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金桥小学:贺万珍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坐井观天”“说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
2、分角色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
3、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学本领都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青蛙和小鸟对话
2.教学难点:悟出文章的寓意,懂得“坐井观天”的意思。
三、教具准备: 1.识字词卡片。
2.本课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学生欣赏动画故事《坐井观天》。
2、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了解故事内容。
3、板书课题,读题,说说“坐井观天”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生字和词语,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理解词语含义。
(2)指名读课文,教师注意正音和范读,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
(3)交流初读感受,解决次要问题。
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些什么?
通读归纳、整理,形成如下认识:
A、弄清故事的人物形象──青蛙和小鸟。
B、知道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C、明了青蛙和小鸟争论的原因及主题。
学生在谈到青蛙和小鸟的位置关系时,教师顺势切入,学习文章第
一自然段次要内容。
(1)教师简笔画水井的形状。
(2)学生在水井上贴出青蛙和小鸟图片的位置,并口述贴图的理由。
A、我从文章的插图中知道应该这样贴。
B、我从文章第一自然段中读出来的。
(3)学生自读文章第一自然段。
(4)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1、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2、点名读,师生评读,体会青蛙打招呼的文明礼貌行为和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的情形。
3、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形。
4、教师引读,男女生分组加上动作表演读。
师:一只小鸟飞呀,飞。
飞过山川,飞过河流,飞过田野。
它口渴了,落在井沿上,井底的青蛙看见了问:____________?
男生:“朋友,你从哪儿来呀?”
女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水喝。
”
(二)尝试朗读第二次对话。
1、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第二次对话。
2、理解“大话”的具体含义。
深入探究:青蛙为什么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或做实验了解青蛙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的原因。
3、理解“无边无际”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练习说话,(无边无际的大海、沙漠、田野等)。
4、学生练读对话,想象它们争论的情形,体会语气,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5、指导朗读。
(三)学习青蛙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1、教师引读,小鸟说天空无边无际,青蛙却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相信了吗?青蛙笑了说:“__________”小鸟也笑了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导朗读。
3、分角色表演读故事。
4、小组探究。
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
四、总结全文,感悟寓意。
1、学习了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五、课外扩展。
1.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六、作业。
青蛙跳出井口后,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展开你想的像翅膀,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看雪》的教学案例
金桥小学:贺万珍
“老师,太好了!太好了!”
记得上周星期一的一节语文课,我伴着清脆的铃声,带着我早已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和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
可是,面对的学生一个个无精打采,睡意朦胧,那样子已让我心冷三分。
以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大脑立刻搜索着这个问题。
对,上届学生对“大组质疑问难,合作解答”的方式最感兴趣,今天不妨试试。
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第12课《看雪》。
想试试吗?”只见学生流露出好奇的目光。
我接着说“请你们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以同学互相解答问题的方式来学习。
”学生们欢呼出来“老师,太好了!太好了!”。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随后提出:“要能提出问题,要能为同学解决问题,那就要熟悉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做个你喜欢的记号。
”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和刚开始的表现简直是“判若两人”。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样“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
“老师,我有问题”
几分钟读书后,一只只小手接连不断地举了起来,为了能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我采取大组合作的方式来质疑。
大组轮流依次提问,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得10分,特别好的加奖10分,最后看哪组提问的人次多,依据得分多少评出冠军队。
当这一比赛的规则宣布
后,几十双小手跃跃欲试,他们能提什么问题呢,我好想知道。
如:问1:我不明白“童年”是什么?
问2:请问,为什么要用洁白的棉花当做雪呢?什么是“橱窗”啊?
问3:“雪景”是指什么呀?
问4:老师讲了一个童年玩雪的故事,他的故事在哪儿呀?
问5:台湾怎么不下雪,而北京要下雪呢?
……
学生的问题好多好多,每个孩子提的问题,我都给他们奖小红花。
学生由疑而问,哪怕是一些幼稚的、肤浅的问题,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关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老师,我知道”
提出问题,更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我建议同学可以采用请人帮助的办法。
帮助的人解答正确给10分,解答得很完美再加10分,最后合计算大组的总得分。
也许还是来自小集体的力量吧,每组都争着抢着回答,都想为小集体争得更多的分。
如:
答1:“童年”不能说是什么,应该说是什么意思。
我告诉你,“童年嘛,就是指我们的小时候。
”说时,还随着语调做了个双手平摊桌面的手势,显得何等的慎重其事。
(这时作为教师的我笑着给他们讲了一个我童年时落水的故事,乐得他们哈哈大笑。
)
答2:我能解答你的提问,因为棉花是白色的,雪花也是白色的;棉花很轻,雪花也很轻,所以用棉花做雪花最像雪。
答3:“雪景”的意思是指雪中的风景。
你看,课文的插图就是一幅雪景。
地上是雪,房屋上是雪,树上也是雪,小朋友还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好开心。
答3:课文的第4段就是写的雪景,你读一读就知道了。
(教师马上就相机指导学生读这一段。
他们读得入情入境,读出了雪景的美丽。
)此时,学生不光在单纯地解决问题,还帮助同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知道”的课文插图、工具书、自然风光、风俗民情、日常生活话题、学生的家庭生活等语文的课程资源,都被他们自然的开发和利用。
这其中的很多,则是我备课中始料不及的。
“老师,我有个发现”
正当孩子们因为质疑解答抢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小班长的发现一下让全班静静地倾听了。
她说:“我发现,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表面上看是写老师和学生关于‘看雪’的对话,跟本组的主题是‘爱祖国’没多大联系,因为前几篇课文表达的都是爱祖国的情感,如《我们成功了》、《北京》。
但是,我仔细读后面的对话‘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才发现这也是跟爱祖国有关系的。
这句话是说北京的小朋友盼望着台湾回归祖国;课文中写到台湾的小朋友也是很想到北京看雪的,说明他们也想回归祖国。
他们都盼望祖国和平统一,难道这不是爱国吗?”话音刚落,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声。
多么精彩的发现,多么深刻的感悟,出自一个7岁孩子之口。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你还能不相信你的学生?你还有必要向学生们总结讲解吗?回答是否定的,给我留下的思考是深刻的,我忽然明白基础教育
课程专家们说的“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的真正含义。
“老师,我想说!”
是呀,学生想说的话好多好多,学生想表达的思想无数无数。
有的说:“我也想去台湾看看他们那儿的美丽风景。
”有的说:“我愿让台湾小朋友到深圳来作客,我给他们当导游。
”有的说:“台湾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那该有多好!到时我就可以到台湾去旅游啦!”……
这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但孩子们还有好多话没有说给老师听,他们还有好多思想要和同学交流。
他们一直围着我说个不停,一直拥到办公室门口,等下一节课的铃声响起,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从此以后,学生在我面前无拘无束,课堂上的思维更是活跃流畅,他们总是举起手“老师,我想说!” “老师,我想说!”
上完课,劳苦和疲惫九霄云外,惊讶和欣喜让我激动不已。
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
而作为老师,关注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欣赏他们的言行,学会领悟他们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