责共同体。

13、在工作中发现互保对象以外的人员有不安全行为与不安全因素、可能发生意外情况时,要及时提醒纠正,工作中要呼唤应答。

14、在工作中与互保对象以外的人员要互相监督,共同严格执行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标准,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和有关制度15、班组安全生产检查应明确检查内容、检查标准、检查方法、检查周期等,形成安全检查记录(明细表或台账)。

16、利用班前会、班后会时间,采取看电视、读书读报等形式,组织工友学习安全知识,灌输安全理念,加强安全教育;运用事故案例进行警示教育,组织工友讨论,使大家时刻绷紧安全弦。

17、接班前对工作环境及各个环节、设备依次认真检查,排查现场隐患,确认上班遗留问题,指定专人整改;18、班组长是班组的“指挥员”,也是科室、部门的助手,对班组的工作起着组织、协调、落实的指挥作用。

班组长既要对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和实施,又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工作班成员,制定相应措施、方案、计划,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安全顺利完成。

19、班组长是班组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负责班组安全学习、安全活动及正常工作的开展和监督实施,并对班组的每一项工作和每个工作成员的安全负责。

20、班组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起着率先垂范的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兵头将尾的班组长,首先自己的本领要过硬,并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平衡企业和班组,班组和班组成员之间的利益和关系。

21、班组长对企业安全生产有哪些作用?(1)、是基层组织的领导人,班组生产指挥中心处于核心地位(2)、是生产和管理的各要素相互贯通的枢纽,既是指挥者也是组织者22、班组长的素质要求有哪些?1、思想政治素质,2、专业技术素质,3、组织管理素质,4、文化素质,5、心理和身体素质23、班组长常用的安全管理方法有哪些?1、班组长应注重的安全谈心方法,2、班组应注重职业道德建设,3、班组长应注重沟通能力的提升,4、班组长应注重下属安全创新潜能的激发24、班组是企业的基层组织,是加强企业管理,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

班组安全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班组长作为基层管理者,对于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5、班组发生异常及各类不安全事件,要按规定向领导汇报并保护现场。

要及时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由有关人员分别写出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经过、原因以及本人处理等情况。

对不安全事件要按“四不放过”原则做到原因清楚、责任明确、对策落实。

三、安全标准化知识1、企业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时,应当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2、企业应加强生产作业行为的安全管理。

对作业行为隐患、设备设施使用隐患、工艺技术隐患等进行分析,采取控制措施。

3、企业应根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按照GB2894及企业内部规定,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

4、企业应在设备设施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在检维修现场的坑、井、洼、沟、陡坡等场所设置围栏和警示标志。

5、隐患排查前应制定排查方案,明确排查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查方法。

排查方案应依据: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设计规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等。

6、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

7、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

8、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治理完成后,应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

9、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

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

10、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11、企业应依据有关标准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或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估。

12、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制定应急预案,配置现场急救用品、设备,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13、各种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安全、便于取用的地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

14、企业应对现场急救用品、设备和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检维修,定期检测其性能,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15、企业应采用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进行宣传,使其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降低或消除危害后果。

16、企业应按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针对重点作业岗位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形成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17、企业应按《应急预案》相关规定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

18、事故调查应查明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

19、事故调查组应根据有关证据、资料,分析事故的直接、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建议,编制事故调查报告。

20、压力容器本体及安全附件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本体完好;连接元件无异常振动、磨擦、松动;安全附件、显示装置、报警装置、联锁装置(四大安全装置)完好,调试、更换记录齐全;运行和使用符合相关规定,无超压、超温等现象。

21、吊运物行走的安全路线,不应跨越有人操作的固定岗位或经常有人停留的场所,且不应随意越过主体设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