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家教案例大班家教案例时间:07-21:大班家教案例家庭教育案例范文大全大班家教内容幼儿园大班家教知识篇一:家教指导案例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市街幼儿园凌瑗家教案例:幼儿良好倾听习惯培养的家教指导指导对象:越越的家长指导时间:2013、3、13 指导地点:越越的家面临的问题:事件一:图书角里,越越和晨晨为争夺一本图书相持不下,一个皱着眉,一个鼓着嘴,谁也不让谁。
很快有人“请”来了老师。
老师说:“一本书,两个人都想看,怎么办?”越越和晨晨都气鼓鼓的,不吭声。
一旁早有人抢着回答:“一起看!”老师笑着说:“嗯,好办法!”于是,晨晨放下了书,说:“给你看吧。
”越越拿过书,说:“本来就是我先拿到的。
”?? 事件二:这天,从室外活动回来,孩子们各自搬小椅子到坐位上去,越越和佳佳的手同时放上了一只椅子。
越越说:“是我先拿到的,是我的。
”佳佳说:“不对不对,是我先拿到的。
”两个人谁也不让谁。
这时,越越说:“妈妈说大的要让小的。
我是弟弟,你长得比我高是哥哥,你要让我。
”?? 状况分析:1、越越虽然是一个大班幼儿,但是在交往方面依旧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他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的考虑往往是与自我优先、自我享乐联系起来的,在和同伴的相处中还是首先会考虑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
因此,“争抢”就成为了他们达到目标的最直接的方式。
2、越越妈妈日常所作的一些不十分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他建立起“大的让小的”的道德认识,进而转化为了他不让座的理由。
对于幼儿来说,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处理矛盾的方法,并不是同伴间交往的最佳方式,因此对于幼儿的交往行为的发展是不利的。
3、家长三代人一起生活,祖辈的宠爱使孩子变得更加自我中心,在交往中呈现出小霸王的状态。
预期的目标:1、帮助幼儿逐步地改掉“争抢”的不良行为,能友好地与同伴交往。
2、掌握一些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活动前的准备:1、查找相关的幼儿交往能力培养方面的资料2、和越越家长联系,预约好家访的时间概要介绍及精彩部分介绍:活动一:交流谈话,改变观念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发现孩子行为的背后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选择来到孩子的家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家长了解:一、良好交往能力与幼儿终身发展之间关系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幼儿未来发展的基础。
只有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摆脱对成人的依赖,真正地独立面对未来的生活。
二、良好交往能力的养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家庭是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场所,因此,家长担负着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重任。
而幼儿交往能力差很大程度上与成人的溺爱,过度的保护有关。
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并参与到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去。
通过这次的交流谈话,我们明显的感到,越越的家长开始重视起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的问题,并且开始积极地和老师交流,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我们的家教指导初见成效。
活动二:解惑答疑,分享方法,面对孩子身上的问题,家长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到底自己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呢?为此,为了解决家长的困惑,我们也向家长介绍了一些培养的好方法。
一、互动谈话,明辨是非当孩子出现“争抢”等不良的交往行为时,家长可以及时地与其谈话,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帮助他学习明辨是非。
(二)趣味故事,转变行为给幼儿讲述有关的童话故事:《蚂蚁搬家》、《拔萝卜》、《三只羊》等,用作品中生动、鲜活的正面人物教育幼儿要互助互爱。
让幼儿明确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要学习和同伴友好相处,学习团结合作。
(三)快乐游戏,学习交往方法拓展游戏空间,丰富游戏材料,并有意识创设一些游戏的情境,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唤起类似的情绪体验,进而学习一些良好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四)鼓励表杨,榜样引领看到孩子进步,就及时表杨,强化孩子正确的行为,鼓励孩子继续进步。
此外,作为成人,我们也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幼儿以正面的榜样引领。
(五)同伴互助,友好交往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和同龄孩子交流和交往,鼓励同伴之间互帮互助,互相谦让,让幼儿感受到帮助别人也能让自己获得快乐的道理。
让同伴间建立起浓浓的感情,让孩子懂得同伴间友好交往的重要。
三、家园合作,实践指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钩的情况下,教育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
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我们指导家长,展开了实践的尝试。
第一个月:1、观察孩子“争抢行为”出现的频率和原因,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
2、和孩子谈话,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容易产生的不良后果。
3、鼓励和表扬会谦让和协商的孩子,给孩子一些正面的暗示。
第二个月:1、多和老师交流,学习幼儿良好交往行为的培养的方法。
2、购买一些和朋友有关的故事书,让孩子听听讲讲朋友间友好相处的故事,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3、在家里开展一些游戏,为幼儿创设一些合作和协商的机会,掌握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4、观察幼儿的行为,看到幼儿好的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帮助其进步。
第三个月:1、解惑答疑,继续请老师出谋划策,为幼儿提供一些交往的机会,并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学习榜样。
2、多创设一些外出机会,借助同伴的影响,让幼儿听听看看其他同伴的交往,通过比较,明确自己该怎么做。
3、开展“今天你真棒”记录活动,让孩子每天记录自己的好行为,强化孩子好的交往行为。
活动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越越不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变得大方了。
他也会从家里带来图书、玩具等,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和小朋友之间的争执、争抢也明显的减少了。
但是偶尔还是会因为一些小事和同伴产生一些小争吵,但是,很快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矛盾。
由此可见,对孩子交往行为的培养方法是得当的,是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一些良好交往行为的形成的。
但是良好交往行为的形成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继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
活动反思与总结:良好的交往能力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是人与人相处的必要前提,是人今后在社会生存的重要手段。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交往能力,对其今后的发展相当重要。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态度:播种一种态度,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不是在一个活动中或一朝一夕中养成的,它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乃至整个学习生活,更关系到孩子的家庭生活。
因此,我们针对孩子的身心特点,积极地指导家长,家园合作来培养他们良好的交往能力,让孩子在和同伴友好的交往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从小播种下良好交往的种子,将会获得百分百命运的收获。
今天,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指导家长,注重孩子良好交往能力的培养,相信:明天养成良好交往能力的孩子将终身受益,积极指导的家长也将收获感谢!篇二:大班教育案例大班教育案例:站在孩子的角度案例描述:午餐后,孩子们拿着绘本《你在笑什么》,到走廊的座位坐下看书,这是最近几天,我们班午餐后的活动,下周会在班上举行《你在笑什么》绘本故事的班级比赛。
孩子们对此非常有兴趣,所以看书时也格外的认真,有的孩子自己小声的读着故事,有的孩子和身边的好朋友一起读故事,还有的孩子和身边的伙伴分角色读故事。
我徘徊于教室与走廊,关注着每一个孩子。
忽然我发现辰辰正盯着我看,我便走到他身边,问他有什么事情吗?他支支吾吾地对我说:“老师,我想看我今天带来的身体奥秘的书,可以吗?”因为我们班即将开展关于身体的主题,所以请孩子们带来了与身体有关的书籍,辰辰带来的是一本很大、很豪华的百科全书。
我担心如果给他去看自己的书,其他的孩子也会争着要看,那么原本安静有序的饭后活动会被打乱,而且并不是每一位孩子都带了书来,所以我拒绝了他,我回答:“辰辰,现在是看绘本故事的时间,这个故事你会说了吗?”他摇了摇头,“那请你现在继续看看绘本故事,以后我再请你去看你带来的书,好吗?”小家伙有些失落,但还是很听话的点了点头。
过了一会,我再到走廊时,发现辰辰跪在地上,和旁边的小伙伴打闹的不亦乐乎,我连忙走过去,问辰辰:“辰辰,请你告诉我现在是什么时间?”他撅着小嘴说:“是看书时间。
”我再问他:“那你为什么要跪在地上和别人玩呢,故事会了吗?”辰辰把头低下去,小声地说:“我已经会说了,不想看了,你又不让我看我带来的书。
”听了这话后,我突然明白了,他是看书时间长了,觉得太无聊了,这样一想,我倒是有些不好意思了,是的,我没有想到,辰辰是第一个出来看书的,其他小朋友也许看10分钟去散步,他大概要看20多分钟,才能去进行下个活动,会觉得无聊是肯定的,换做是我,我也该和别人聊天去了。
我弯下腰问他:“辰辰是觉得无聊了吗,这样吧,请你把《你在笑什么》的故事说给我们听,如果你会了,我就请你去拿带来的书,好吗?”小家伙立刻点头。
果然,这个故事他已经会说了,我也履行承诺,请他去拿了自己的书来看。
当他拿来自己的书后,很多孩子都表现出很想看,看到自己的书那么受欢迎,辰辰很开心,还和同伴们介绍呢。
我问他愿不愿意到前面,将书展示给大家一起看,他立刻就回答说:“好啊!”然后就拿着书在大家面前大方的介绍了起来,而我就在一旁帮着他,在不懂的地方,适当的做出解释。
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开心又认真的模样,我也自然的跟着一起笑了起来。
案例分析:《指南》中提出,幼儿园及老师应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在这之前,更要了解儿童。
在幼儿园,老师是孩子一切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而我却在真正应用时,忽略了这些。
只是在孩子活动时做了领导者,却没有真正的去理解孩子。
对于已经听过看过的故事,孩子确实很难再有太大的兴趣,然而新鲜的事物不仅是对孩子,对成人也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也应放在自己身上去想一想。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要耐心等待,不要急于干涉儿童。
教师不应当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儿童的智慧,更不应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儿童的想法。
而是应当在活动中,引导并鼓励儿童自己进行活动。
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当然,对于儿童的有害的表现,应毫不犹疑地去制止。
大班的孩子,学习新知识当然很重要,但常规更是重中之重。
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有所规划,而作为老师,我也已经习惯安排孩子的时间及活动内容。
这样的行为,显然影响了孩子在活动中的主动性。
我通过这次的事件,彻底地体会到了我所做的不合理,也第一次学会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事情。
在上述的活动中,从午饭后孩子们起初的阅读绘本故事活动,到后来孩子们一起看身体奥秘书的活动,我先以一个领导者的身份带领孩子开展活动,之后我以一个引导者和观察者的身份为孩子创造一个自主、灵活的环境。
起初的“自由活动”时间,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个别孩子的活动意愿,随即顺应其个体需求,并引发了群体的活动意愿,充分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